(二)“形式规范”就是“互换”
下面,让我们把胆子放大些,把这个“革命”进一步理解为“互换”,即:凡是可以和内容进行“互换”的认识就是“概念”,就是知识;不能互换的,就不是“概念”、不是知识,只能是“范畴”。显然,这种“互换”是数学意义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既然是数学,那就可以公式化,让我们把它公式化一下:
当“认识=认识的对象”或“认识的对象=认识”时,也唯有此时,认识的对象才能被认识,我们的认识才能形成知识,我们的理性思维才能得以进行。
再换算一下,即:
当“概念=内容”或“内容=概念”时,也唯有此时,内容才能被认识,我们的认识才能形成知识,我们的理性思维才能得以进行。
可以说:“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形式规范”,“形式规范”即知识与内容的“互换”。而“互换”说到底,就是“代替”,即:“概念”代替了“内容”,“内容”代替了“概念”。
这……岂不是用“概念”把“内容”架空了么?理性思维不是成了形而上的纸上谈兵了么?对了,康老先生要的就是这个。
可……那些形不成知识、不能被认识的对象和形而下的“范畴”将如何处置?关于这一点,人家康德老先生早有预谋,他把那些不能互换的东西统统归人到了“实践理性”中去。在那里,因存在着非理性,所以没有形式逻辑,只有“绝对命令”和“道德公设”。这么说吧,只要是科学,只要是理性,那就必须听康老的摆布与整治,就必须过“形式规范”这道关;反过来说,只要你没听他的摆布与整治,你没过他那道关,那你就是非理性的、非科学的、非驴非马的……当然,理性那儿缺点儿德性和良心,而非理性这里有德性和良心,则是另一个话题了……再说了,德性与良心能算是哲学么?
这……是不是有点儿太偏执、太霸道了?
对!你说得太对了,人家康德玩的就是这个偏执与霸道!你还别看不惯,历史与血的教训一再告诫我们: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哲学就是这样建立的、哲学家的胆子就是这么练大的……回过头来想一想,也是的,反正头一个螃蟹人家康先生已经吃了,咱们只是跟在后面尝鲜、起哄占便宜,还有什么可担心可抱怨的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