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河童杂记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8025752
  • 作      者:
    妹尾河童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被称为“宛如再次来到地球的小王子一样童心炽烈的人”!
  踏访各地的旅行,大胆试吃的美食、稀奇古怪的收藏……,让你拍案叫绝!
  《河单杂记本》如同一份品种丰富的盒饭,在有限的空问里,汇聚了多种多样的味道,供人品尝。这里既有旅行的切身感受,又有个人生活中的轶闻趣事,还有河童长时间积累的杂学笔记……如果您是熟悉并且已经喜欢上河童的读者,不妨看看本书中的"秘诀公开",按照作者讲述的方法,说不定您也能画出一幅精细的河童风格的俯视图呢。
展开
作者简介
  妹尾河童,日本当代具代表性的舞台设计家,1930年生于神户,1954年因舞台设计而崭露头角,此后活跃于戏剧、歌剧、芭蕾舞、音乐剧、电视等表演艺术领域,曾获“纪伊国屋演剧”、“山多利音乐”、“艺术祭优秀”、“兵库县文化”等众多奖项。以细密插图、观点独特幽默的散文广受欢迎,已出版中文译本作品有《少年H》、《窥看欧洲》、《河童旅行素描本》、《窥看印度》(本书日本销售量己达51万本)。被人称为“宛如再次来到地球的小王子一样童心炽烈的人”。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如同一份品种丰富的盒饭,在有限的空间里,汇聚了多种多样的味道,供人品尝。这里既有旅行的切身感受,又有个人生活中的轶闻趣事,还有河童长时间积累的杂学笔记……如果您是熟悉并且已经喜欢上河童的读者,不妨看看本书中的“秘诀公开”,按照作者讲述的方法,说不定您也能画出一幅精细的河童风格的俯视图呢。
  本书记录了作者旅行的切身感受,又有个人生活中的轶闻趣事,还有河童长时间积累的杂学笔记……是一本杂文集。文笔风趣幽默,同时每篇文章中配有多幅照片及素描笔记。
展开
精彩书评
  舞台设计家的妹尾河童
  妹尾河童,读者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应该是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少年H》吧。虽然是以小说.随笔家的身份出现,但妹尾河童的本行其实是舞台美术设计。1930年出身神户的妹尾河童,与著名的日本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同样,都是以自修的方式习得专业领域的一技之长在身。
  河童的父母都信仰基督教,与外国人的来往非常频繁,对小孩的教养也采西方的开放式教育。父亲因自己哥哥挥霍败光F家产,深深体会到「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因此在十五岁那年离开家乡广岛,到神户学做西服。间接受此影响,像父亲一般早早自力更生对河童来说似乎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放弃从旧学制的中学五年级转到新学制的高中三年级,在十七岁时踏入美术设计领域。
  另一个原因是,河童从小就喜欢画画,志愿是成为画家。但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五个月前的神户大空袭中,河童的家毁于一旦,父母无力供给他继续上学,因此他放弃进入美术学校,而选择了半工半学的道路。
  河童在以画家奥村隼人为首的广告招牌店开始他第一份工作。这里聚集了几位画家,白天接受委托制作招牌,每周有两个晚上围着模特儿作画。对于当时的河童来说,可以持续地画画,不啻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在招牌店工作约两年后,河童又经由绘画的启蒙恩师小矶良平介绍,进入大阪的「朝日会馆剧场」担任平面设计工作,负责剧场公演的海报、宣传册等,连文案都自己动手撰写。在美术的世界里,不凭资历、只看作品的好坏,这让河童充分发挥才华;甚至在二十岁的时候,他以实力取代了主任,负责设计小提琴大师曼纽因战后首次赴日公演的音乐会海报。
