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身证候
1.1 阴阳失调证候
1.1.1 阴虚证
1.1.2 阴虚火旺证
1.1.3 阳虚证
1.1.4 阴阳两虚证
1.1.5 阴盛格阳证
1.1.6 阳盛格阴证
1.1.7 亡阴证
1.1.8 亡阳证
1.2 气血津液证候
1.2.1 气虚证
1.2.2 气陷证
1.2.3 气滞证
1.2.4 气闭证
1.2.5 气逆证
1.2.6 血虚证
1.2.7 血瘀证
1.2.8 血热证
1.2.9 血寒证
1.2.1O 血燥证
1.2.11 气血两虚证
1.2.12 气虚血瘀证
1.2.13 气随血脱证
1.2.14 津液亏虚证
1.2.15 气阴两虚证
1.2.16 风痰证
1.2.17 寒痰证
1.2.18 热痰证
1.2.19 湿痰证
1.2.20 燥痰证
1.2.21 痰浊上扰证
1.2.22 痰气互结证
1.2.23 阳水证
1.2.24 阴水证
1.2.25 水饮证
1.3 六淫证候
1.3.1 风热表证
1.3.2 风寒表证
1. 3.3 风湿表证
1.3.4 寒湿证
1.3.5 湿热证
1.3.6 暑热证
1.3.7 暑湿证
1.3.8 火毒证
2 脏腑证候
2.1 心与小肠证候
2.1.1 心气虚证
2.1.2 心血虚证
2.1.3 心阴虚证
2.1.4 心阳虚证
2.1.5 心阳暴脱证
2.1.6 心火亢盛证
2.1.7 痰火扰神证
2.1.8 痰蒙心神证
2.1.9 心脉痹阻证
2.1.10 水气凌心证
2.1.11 小肠实热证
2.1.12 小肠气滞证
2.2 肺与大肠证候
2.2.1 肺气虚证
2.2.2 肺阴虚证
2.2.3 肺阳虚证
2.2.4 肺卫不固证
2. 2.5 风寒犯肺证
2.2.6 风热犯肺证
2.2.7 温燥袭肺证
2.2.8 凉燥袭肺证
2.2.9 痰热壅肺证
2.2.10 痰湿阻肺证
2.2.11 寒饮停肺证
2.2.12 大肠湿热证
2.2.13 肠燥津亏证
2.3 脾与胃证候
2.3.1 脾气虚证
2.3.2 脾阴虚证
2.3.3 脾营虚证
2.3.4 脾阳虚证
2.3.5 脾不统血证
2.3.6 脾气下陷证
2.3.7 脾虚水泛证
2.3.8 寒湿困脾证
2.3.9 湿热蕴脾证
2.3.1O 胃气虚证
2.3.11 胃阴虚证
2.3.12 胃阳虚证
2.3.13 胃火证
2.3.14 胃寒证
2.3.15 胃气上逆证
2.3.16 食滞胃肠证
2.3.17 饮留胃肠证
2.4 肝与胆证候
2.4.1 肝血虚证
2.4.2 肝阴虚证
2.4.3 肝阳上亢证
2.4.4 肝火上炎证
2.4.5 肝郁气滞证
2.4.6 肝郁化火证
2.4.7 肝胆湿热证
2.4.8 肝风内动证
2.4.9 寒滞肝经证
2.4.1O 胆热痰扰证
2.5 肾与膀胱(女子胞)证候
2.5.1 肾阴虚证
2.5.2 肾阳虚证
2.5.3 肾精不足证
2.5.4 肾不纳气证
2.5.5 肾气不固证
2.5.6 肾虚水泛证
2.5.7 肾衰水毒证
2.5.8 膀胱湿热证
2.5.9 膀胱虚寒证
2.5.10 胞宫虚寒证
2.5.11 胞宫郁热证
2.5.12 胞宫寒凝证
2.5.13 瘀阻胞宫证
2.5.14 胎热证
2.5.15 胎寒证
2.6 脏腑兼病证候
2.6.1 心肺气虚证
2.6.2 心脾两虚证
2.6.3 心肝血虚证
2.6.4 心肾不交证
2.6.5 心肾阳虚证
2.6.6 肝火犯肺证
2.6.7 肝脾不调证
2.6.8 肝胃不和证
2.6.9 肝肾阴虚证
2.6.10 肺肾阴虚证
2.6.11 脾肺气虚证
2.6.12 脾肾阳虚证
3 伤寒证候
3.1 太阳病证候
3.1.1 太阳伤寒证
3.1.2 太阳中风证
3.1.3 太阳蓄水证
3.1.4 太阳蓄血证
3.2 阳明病证候
3.2.1 阳明经证
3.2.2 阳明腑证
3.3 少阳病证候
3.4 太阴病证候
3.5 少阴病证候。
3.5.1 少阴寒化证
3.5. 2 少阴热化证
3. 6 厥阴蛔厥证
4 温病证候
4.1 卫气证候
4. 1.1 风热犯卫证
4.1.2 湿遏卫气证
4.1.3 卫气同病证
4.1.4 气分热盛证
4.1.5 邪热壅肺证
4.1.6 热结肠腑证
4.1.7 热郁胆经证
4.1.8 热扰胸膈证
4.1.9 湿热中阻证
4.1.10 湿热弥漫三焦证
4.2 营血证候
4.2.1 卫营同病证
4.2.2 热入营分证
4.2.3 气血两燔证
4.2.4 热入血分证
4.2.5 邪陷心包证
4.2.6 热极生风证
4.2.7 邪留阴分证
4.2.8 阴虚动风证
4.2.9 真阴欲竭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