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17050918
  • 作      者:
    李月卿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内容介绍
    《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计划授课90学时(含实验)。《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共有六章,第一章概论,介绍X线、CT、MRI、超声、放射性核素成像的概况;第二至第六章分别介绍相关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图像重建、图像处理及图像质量因素分析。本教材编写内容力争全面、把握重点,既有传统X线成像,也有近年来出现的CR、DR、DSA、CT、MRI、超声、放射性核素成像。在内容编排、文字组织、图表应用等方面力争做到条理清楚、语言流畅、直观性强,适于学生学习且有益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为使八本教材互相呼应并有机结合,尽量不与其他教材重复,必要时对某些内容作简单介绍。该书除用作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高专学生教材外,还可以作为人事部、卫生部的医学影像技术系列职称考试参考书,以及供在职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红外成像在医学上主要用于人体浅表疾病的探查,其主要技术可分为被动成像方式的红外热像术和主动成像方式的红外摄影术。
    红外医学成像的最大优点,一是对人体无辐射损害;二是不会因检查而引起人体状态的改变;三是操作方法简便、经济,是一种具有应用前途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
    微波是指波长从0.001~1um波段的电磁波(3×10~3×10Hz),除利用微波热效应制成的各种临床治疗仪器外,微波还是CT机的一种理想能源,也可作为显微镜的“光源”。近年来微波医学成像技术在不断进步。
    除了上述各种成像技术外,还有利用人体组织的电阻抗成像等。
    第二节医学图像的识别
    医学图像的识别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医生在判读图像时要把图像与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知识作对照,还要根据其经验来捕捉医学图像中有意义的细节和特征,所以要从一幅或几幅医学图像中判断是否有异常或属于什么病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医学图像的识别就是将图像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作对照,捕捉图像中有意义的细节和特征,来判断是否有异常或属于什么性质。
    为了提高医学图像的识别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图像识别的基础
    充分理解、掌握成像原理和方法是医学图像识别的基础。对一幅医学图像,有时不可能完全地分析出图像所具有的信息。一般来说,图像表现为不同灰度的区域组合,不同区域具有特定的灰度等级,不同区域间具有不同对比度,并有组织的形状、位置、大小等特点。这些灰度等级、对比度差异和形状、位置、大小等特点,有可能使医生用来阐述图像的某些区域与实际解剖特征间的关系,从而确定是否存在异常。除了解剖学的形态识别外,区域灰度、区域间的相对灰度也可能成为辨别器官的生理、生化功能和代谢状况的依据。可见,从成像原理和方法上理解图像中的不同灰度区域的形成原因,理解区域的形态、位置和尺寸的构成原因,理解图像中的区域间相对灰度的变化原因等,对正确识别医学图像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医学图像中有的由于成像方法和条件的不同,得出的图像有很大差异时,从成像方法上理解分析医学图像就尤为重要。如磁共振成像中,由于所用的射频脉冲的性质和成像序列的不同,得出的影像的信息是不同的,形成的图像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种方法,由于射频脉冲的时间间隔不同,所得的图像也有很大差别。由于时间间隔大小不同,在图像上,不但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不同,正常组织间,如大脑中的脑灰质和脑白质的对比度也不相同。又例如在CT成像时,由于图像重建所选用的滤波函数不同,得出的图像就有差异;ECT中的窗宽选的不同,所得图像也不相同。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概论
第一节 医学成像技术的分类
一、X线成像
二、磁共振成像
三、超声成像
四、放射性核素成像
五、可见光成像
六、红外、微波成像

第二节 医学图像的识别
一、图像识别的基础
二、图像识别的方法
三、图像识别的工具

第三节 医学成像系统的评价
一、电磁波透射成像的分析
二、超声成像与X线成像的比较
三、形态学成像与功能成像
四、对人体的安全性

第四节 医学影像技术展望
一、开发超高分辨力的显示系统
二、提高影像设备的性能,增加新的功能
三、医学影像数字化
四、医学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

第二章 x线成像
第一节 模拟X线成像
一、摄影的基本概念
二、模拟X线信息影像的形成与传递

第二节 增感屏胶片系统X线成像
一、医用X线胶片
二、增感屏
三、屏一片体系的调制传递函数及扁平颗粒技术
四、X线照片影像的密度
五、X线照片影像的对比度
六、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
七、X线照片影像的颗粒度
八、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度

