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为“静学”中求静、致静、得静、证静之方便法门,乃“主静哲学 ”中之事,亦可以说是“静的哲学”之实证。静为动之对。“静的哲学”为 “动的哲学”之对。寂然不动曰静,无声无息曰静,一念不生曰静。静又有 “息”义,《礼·月令》曰:“百官静事毋刑。”又有“安”义,《郑风》 曰:“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晋书》曰:“北狄惧威,关塞谧静。”又 有洁净义,诗曰:“笾豆静嘉。”《韵会》曰:“澄也。”《广韵》曰:“ 和也。”凡此均静之义也。 “静学”为“心学”中之主学,“静法”为“内圣心法”中之主法。人 为万物之灵,亦为天地万物主宰,而心又为人之主宰。故谈人生修养,实以 心的修养为最高无上之不二法门。古圣谓:“养心莫善于静。”静则无欲, 无欲则刚;静则无念,无念则定。心无时不动,无时不外驰,无时不散乱, 故孟子以“求放心”为教。心放则收之,收拾向里,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 ;外不入内,内不缘外;使此心无思无虑,无意无念,无欲无作,则自寂然 澄然,真体独露,而得见本心。本心者,即善恶是非分别等诸念未起,与喜 怒哀乐爱憎等诸情未发前之真心也。此时之心,心无其心,寂然不动,虚灵 不昧,亦即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所谓“道心”,一发则即为“人心”矣。静 坐,主在坐断此动心,而复归于静,亦即复归于“清静无为”之道心。此亦 即“复性”功夫,正老子所谓“归真返朴”者是。 《大易》曰:“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坤文言曰:“ 至静之德方。”故老子以“致虚极,守静笃”为教,以“归根日静,静曰复 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为训。并力主“清静为天下 正”,主“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复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牝 常以静胜牡”。故曰:“胜天下之至动者以静,制天下之至变者以定。”静 则自定,定则自静。由此可证“静学”之为用,小而施之于身心性命,大而 施之于家国天下,无所不宜。颜子之“坐忘”、“心斋”,孟子之“不动心 ”,与乎立德修业、内圣外王之功,均须由此一“静”字法门入。《大学》 曰:“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此一内圣外王心法,为孔门主静学之最佳说教。 在佛家则更以修静定为要功。天台宗之修止观,禅宗之修禅定,以及其 他一切诸法,莫不以修静定为中心主旨,并由此而可以成佛作祖。《圆觉经 》曰:“诸菩萨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其戒定慧三学。一是皆以 “静学”为本。三藏十二部佛法,总不外以静字为人门法。由上可知三教圣 人,莫不以“主静”为头脑功夫。静学,旨在学静。求一心清静;无烦恼, 无苦闷,无挂碍,无恐怖,无忧郁,无思无虑,无欲无求,一心澄然寂然, 得大自在、大逍遥。故静学实乃百家之所共享,非仅三家为然也。 如何能静?须有“致静”之方,“坐”则为“致静”方法中之基本形式 之一种,要在“主静”,无间于行住坐卧也。致力于修静与修定,概称为静 功。道家静坐以修心养性、修命了道,其中功法,全以静功为主基。《图书 集成·神异典》分目有“静功部”,即为记道家修养之事者。在道家丹鼎派 中,称此为“炼丹”。静功得力处,不但可以炼养心性,变化气质,陶熔人 品,大开慧悟,且实为“超凡人圣”之坦途。故陈白沙直称静坐为“作圣之 功”;刘宗周谓“静坐是养气功夫,可以变化气质”,实则未尽其要也!静 坐功夫,主在可以养心,可以养性,可以养精,可以养气,可以养神。次则 可以养德,可以养慧,可以养诚,可以养勇,可以养仁。全此十大修养功夫 ,便可以作圣,可以长生,可以神化,可以人道矣。故静坐法,实为人生修 养方法中之最上乘,最简易之修养方法。 宗周先生有一段论静坐最亲切的话,初学静坐者,可用之仔细检点。其 言曰:“主静功夫,最难下手,姑为学者设方便法,教之静坐。日用间,除 应事接物外,苟有余晷,且静坐。坐间本无一切事,即以无事付之。既无一 切事,亦无一切心。无心之心,正是本心,瞥起即放下,沾滞即扫除,只与 之常惺惺可也。此时技俩,不合眼,不闭耳。不跏跌,不数息,不参话头; 只在寻常日用中,有时倦则卧,有时感则应;行住坐卧,都作静观;食息起 居,都作静会。昔人谓勿忘勿助间,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真消息也。故程 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善学云者,只此是求放心亲切功夫。不会静坐 ,只学坐而已。学者且从整齐严肃人手,渐进于自然。”此极浅明而简要, 其所以苦口婆心如是者,盖唯静坐,可收拾精神向里不向外驰,可使此心湛 然明澈,可使此心寂然不动,可使此心闲邪存诚,可使此心于喜怒哀乐未发 之中体认天理,会归天道。一杂念虑,一起机心,便失本体矣。平时养此不 动之体,他日出而用世,即可肆应天下无穷之变,而不离一方寸之中也。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