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丧家狗:我读《论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57918
  • 作      者:
    李零著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大学者李零带你走进孔子内心,走进真实而精彩的论语世界。众学者力挺《丧家狗》:钱理群、吴思、刘梦溪、秦晖、王学泰、王焱、余世存……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村,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教其中的一个班。我花了两个学期,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
  继2005年度十大好书《花间一壶酒》、2006年度十大好书《兵以诈立》之后李零又一部振聋发聩之作《丧家狗——我读论语》
  孔子是个什么人,《论语》到底讲什么
  李零说:
  《论语》要拆开来读
  纵读之一,历览孔子的一生;
  横读之,深入孔子的内心。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孔子世家》
展开
作者简介
  李零,生于1948年,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徒张政烺先作周铜器研究。1982年华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澧西队徒事考古发掘。1983年至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上地制度史的研究。一九八五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李零教授长期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著有《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放虎归山》、《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绩考》、《(孙子)古本研究》、《吴孙子发微》、《郭店札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简帛文献兴学的术源流》、《花间一壶酒》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论语》有个优点,就是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真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古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衣食足了,也未必知荣辱。学《论语》,有两条最难学,一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二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在,哭着闹着学《论语》的,不妨先学这两条,试试看!
展开
精彩书评
  人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孔子?
  李零先生是国内少见的特立独行的学者,他之前的著作,《中国方术考》,是最近三十年里最沉甸甸的学术专著之一,而2005年出版的随笔集《花间一壶酒》以及稍后的《兵以诈立:我读孙子》,则为他赢得了更广泛的读者群。李先生文字漂亮,学问精深,道理明白,读他的文字,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上海的学者江晓原就曾经有一个很俏皮的说法:现在人们都不爱读《读书》了,因为李零先生不在上面发文章了。由此足见李零先生的文字魅力。
  《丧家狗》是李零先生端出来的又一道大餐,味道如何,争论很大。最大的争论来自“丧家狗”这个书名。与会学者大多都表示,这个书名很醒目,也很让人吃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焱有趣地总结说,先前于丹写了一本很粗陋的书(《于丹<论语>心得》),但起了一个很冠冕堂皇的书名;而李零写了一本很严谨的书,却起了一个很不严肃的书名。
  “丧家狗”书名之争,其实质是人们希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孔子。与会学者对这个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老学者刘梦溪发言说,历史上有两个孔子,一个是思想家的孔子,一个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孔子;也有两个李零,一个是学问严谨、造诣精深的李零,一个是文字中带有解构性的李零。前一个孔子是真孔子,后一个孔子是假孔子,前一个李零让人佩服,后一个李零尖锐、有趣。刘梦溪认为,李零解读的孔子是《论语》中的孔子,这个解读与描述是符合实际的。这个温和的意见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学者秦晖也表示,“丧家狗”的书名有些吓人,但李零虽然没有把孔子奉作圣人,却也不是像“五四”时候一样要打倒孔子,这是比较公允的一种态度,也是符合孔子自己的一种态度。
  不过反对声也很强烈,学者陈明直接斥之为“愤青心态”,他把李零这部书称之为“作家的文采、训诂家的眼界、愤青的心态”,“丧家狗”这个书名,表现的正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境界。学者刘东也有同感,他认为,李零这本书除了其学术价值外,体现的也正是作者的夫子自道。刘东说,“丧家狗”不是完整的孔子,仅是“丧家狗”的孔子,是成不了圣人也成不了中国文化的大师的,讲孔子和《论语》,我们可以更多地讲讲其中的文学、音乐和享受生活。
  与以上两种态度又不同的是,吴思和余世存等学者则持更为超然的态度,他们对“丧家狗”这个书名表示出了很大的欣赏和喜欢。余世存说,他喜欢李零的这种“野”,这部书是目前看来对孔子最好的还原。而声誉很高的老学者钱理群,积极地称自己也是“丧家狗”,立场鲜明地支持李零。
  孔子和李零都是愤青?