  河童人生的转折点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到来。当时日本的歌剧巨星藤原义江看到他所设计的《波希米亚人》海报,很是称赞。三个月后到大阪时问河童:
  「你要不要来东京啊?」
  河童居然反问,「您问我要不要去东京,是连住处都要帮我打点?」
  结果回答是,「可以啊。来吧。」
  这个回答反而让河童吓了一大跳。
  由此机缘,河童便赴东京发展,住进藤原义江家里,成为帮忙打点杂务的助理,起居与藤原家人一起,受到许多照顾。藤原义江似乎在这个活力十足、狂妄得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身上看到过往的自己,因此十分投缘。河童同时继续做平面设计,帮藤原歌剧团画公演海报。但工作对他来说,简直像是游乐一般。
  从事舞台设计的契机
  这样过了两年半,有一天,藤原义江大胆地将歌剧《托斯卡》的舞台美术设计交由二十四岁的河童全权负责,而公演时间就在两周后,四天内要看到设计成果。
  「您没头没脑说些什么啊!我是搞平面设计的,可不是舞台设计耶!工作内容完全不一样嘛!」
  「你啊,工作虽然不一样,可是你喜欢歌剧吧?而且你会画画啊。那就试试看吧。机会可不是没头没脑就冒出来的。那些老在抱怨『幸运之神都不降临我身上』的家伙,其实是自己没发现近在眼前的机会。人生啊,是会因为一个小小契机就有大大转变的哪。」
  河童原本并没有打算成为舞台设计者;但听到「机会就是没头没脑地来临」这样的话,也哑口无言。而且仔细想想,的确很有道理。
  但是,忽然找一个完全新手赶鸭子上架,实在也太匪夷所思了。这是有缘由的。
  向来负责的舞台设计师因为一直没拿到酬劳,终于忍不住拒绝为这次演出设计。理亏的藤原一气之下说出「你不干就算了」,潇洒地转身就走。其实,这是因为剧团已经赤字连连,债台高筑,才付不出设计费啊。知道是这样的状况,就算再怎么没自信,平时多受照顾的河童怎能袖手不管呢?于是硬着头皮上阵,三天三夜没睡,总算在正式公演前完成了恩人所交付的任务。
  看到河童的成绩,藤原义江十分满意:
  「看吧!要做就可以办得到嘛!很棒的处女作呀!」
  「还真敢说哩!拜托拜托,不要再有第二次了!」
  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先前的紧绷一下子松懈,也难怪河童生气了。
  二十岁时在朝日会馆剧场帮忙画舞台道具的经验,让他了解了舞台美术的设计要领与道具的制作过程;他将之活用,当然还加上天分与努力,初试啼声就得到传媒不错评价,连平日以严苛利嘴出名的剧评家都在报纸上多加赞扬。
  出乎意料之外的各方肯定,让他又是不好意思又是高兴;优秀的表现连芭蕾、舞台剧等都接二连三找上他了。结果原本只打算救火一场《托斯卡》的他,当年就设计了五出戏,来年更接了十一出。
  但是,年轻的河童并没有被接踵而来的工作冲昏了头。他知道舞台设计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这之前他并没有费心钻研,因此对忽然获得的掌声,河童是抱持着疑问的:是不是因为自己年轻好用又便宜,价格只是前辈设计师的四分之一,所以才有这么多案子可接?
  虽然恩人藤原义江说,
  「催生年轻的舞台设计者是我的梦想,现在已经实现了!」
  但河童心里不免想,真这么觉得,那应该给我多点时间啊!
  为了测试自己是否真适合成为一位舞台美术设计者,他立下了三大工作原则,要求自己三年内皆须遵守。一、设计绝对不超过制作预算。二、不把钱浪费在没有舞台效果的设计上。三、设计费只要五千圆即可。但是,三年之后,设计费要涨为三倍。如果三年后接不到舞台设计的工作,那就表示只是因为「便宜」才有工作的;这样的话就回到原本平面设计的领域。
  没想到三年后,接到的舞台美术设计委托并没有减少。间接肯定了自己实力的河童,开始不顾预算,在提案中放入自己真正想做的东西,设计费也涨高了不少;但还是有制作人陆续上门找他合作。如果你喜欢他的风格,那可是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接受。河童也就从此终身以舞台美术为业。
  步入舞台设计领域至今,除了一鸣惊人的《托斯卡》之外,河童还参与了《塞维亚的理发师》、《卡门》、《小飞侠彼得潘》、《莉莉.玛莲》、《雪国》、《欲望街车》、《麦克白》、《唐吉诃德》……,种类遍及歌剧、舞台剧、音乐剧、芭蕾舞剧,还从富士电视台开播起便担任美术设计长达二十年,活动范围广泛,而且得到多种奖项肯定。
