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长老病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56430
  • 作      者:
    於光远, 邓伟志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于光远,1915年生于上海。在大学时学的是物理学专业。1936年毕业时,已投身革命,不再做大物理学家的梦。他在长期实践中,成为我国著名的信奉创造性的马克思义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几十年中笔耕不辍,撰写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以深刻的人文情怀关注着社会和发展和民生的需求。本书是在他90岁高龄组织并撰写的又一新作。
展开
内容介绍
    《老年于光远》里有一节《老与寿命》,在这本《生长老病死》当中也应该有这么一节。有一个问题,一个人的生命可以通过生儿育女来延长,这样的事情恐怕不能在《生长老病死》里详细地写。但是似乎应该提到它。是否如此也需要大家讨论。
    在《生长老病死》中,我想避免不了写我本人的很多体会和感受,但是这本《生长老病死》是讲生长老病死的一般,不是一本描绘作者本人状况的书籍。为了保证《生长老病死》的质量,对生长老病死的一般,就要研究得尽量深刻一些。
    在提出写《生长老病死》的时候,我说《生长老病死》是《吃喝玩——生活与经济》的姐妹作,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认真思考所谓“姐妹作”指的究竟是什么。对这一点甚至以后也一直没有深究。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什么是老
    不属于生物的物质中的某些东西,人们也常使用“老化”这样的语言。我不是说这样的现象,它同我们现在讲的问题完全没有关系。但是我不想把问题扯得太远,因此只讲生物的“老”的问题。
    先提一个问题,“老”是不是一切生物的普遍的现象?
    生物,总的说来分三大门类: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我们把生物的这三大门类按这样的次序来排列,是尊重生物进化的历史。生物起源在地球的原始海洋里,由于地球上出现某种特別的条件,再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从海水中的碳氢高分子化合物中出现最初的生物。那是最最简单的、比后来的病毒还简单得多的原始生物。然后再经过很长很长时期的演化,成为今天地球上的各式各样的微生物。
    微生物没有“老”只有“死”。生物,即使最简单的,总比非生物的结构复杂,它的“死”就是它分解了,不再存在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主体。会“死”,是一切生物的普遍现象,但是微生物无所谓“老”。微生物只要“活着”、还没有死,就只有繁殖和变异,没有什么“老”。
    写到这里,我上面提出的那个问题——“‘老’是不是一切生物的普遍的现象?”写了这一段关于微生物的文字之后,这个问题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否定式的回答。因为生物三大门类中就有一大门类微生物不存在“老”,“老”不是“一切”生物“普遍”的现象。
    当然反命题不能成立。
    先说生物中第二个大门类植物。植物同微生物一样也有“死”。——不妨提前说一句,动物也有“死”。“死”的确是“一切”生物的“普遍”现象。同时植物同微生物不一样。植物有“死”,也有“老”。
    许多植物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这种植物在一年——或者更准确地说“一个生长季节”中,完成了自己生长、结子,然后枯死的全过程。这种一年生的植物,它在死去前的开始枯萎,是它死亡的前奏,我认为可以看作这种植物的“老”。
    也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第一年结子后,茎千枯死,而在工中根可以过冬未死。这时候的茎干枯死,似乎就不好说这种植物“老”了。
    许多木本植物都可以活许多年。它们有自己不同的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不少植物是植物中的寿星。我在西双版纳拜望过最早的茶树。长命的银杏我在许多地方见过,京西潭柘寺,我记得就有两株,可以活到千年以上,而且每年都能结子。这样长寿的树种大概并不很稀罕。据说生长在美国加州的刺果松,从它的年轮考察,有的可以达到四千五百年。
    再来讲动物的“老”的问题。
    我手边有一本方舟子的《长生的幻灭。衰老之谜》,其中对动物的老死写得相当多。
    “老”是否一切动物的普遍现象?
    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想过。我是一个研究哲学的人,我觉得一切生物都有死这个高度概括的问题,反而比较容易解决,而是否一切动物都有“老”的问题,那是具体的问题,我没有注意过这方面的问题,更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当然也就说不出子丑寅卯、甲乙丙丁了。
    我认为动物的“老”,总是它的生命史中身体变化的一种趋势、一段由原来的还没有“衰”的状况变“衰”的过程。“衰”是一种渐变、量变。量变引起质变,动物慢慢地变老了。“衰”和“老”是分不开的。这两个字经常连成一个词“衰老”。
    “‘老’是否一切动物的普遍现象?”这个问题,我看就可以用是否一切动物都有这样的过程来回答。如果一切动物都有,答案就是肯定式的,如果某种动物没有,就不能说一切动物都有“老”了。
    方舟子的书中写了一段蜉蝣的故事。蜉蝣的幼虫在水中可生活几年,一旦成熟,立即交配死亡。我认为水中的蜉蝣,既然还是幼虫,那时就肯定他们没有“老”。而它成为成虫之后,完成了交配,它就死了。这样的动物,我觉得就不好说一定有“老”。方舟子在书中并没有这么说,也许我的说法不对。这一点又使我在这本书里写一段“关于‘老’的科普”多了一个理由,便于听到专家的批评,得到专家的指正。
    必须指出在这本书里写“关于‘老’的科普”,不是为了写微生物和植物。也不是一般地写动物。我特别想知道的是我们人类的“老”。人类属于生物中的动物界的脊索动物中的脊椎动物,并且是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在哺乳动物中,“人类”的寿命是最长的,我想“人类”的老年恐十白也会是最长的。一个人如果不是由于战争、饥馑、传染病、事故……活到一定年龄,就会出现衰老的现象。眼会老花,耳朵会背,记忆力会减弱,体力会下降,动脉会粥状硬化,心血管会有病,骨质会疏松,性机能会衰退等等。当然每个人衰老的情况有所不同,即一个人进入老年,不是严格按照年龄一刀切的,本人的具体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会造成人与人是否到了“老”年的某些差异。
    但是“老”的到来总有一定之规。人有衰老,这一点似乎是非常明显的事情,没有任何可以怀疑之处,从古以来人们早就知晓,而且许多古文献中都有记载。
    例如《论语·季氏》:“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老”的意思就是与壮相对。《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我壮,曲为老。”我赞同这个解释。这就是说老有两个因素,如果仅仅年纪大一点,而没有“衰”,还可以不说他“老”,反过来仅仅身体衰弱,但年纪不大,也不能说他“老”。
    两条中第一条是基本的,这是按照客观规律,人年纪大到一定程度,“衰”的现象就显示出来了。
    应该指出,随着社会在很长时期中的进步,“老”的年龄会略向后推迟。我看《礼记·王制》上面写:“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女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这就是说在周朝,五十岁的人一般就到了“老”的时候了。开始衰老的年龄,是五十左右,从那时起,身体越来越差。不过在《礼记》这本书中,是用胃口和十白冷这样的很原始的办法来表示,并且这也只是贵族老爷能做到的事。普通老百姓哪里能够随便找个女人抱抱取暖。不过就是有这种条件,到了九十岁,怕冷的问题,还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到五十左右进入老年,也许同更年期有关。女子的更年期在四十五至五十五岁之间,男子也有更年期,但不明显。不过五十就开始“衰”,还只是中国古代的情况,近代中国就不是这样了。
    上面说的是从一个人的身体来说什么是老年的问题。还有一些涉及老年人待遇的问题。比如在《礼记。王制》里讲到了“养老”的问题,并且有这样的规定:“五十养子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就规定一套喝酒吃饭的礼节。就说在现代,苏联解体以前,“国家领导人”五十岁就可以做寿。这些就是由人来规定了。
    这些,再加上不同的人的特异性,我们对“什么是老”的问题的回答,应该说相当周全了。
    由年龄起主导作用的身体上的“老”,即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的“老”是基础。但是社会上对“老”有各种说法,比方实行离休退休制度,就需要对“进入老年”这件事情有一个年龄上的规定。同时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园也就按照年龄给以优待。在这样的事情上,社会上往往只能按照年龄一刀切。
    社会上也会对上岁数的人,给予特别的尊重。就在上面引用的《礼记·王制》那几句话之后,紧接就是这么一段:“五十杖子家,六十杖子乡,七十杖子国,八十杖子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这一段话翻译成当代白话文,就是一个人活到五十岁的时候,他就会在家里拄着手杖走来走去,受到子孙们特別的尊敬。到六十岁的时候,他就可以拄着手杖到“乡里”指指点点。到七十岁的时候,他就可以拄着手杖到各国高谈阔论。到八十岁的时候,他就可以拄着手杖到周天子那里上殿觐见。(在中国的语言中,常常把八十岁的老人称之为“杖朝之年”。)至于对到了九十岁的人(九十者),周天子有什么要问的时候(天子欲有问焉),就要到他的房间去(就其室),并且随身带着珍贵的礼品(以珍从)。这表明不但对老人的尊重,而且对不同年龄的老人,还有所区别。越老,给予越高的优渥。
展开
目录
序:生长老病死