  陈明说,《丧家狗:我读论语》是“作家的文采、训诂家的眼界、愤青的心态”,直指李零是愤青,归入王小波和王朔一类,认为这是部以愤青心态写成的书。
  对于这个评价,多数学者都不赞同。王焱、王学泰、雷颐、唐晓峰、张国刚等都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不过学者秦晖有一种别样的解释,他说,孔子本来就是愤青,根本就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孔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梦想恢复西周时期贵族的价值体系。孔子对当世有很多的批评,而且批评得特别厉害,“愤青”起来的时候言论也是非常的惊人。
  孔子不是一个歌功颂德的人!秦晖先生强调说。
  作为本场研讨会的主角,李零先生一直很安静地听着大家的发言。快结束的时候,李零先生以少有的坚决的语气说,如果批判社会就是愤青的话,如果年龄不影响“愤青”这个称呼成立的话,那我就是愤青!
  传统经典真的可以有很多种读法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人人耳熟能详。不过,王得后先生对此提出了强烈的质疑。王先生说,我们承认一部原典存在不同读法的事实,但不能肯定所有不同的读法。传统经典应该怎么读?比较合理的读法是什么?还是有标准的。学者王焱对此也有近似的意见:读书先学识字,不识字就忙着发表,就是胡说八道了。大家都认为,虽然事实上我们认可、容许有不同的读法,但并不是就应该肯定所有的读法。吴思先生更以李零论语和朱熹《四书章句》中的论语作了详细的比较,认为李零解得比朱熹高明,李零的书是为今天的大众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让人觉得踏实的读本。
  关于应该怎么样来读传统经典,钱理群先生有一段激情洋溢的演说。钱先生说,年轻时读鲁迅,觉得太费劲,后来出来一个姚文元解注鲁迅的书,于是就读姚本,当时觉得很亲切,再到后来,才感到大错特错,越读越歪了。所以,最好的阅读传统经典的方法,就是读原典,一字一句地读,而今天的学者要做的,就是引导人们来读原典。李零的这部书,对当下是一剂很好的清醒剂。
  清华历史系的张国刚教授也指出说,国学热、论语热,不同群体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学者应该怎么做,李零的这部书做出一个很好的榜样。
  另外,与会学者就《论语》一书在当下的意义也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学者易中天因事未能出席,特地托人送来了贺词,以不能与会为憾,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嘉宾名单
  秦晖 学者
  王学泰 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孙郁 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焱 社科院研究员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学者
  刘梦溪 学者
  刘东 北京大学教授、学者
  吴思 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
  刘军宁
  刘苏里 万圣书园总经理
  雷颐 社科院研究员
  陈明 学者
  王得后 学者
  钱理群 学者
  李学军 读书主编
  朱伟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谢如光 百家讲坛总编导
  易中天 学者
  唐晓峰 北京大学教授、学者
  李亚平 学者
  秋风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张国刚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余世存
  等
  马克等三位汉学家也出席了会议
展开
精彩书摘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是孔子说。《论语》全书的“子曰”都是孔子说。古代子书,是以“子”称老师。如《孙子》十三篇,每篇开头多作“孙子曰”;《墨子》的《尚贤》等十篇,每篇开头也作“子墨子曰”。这样的“子”是对老师的尊称。研究《论语》,我们要知道,中国最早的老师怎么叫,学生称孔子为“子”,这个“子”是什么意思。
  “子”本来是贵族子弟的称呼。西周时期,贵族子弟多被称为“小子”,就连王,在神祖面前也自称“小子”。春秋时期,人们以“夫子”或“子”称呼卿大夫,即当时的贵族官僚。“夫子”是第三人称,相当他老人家。“子”是第二人称,相当您老人家。“夫子”也可简称为“子”。“夫子”和“子”都是尊称。孔子当过鲁大夫,很短,只有三年,但他的学生是用这个头衔称他们的老师。这里的“子”是“夫子”的省略。古代最初只有一门学问,即做官的学问,长官就是老师,这叫官师之学。孔子强调,读书要做官,这不是他的发明,而是官师之学的传统。“诸子”的“子”是来源于官师,称呼老师和称呼首长是一样的。
  “时习”,一说是“学者以时诵习之”(《集解》引王肃),即按时复习;一说是“既学而又时时习之”(《集注》),即时时复习。杨伯峻说,前说才是周秦古书的用法,后说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不可取。《国语?鲁语下》:“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复习是在晚上。
  “朋”,古人把同学、同事、同僚等同辈人叫“朋”、“友”或“朋友”,这里指同学。东周的编钟铭文,常以“父兄”(或“兄弟”)、“婚媾”、“朋友”并说,父兄(或兄弟)是血缘关系,婚媾是婚姻关系,朋友是社会关系或政治关系。
  这一章好像研究生入学,导师给他们训话,主要是讲学习的快乐。
  第一乐是个人的快乐,你们来到我的门下,听我传道,按时复习,乐在其中。
  第二乐是和同学在一起,你们不光自己学,还不断有人慕名而来,成为你们的同学,弦歌一堂,岂不快哉?