  日本知名的音乐家富田勋这么描述与河童合作的经验:「与河童先生初次见面是在一九八一年举办的神户港博览会场。某个展览馆演出木偶剧,我俩分别是该剧的舞台设计与音效制作。那个会馆的音响效果可说是糟糕极了。建筑内部像个倒盖的碗,声音会在半球型的空间里胡乱反射,根本没法子测量和计算音响效果。」
  然而,河童先生布置出一座深邃的森林,在树枝上黏了几万片树叶,当然树叶是假的。由于茂密的树叶完全吸收了胡乱反射的杂音,一下子就把最不利的条件给扭转过来,令人兴奋不已,也使我达到经验中最棒的音效境界。当年的喜悦至今仍然未能忘怀。」
  河童甚至还写了一本《舞台的表与里》,针对舞台上的各种面向,例如美术设计、视觉效果、布景、道具、照明、舞台监督、乃至于剧场的硬件设计与建筑,都以他一贯的风格与表现手法,深入浅出地介绍给一般大众。
  拥有对舞台的热爱、对专业技术的娴熟掌握、丰富经验与无限的创造力,这就是身为舞台美术设计家的妹尾河童。
  本文转自妹尾河童官方个人网站
  趣味横生的作家
  妹尾河童真的是个有趣极了的作家。相信许多人在去年《窥看欧洲》发行的时候,就已经被他的工笔插图和妙趣横生的散文迷倒了。这个人彷佛有着十百倍于常人的精力与好奇心,《河童旅行素描本》是他九○年代杂志连载专栏的结集,延续着三十年前《窥看欧洲》那股累不死的精神,这位今年满七十岁、以舞台设计为正职的老家伙,仍旧保持着旺盛无比的好奇心和死缠烂打穷究到底的脾性,实在令人叹服。
  妹尾河童自谓前世「或许是吃河豚而死的吧」,看他坚持要试试是否每种花都能吃,结果吞了一肚子花瓣、腹痛如绞满地打滚,犹张开沾满花粉的嘴巴替自己辩解,「河豚说」实在良有以也。我们要是在他这个岁数、还能拥有他十分之一的兴致,也该算是幸福无憾了吧。
  很难想象谁会不喜欢这本书︰左页的工笔素描配上手写的说明文字,和右页的散文相映成趣,十分讨好。河童的工笔插画令人联想到十八世纪欧洲博物志里精细的动植物素描,比照片更能「传真」,假如把这些素描换成照片,全书必定大大减色。至于配套的散文,有的解释图中对象的身世来历、有的则只是睹物私情的自由联想。河童写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对这个爱捡破烂的老爹如何百般容忍,实在令人捧腹(似乎爸爸们总是有着捡破烂当宝贝的本能);此外,他搜集的东西实在太多,于是发明了「生前遗赠」的把戏,凡看中他的任何对象,都可以要求河童先生在上面签字注明「送给某某」,等他百年之后,这个东西就是你的了。书中这群互赠古怪物品、交换旅游心得、分享恋物癖的忘年交,使书里原本默然无语的对象,倏然有了人情的趣味与历史的深度。
  然而《河童旅行素描本》绝对不只是「寰宇搜奇」之类的书,妹尾河童那颗温暖、热情的心,让这本书有了超乎坊间一般旅游搜奇书的境界。书里的各色物品泰半不是「精品搜藏家」看得上眼的东西,却能被河童的生花妙笔渲染出动人的丰采︰可以挂上大锁的二手印度便当盒、香港地铁车票、只有熊本县杂货铺才买得到的特殊印花火柴盒、用硬纸板组合的头盖骨模型、从丹麦、土耳其到巴基斯坦机关结构各异的捕鼠器……,这些未经解释只会让人莫名其妙的东西,其实都锁着一段曲折的身世。真正有段数的「搜藏家」理该如此︰所谓「品味」,本该建构在知识与涵养上面,这种对「识得好货」累积数十年功力的境界,是再多钱财都换不来的。比起迷信「品牌即品味」的新时代雅痞,妹尾河童实在可爱太多了。
  顺带一提,这本书也替我解开了不少疑惑。比如「玛黛茶」这个阿根廷人的「国饮」,秘鲁小说家巴加斯?略萨故事里的人物也一天到晚喝个不停。以前看小说附注说玛黛茶要用银制的吸管饮用。然而这样茶叶不会堵住吸管吗?泡茶的茶壶呢?翻到《河童旅行素描本》页111终于豁然开朗,原来吸管尾端是类似筛子的结构,可以滤去茶渣,而喝茶是把茶粉揉成一团、中间弄个凹洞再冲热水,和中国茶或英式下午茶的喝法完全不一样。所以现在我知道切?格瓦拉在《革命前夕的摩托车之旅》封面照片里喝的那杯东西的底细了。此外,你知道点一支火柴就可以消除厕所里的臭味吗?拜河童先生之赐,我家的厕所近来确实清爽多了呢。
  姜淑玲的译笔生动风趣,读来毫无翻译书常见的滞涩之感,值得鼓掌。远流的编辑处理本书的版型也煞费苦心,中文字体、纸张、内文格式的挑选,都让这本书成为一趟悦目舒适的阅读经验,也保留了原作的精神,与妹尾河童不惮其烦的「龟毛」性格十分相称。相信连作者本人也会喜欢这个中译本的!
