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源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型感染者。HAV病毒血症始于黄疸前2~3周,持续至黄疸出现为止,此期血液有传染性。甲型肝炎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量最多,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数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戊型肝炎志愿者实验感染HEV后,28~45天(发病前9天至发病后8天)可从粪便中检出HEv,黄疸出现后4天粪便中HFAg开始出现。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传染源分别是急、慢性(含肝炎后肝硬化)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传染期从起病前数周开始,持续整个急性期。HBsAg阳性的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的传染性与e抗原、HBVDNA及DNAP是否阳性有关。丙型肝炎患者的传染期从临床症状出现前1至数周开始,传染性的大小与肝病是否活动,尤其是病毒学指标是否阳性有关,但由于血中HcV浓度很低,HcVRNA的检出,固然代表传染性,但HcVRNA阴性不能排除有传染性。急性HDV感染时,HDAg血症持续5~25日(平均15日),此期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甲型、戊型肝炎以粪一口传播为主。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致散发性发病。
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常是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经血液、血制品和静脉用药传播甲型肝炎的方式在国内少见,何在发达国家时有发生。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慢性感染及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浓度很高.微量血液进入易感者体内即可引起感染,因此,由于使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被HBV污染注射器、针头等均可造成传染。此外,皮肤划痕、针灸、纹身,共用剃刀、牙刷等均极易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HBV。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和哺乳等亦是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
丙型肝炎亦主要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国外90%以上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但国内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丙型肝炎除经输血、血制品传播外,还存在着经皮传播的主要途径。例如,陕西省对2005人的调查表明,抗-HCV阳性者中,有供受血史者仅占总体的12.6%(9/71)。在目前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筛查的情况下,经皮传播(包括医源性传播)的作用更不容忽视。虽已证实内型肝炎亦可经母婴传播,但不如乙型肝炎多见。家庭密切接触及性传播虽有报道,但尚待进一步证实。丁刑肝炎传播与乙型肝炎相似。
(三)人群易感性、免疫力与流行特征
没有自然感染HAV的人对甲型肝炎病毒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高,而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再感染者极少见,甲型肝炎的分布是世界性的,但抗HAV阳性率的差异很大。在发达国家甲型肝炎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且发病年龄逐渐由低年龄组儿童转向高年龄组。如美国近年高年龄组已为20~39岁,且15~39岁病例约占60%,15岁以下仅占25%;在发展中国家人群抗一HAV的阳性率高,10岁时80%以L有抗HAV。我国甲型肝炎发病可分为人群高免疫屏障区和人群低免疫屏障区。前者主要指广大乡镇和农村地区,其人群感染率高,10岁的儿童80%已感染HAV,发病以学龄儿童及学龄前儿童为主;有秋冬流行的季节规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