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诺顿英国儿童文学女作家。童年主要在贝德福德郡的乡村庄园里度过,她的许多作品都以此为创作背景。她毕业于修道院学校。年轻时,她当过老牌的老维克剧团演员。这个剧团以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著称。1927年她与出生于船运世家的罗伯特·C·诺顿结婚,同丈夫-道到葡萄牙定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丈夫在海军服役,她和四个孩子住在美国。诺顿在1943年开始写童话。她的第一本儿童文学作品《神奇的床捏手》就是在纽约出版的。后来全家回到英国定居。1947年发表了《篝火与扫帚柄》。1957年这两本书汇集成一册出版。该书讲述三个小孩与一个想当女巫的英国乡村老处女之闻的友谊。后来被迪斯尼电影制片厂改编为音乐影片。《地板下的小人》(《波德-家》)(1952)是她的代表作,这是第一本以"借东西的地下小人"为主角的童话。获得同年卡内基儿童文学奖,1960年又获得了路易斯卡·罗尔书籍奖。该作品使她成为战后英国儿童文坛上的主要作家之一。
展开
世界上“鬼”真多,有各种各样的“鬼”,有好的,有恶的。但不说大家也知道,世界上其实没有鬼,都是人想象出来,或者说是创造出来的,它们可以说是些童话人物。我就想起我小时候在广州,听过许多鬼故事,知道许多种鬼,其中有一种鬼最不可怕,反而使人觉得好玩,它叫做“摄青鬼”。“摄青鬼”专门偷人们家里的东西,说是鬼,连鬼的样子也没有,因为它无影无踪,谁也看不见(在故事里就是谁也看不见!)。我们不见了东西,就说:“准是给‘摄青鬼’摄走了!”这种“鬼”的创造真可以说源自生活,因为我们常常会不见一些小东西,
铅笔、橡皮什么的,又没人拿走,会到哪里去了呢?没办法,只好想出个“摄青鬼”来,说是给它摄走了。越是没头脑的人,遇到“摄青鬼”的机会越多。“摄青鬼”不是个童话人物吗?
现在这部童话,写的是地下住着一种小人,专门拿走地面上人类的东西,以此为生。他们自称是借用,所以被称为“借东西的地下小人”。你们说这种人是不是跟我们广东民间故事中的“摄青鬼”有点相似?我真想把这种“借东西的地下小人”译成“摄青鬼”,无奈“摄青鬼”只有广东人懂,你们如果不是广东人,就一定不知道。所以这个名称用不上,我倒有点觉得可惜。但作者创造这一种童话人物,与广东民间故事创造出“摄青鬼”来,道理是一样的。作者在童话中阐明了:如果没有“借东西的地下小人”,为什么妈妈一辈子里买了那么多针啊什么的,却一一不知去向呢?这种童话人物小朋友太容易理解了,所以这本童话特别受到小读者
的欢迎。
这本童话原名《借东西的地下小人》(The Borrowers),作者是英国儿童文学女作家玛丽·诺顿(1903—1992)。她年轻时当过英国老牌的老维克剧团的演员,这个剧团以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著称。她在1943年开始写童话,1952年写出了第一本以“借东西的地下小人”为主角的童话,就叫《借东西的地下小人》,获得同年卡内基儿童文学奖,1960年又获得了路易斯·卡罗尔书籍奖(路易斯·卡罗尔就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由于这部童话大受欢迎,作者接下来又写了四部。大家读完这本书,一定会担心那些被人类追捕的小人的命运,急于想知道他们后来怎么样。这种心情也正是它当初出版时小读者的心情,因此他们恳求作者继续写下去。如今小读者可以放心,这些小人活下来了,他们在野外冒过险,在旧皮鞋里安过家,又坐船在小沟里漂流过。第五部,也是至今为止的最后一部“借东西的地下小人”故事,作者是在1971年写的。
“借东西的地下小人”在英国家喻户晓,据说已经成为他们民间故事中的童话人物。那么,我说我们广东民间故事中的“摄青鬼”是一种童话人物,就不是没有道理的了。
再说一句,这部童话不久前还被美国好莱坞改编拍成了电影,已经有碟片,大家可以找来看看,保管大家会看得快快活活。
任溶溶
199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