  第三乐是师门以外,别人不了解,千万别生气,因为你学习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习是为自己学,别人不知道,照样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乐,内心的快乐,不也很好吗?
  孔子好学,把学习当快乐,认为求知的快乐比求知本身还重要(《雍也》6.20)。这几句话,共同点是快乐。“说”即悦,是愉悦,“乐”是快乐,“不愠”也还是愉悦或快乐。
  《论语》以此为第一章,很好。
  这一章提到“君子”,“君子”是孔子的重要概念。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后面会反复提到。孔子说的君子、小人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身份,贵族和有地位的人是君子,奴隶和没有地位的人是小人;一种是道德,道德高尚的人是君子,道德低下的人是小人。
  君子、小人之辨,本来是血统论的概念。贵族社会的特点,就是讲血统论。
  “文革”初期,辩论对联,我参加过,有刻骨铭心的体会。所谓对联,是干部子弟的发明,“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对联就是血统论。中学生起哄,上面没人管,谭立夫是大学生,也跟着瞎讲,居然为对联辩护,说“混蛋”怎么了?不过是“糊涂小子”之谓也。我写过一个传单,反对血统论,但不彻底,还是讲“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可怜的遇罗克就死在了他的《出身论》之下。阶级仇,可遗传,作用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即使今天也没稀释完。“文革”后,干部的孩子还是当干部,演员的孩子还是当演员,知识分子的孩子,领导出国新潮流。最近,时光倒转,还有“贵族热”,互相比阔。我是谁?少爷。有形资产没了,比无形资产,看谁能吃会喝,精通美食。什么都拉扯上贵族,哪怕是有钱人家的厨子。“地富反坏右”,除了“坏”,什么都往自己脸上贴,官越大越好,北洋的,国民党的,伪满的,都行,最好是皇亲国戚。
  孔子,祖上也光荣,但本人早已平民化,吃过民间疾苦,遭过贵族白眼,这是很好的教育。他对贵族的骄奢淫逸,非常看不惯。
  孔子反对血统论,不够彻底,当时不容易彻底。他的态度,也是“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老贵族,他欣赏,奉为榜样,但他更重的还是当时怎么样,看谁更有道德,更有学问。这特别反映在他用的“君子”一词上。
  孔子说的“君子”,是用旧名词装新概念。在他看来,过去的贵族,不但血统高贵,有身份地位,也有道德学问和君子风度。但当时的贵族不一样,往往只有身份地位,没有道德学问和君子风度。因此,他为“君子”赋予了新的含义,即有道德学问,却不一定有身份地位。这种人,有点像日本的浪人,是游离分子。一部分像他,出身高贵,但家道中衰,在家当老二老三,属于庶子或余子,没有继承资格;一部分是经过学习而知书达礼的乡?佬,如子路、颜回。这种游离分子,就是孔门施教的对象,后来“士文化”的主体。
  中国的贵族制度,崩溃特别早,除皇亲国戚,早就没什么像样的贵族,欧洲那样的贵族。科举制下的大富大贵之人,很多都来自穷乡僻壤。但每一时代,都有一批有身份地位没道德学问或有道德学问没身份地位的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还是问题。
  读书做官是孔夫子的理想和遗产,我不喜欢。我更喜欢没官做的孔夫子。
  吴敬梓讽刺读书人,讽刺为做官读书的人。写完这类人,作为理想,小说结尾,他特意写了四个奇人,“琴”、“棋”、“书”、“画”各一位,没有一个是大富大贵之人,全是隐于市井的平民。他说,“看官!难道自今以后,就没有一个贤人君子可以入得《儒林外史》的么……”,最后一位,叫荆元,奏一曲高山流水,令于老者凄然泪下,语极伤心。
  这是吴敬梓笔下的“君子”。(学习的快乐、孔子的“血统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