关于“生”
《小东的日记》到《非非——我的观赏动物》
“终生日记”的厄运
八十岁的我和刚出世的小外孙女


最早的记忆
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个性的形成
关于幼儿教育
研究儿童心理学,普及儿童心理学
《编年故事?二十年前》序(摘录)
抬头之必须


服老
长命八十万小时
《碎思录》小引
八十自勉: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从坐轮椅谈起
写在2001年前的给亲友们的贺年信
《我要……》
我要现代化
他已经是跨三个世纪的大学者
《老年于光远》序
关于“老”的科普
我的老年生活和老年哲学
我对老年的哲学思考和我的老年格言
老人赋
“银发浪潮”面前的思考
智力的“返老还童”
我睡眠的三个“比”
“三不之道”


病中记趣(四则)
癌细胞?白细胞?文学细胞
我第一次得重病——1991年做乳腺癌手术
2003年为可疑肠癌做了第二次全麻手术
多么坚强的人!与病床上的韦君宜的一次会晤
一苇重病之后
记病中的舟萍
我总算履行了和冶方互相点名批评的协议
任促夷面对的幽默
《微笑面对人生》写在前面
拔牙记
食道有多长?
心理治疗靠自我
爱也是一种药


死后的“殡葬传”和生前的“遗”
我几乎丧命在北京王府饭店
死——对它怎样认识和对待它
重读鲁迅的《死》
悼念钟敬文教授
关于平均预期寿命——方舟子《长生的幻灭》读后
老与寿命
田家英的悲剧
黎澍逝世四周年——他对病和死的一些观点
俭者寿
面对死亡
示儿——假如我死了
打开人体的“黑箱”
加强对死亡的研究
展望安乐死

对话
关于“生、长、老、病、死”的对话  于光远、邓伟志等
对话之一
对话之二
对话之三
对话之四
对话之五
对话之六

附录
我正进行《生长老病死》的研究
《生长老病死》写作的组织工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