第三节 数字化X线成像
一、计算机数字图像基础知识
二、计算机X线摄影
三、数字X线摄影
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五、医学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
六、计算机辅助诊断

第三章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第一节 CT成像原理
一、CT成像技术的发展
二、CT成像物理原理

第二节 数据采集与扫描方式
一、数据采集的基本原理
二、数据采集原则
三、扫描方式

第三节 CT图像重建
一、图像构成概念
二、图像重建的基本要求
三、图像重建数理基础
四、图像重建方法

第四节 CT图像处理
一、图像处理功能的种类
二、显示功能处理
三、确定和测量兴趣区域
四、三维CT
五、图像的过滤
六、CT图像后处理功能

第五节 CT图像质量
一、CT成像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二、CT图像与x线照片评价比较
三、CT图像质量的参数
四、典型的CT图像干扰

第六节 多层螺旋CT
一、多层螺旋CT简介
二、多层螺旋CT基本原理
三、多层螺旋CT优势
四、多层螺旋CT的发展和展望

第四章 磁共振成像
第一节 概述
一、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二、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第二节 磁共振现象的物理学基础
一、产生磁共振现象的基本条件
二、原子核的特性
三、静磁场的作用
四、射频磁场的作用

第三节 磁共振图像的信号
一、相位的概念
二、自旋弛豫
三、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四、磁共振图像的对比

第四节 磁共振图像空间定位和重建技术
一、梯度磁场的概念
二、层面选择梯度
三、频率编码梯度
四、傅里叶变换
五、相位编码梯度
六、多层面成像
七、扫描时间和信号平均
八、二维图像重建
九、三维成像
十、K一空间的概念

第五节 磁共振成像的序列技术
一、脉冲序列的基本概念
二、自旋回波序列
三、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四、反转恢复序列
五、梯度回波序列
六、梯度自旋回波序列
七、回波平面成像序列
八、超快速成像序列的特殊应用
九、化学位移技术

第六节 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流动定量
一、时间飞越法MRA
二、相位对比法MRA
三、对比增强MRA
四、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后处理
五、磁共振流动定量分析

第七节 磁共振成像的图像质量
一、MR图像质量的评价指标
二、成像参数对MR图像质量的影响
三、提高图像质量的一些特殊技术
四、MR图像的常见伪影

第五章 超声成像
第一节 超声波的物理性质
一、超声波的基本概念
二、超声波的物理量
三、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四、超声多普勒现象
五、超声的衰减和吸收规律
六、超声的理化作用
七、超声的生物效应

第二节 超声探测的物理基础
一、超声的发射与接收
二、超声脉冲回波成像原理

第三节 超声成像系统
一、B型超声诊断仪
二、M型超声诊断仪

第四节 超声多普勒成像系统
一、超声多普勒成像的工作原理
二、连续多普勒超声仪
三、脉冲多普勒显像仪
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仪
五、血流的彩色多普勒显示方法
第五节 其他超声成像原理

第六节 超声图像质量
一、超声图像质量评价
二、超声图像质量的控制

第六章 放射性核素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成像
一、放射性核素的概念
二、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原理
一、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二、裂变型MO-Tc发生器

第三节 放射性药物
一、放射性药物及分类
二、常用放射性治疗药物
三、放射性药物体内定位机制
四、放射性药物标记方法
五、放射性药物质量控制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一、定义
二、基本原理
三、放射性核素示踪实验
四、放射性示踪技术的基本问题
五、放射性核素示踪的特点

第五节 7照相机
一、7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二、核素成像的基本过程
三、7照相机的质量控制

第六节 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成像
一、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成像
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成像

实验一 胶片特性曲线的制作及特性值测试
实验二 增感屏增感率的测试
实验三 X线管有效焦点的测试
实验四 照射野的线量分布
实验五 X线管焦点极限分辨力的测试
实验六 管电压在摄影中的作用
实验七 X线影像的几何学模糊
实验八 CR系统(见习)
实验九 CT成像(见习)
实验十 磁共振成像实验(一)
实验十一 磁共振成像实验(二)
实验十二 超声诊断仪的工作及图像处理(见习)
实验十三 7照相机或SPECT成像(见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