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数字电影的发展中国数字电影的真正起步是在1996年长沙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以后,在这次会议上“数字电影制作”被提上日程,确定为我国电影技术今后发展的突破口。此后,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引进了世界先进的电影数字制作技术设备。1999年,国家计委批准了广电总局的“电影数字制作产品示范工程”。199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投资6000多万元建造了上影电脑特技制作中心,中心引进了大量先进电脑特技设备和国内最好的电脑人才,拥有相当的制作实力。
张建亚导演在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采用数字特技技术制作的电影《紧急迫降》后,于2002年又推出了一部运用高科技制作的灾难惊险片《极地营救》,其中的电脑特技全部由上影片厂电脑特技制作中心完成,整部电影包含60%的电脑特技及合成镜头,力求在视觉效果上有所突破。这部电影还在国内首次使用了高清晰数字摄影机拍摄(部分镜头)。
2001年,由我国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公司投资的首部虚拟真人的CG电影《青娜》诞生。尽管数字模仿的真人“青娜”还不够细腻完美,但这部花费200万元人民币、耗时3个月、共5分钟的短片所蕴含的技术成份完全可与世界最先进的数字影像制作水准看齐。其制作汇集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影视、广告、IT、数字技术等领域的高级人才上百人,且全部使用国内的技术力量及现有设备,虽然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但是该片为中国电影的CG技术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示范性探索。
数字摄像机这种新形式同样引起许多国内青年导演的关注。1999年,贾樟柯在《南方周末》撰文《业余电影时代即将到来》,被认为是将DV电影概念介绍到中国内地的第一人。贾樟柯还亲身实践,在山西大同用DV拍摄了他的第3部电影《任逍遥》,这部电影进入了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竞争激烈的竞赛片单元,成为2002年入围戛纳竞赛单元唯一的华语电影,也是入围戛纳的第一部亚洲数字电影。
相对于传统电影制作中越来越高的摄制成本、胶片费用和后期制作费用,价格低廉、方便轻巧的数字摄像机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电影的投资门槛和技术门槛。同时,2001年12月31日我国颁布的新的《电影管理条例》规定:从2002年2月1日开始,电影制片单位以外的单位可以从事单片摄制,可以独立从事电影摄制业务。这些都意味着更多的民间资本和个人可以参与电影摄制,拍电影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这必然给我国的电影界带来深远的影响。此外,2004年3月31日,广电总局正式对外印发了《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强调要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加入电影数字化的制作、发行、放映以及数字影院的新建改造。《纲要》提出,要在2004年底建成100个高标准的数字放映厅,力争3~5年内建成500家以上标准统一、形式不同的数字电影放映厅,实现数字影院规模化经营,使数字电影院线进入中国电影放映市场的主流。《纲要》还鼓励社会各界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关应用、管理软件,运用现代技术提高电影企业市场经营管理和制作技术水平。力争在2~3年内国产数字立体声的影片数量达到影片总数的50%以上。
目前广电总局已投入2亿元人民币用于数字影院示范院线的建设,其中1.5亿元用于影院建设投资,约4000万元用于数字节目的分发和传输。。到2005年4月,我国数字放映厅从最初的13个发展到近200个,超过了电影业最发达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数字放映厅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影集团投资建设了166个,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数字院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