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希尔(Friedrich Heer 1916–1983),奥地利历史学家、文化评论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38年在维也纳取得博士学位,投身反对纳粹统治,直至二次大战结束。本书初稿因被纳粹统治者没收,作者再次撰写。战后,希尔主编文化政治刊物《犁沟》,并主持出版天主教左翼刊物《论坛》,书稿又遭到奥地利的苏联当局没收,为此第三次重写,终于1953年出版。1962年起,担任维也纳大学思想史教授。着有《欧洲的升起》(1949)、《神圣帝国的悲剧》(1952)、《神的初恋》(基督徒与犹太人关系两千年史) (1967)、《为奥地利文化特性而战斗》(1981)等。
<br>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命运与其史学经典史著《欧洲思想史》的遭遇紧密相闻:在希特勒执政时期,被纳粹政权逮捕,同时本书初稿被没收;在1946年,被奥地利的苏联占领当局错捕,本书第二稿被没收;在病魔缠身、心情悒郁的困境下,第三次从头开始撰写本书,终于在1953年得以面世。
展开
这本《欧洲思想史》并非只注重西欧思潮发展的历程,而是包含了东、西欧各主要国家对欧洲思想体系的形成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将阿拉伯、犹太思想对欧洲思想体系的作用纳入了考虑的轨道,使得欧洲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合乎逻辑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这本书实际上包括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本书从公元6世纪基督教形成开始并以基督教思想的发展为欧洲思想史发展的基础及主线,分析了罗马公教和新教、异教以及属灵派的发展历程,在其中又穿插了哲学、其它人文科学,甚至部分科学发展历史,使得欧洲思想史的阐述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也更为丰满。本书写作内容的复杂程度可以说是本人前所未见的!以至于在某些时候,由于缺乏某些历史及历史人物的背景知识,或者由于私学的略微放松即陷入茫然之中,无法跟上作者的思路。所以不得不经常回翻已经读过的章节。此外,本书讨论的学者及历史人物众多,很多人是我不熟悉的,这给理解本书的内容造成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让人通过本书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重要学者、历史人物以及其著说,为将来进一步阅读提供了参考。
《欧洲思想史》的研究涉及以下欧洲国家的思想历程:希腊、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波兰、俄罗斯、葡萄牙和荷兰。这个名单虽然不是将所有现代欧洲国家都考虑进去了,但已经将所有在欧洲大陆对思想史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学者所在的国家包括进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已经足够了!未被包括的国家不是在思想史发展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就是没有任何实质贡献可言,因此未被提及亦属必然。
这本《欧洲思想史》虽然解释了文化精英阶层对思想史发展的作用,但去不是从“精英”的角度来论说历史的。相反,希尔说明历史的角度是从下层民众思想对上层精英思想的反动及冲突、推动的角度来进行的。因此精英思想体系虽然在一个是时期内主宰着思想史的总体方向,在另外的时间却被迫处于被瓦解、被战胜的境地。这样,思想史的发展就不可能是线性的精英文化史。同时,即便在精英思想体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中,异端的或者由底层而来的思想体系也从未停止活动及发展,只不过表面上看不到罢了!这就像煤层深处的暗火,在表层看不到火光,但是在深处却一直燃烧着。来自底层的思想或异端思维(相对于正统思想)也部分变成上层的精英思想,而它们之间的碰撞的结果就形成了思想史发展的轨迹。这个发展轨迹有时候并不是清晰的,而正是像希尔这样的文化精英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个轨迹勾勒出来。
思想并非是孤立发展的。思想发展的历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与其他艺术形式及人文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相关联的。这就是为什么通过希尔的这部思想史读者还可以了解到欧洲各主要国家其他艺术形式(比如音乐、戏剧、哲学等)发展现状及其根源。此外,通过这本书,人们也可以更为容易地理解一些欧洲国家的历史背景及宗教、人文风采,甚至国民性格。
从6世纪基督教创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思想历史始于宗教(基督教),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启蒙运动对基督教的围剿,直到现代思想的涌动,宗教这条贯穿思想史发展的主线从未被完全摒弃,这也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通过这本书人们还可以发现,欧洲(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与宗教发展亦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只是到了晚近,哲学才被学者从神学的发展影响下独立出来。
此外,《欧洲思想史》充斥了对“东”、“西”方思想发展的讨论,而这里所指的“东方”和“西方”与我们通常概念中的东方和西方是不同的。“东方”在这本书中主要是指希腊的和源于希拉的城邦、帝国,甚至包括德意志,也包括俄国。这一点也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