  文:马世芳 (本文原刊于《明日报》阅读版)
  带河童一起上路
  《河童旅行素描本》是我在长途自助旅行上车前,朋友硬塞在我包里的。他说,路上寂寞的时候就翻翻,不太沉,关键是,挺有意思的。
  于是,在十几天风餐露宿的日子里,我结识了这个全名叫妹尾河童的日本当代著名舞台设计师,一个可以把旅行中任何东西轻松入画的天才画家,一个热爱生活,有着疯狂收集癖的日本老顽童。而我原本充满未知刺激的行程,也因为河童的加盟变得温情四溢。朋友说的没错,这是本挺有意思的书,特别适合旅行随身携带,因为里面的每篇东西都是图文并茂,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支离破碎到无法记忆,却无一例外地带给人躲闪不及的新鲜。遍访各地的旅行,大胆试吃的美食、稀奇古怪的收藏……河童以惊人的观察力、细密的手绘图与生动幽默的随笔将精彩一一呈现。这样的感觉对于旅行再好不过,边走边看,享受着视觉的盛宴,吞咽着瞬间的美好,就算第二天遗忘了也无所谓,这是旅行赋予阅读者特有的权利。
  同为行者,却从来没见一个人如河童般个性。河童的素描画总是紧跟着他的足迹,在如今这个照相机普及的时代,选择传统的手绘素描来展现“我”眼中的细节魅力,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而河童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告诉我们,只要以不同方法、不同角度、不同心态去看世界,你的世界就会大不同。事无巨细,他都一一绘制记录在案,动不动掏出皮尺量尺寸,见到东西就问个价钱,无论走到何处,他总是手拿素描本、脖上挂相机、兜里揣皮尺,一路走一路拍拍画画量量。火车座的长宽高他要测量,车厢内所有的细节和尺寸他要记录。老街上的裁缝店、杂粮店和香料店后挨着的是凉鞋店还是锅店他要一一备注,更有甚之,就连旅馆里的床罩窗帘是绿色底配上浅咖啡色直条纹,还是米色底配印度传统纹样,地毯是亮丽的绿色,室温是二十六摄氏度这种细节他也不会放过。他总是把住过的旅馆房间凭借测量的尺寸和想像力画出鸟瞰图,连房间里空调的按钮位置都不会遗漏。于是这种特有的河童式俯瞰图成为他作品的标志之一。再来欣赏一下河童的收藏品吧:从来自十几个国家的速食面,到锈迹斑斑,鲜为人知的各国马刺;从费劲力气搬回家的蒙古炉子,到煮不出荞麦面的意大利面条机;从韩国笨重的农家瓮,到丹麦轻灵的停车牌;甚至连走一路买一路的各地便当盒也成为河童“百宝箱”里的最爱……
  因此,我想说,河童就是河童,童心炽热,天真烂漫,自然真实,绝不拿腔作调。尽管他不是理论家或社会学者,但是在他的作品里依旧表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他将亲历的几场灾难也用心回忆着记录下来,无论是神户大空袭的烧毁区域图,还是阪神大地震后的“千代”衰颜,都化作河童笔下无声的祭奠,伤感而脆弱,悠远而绵长。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个当代诗人说过的话:“寂静山谷里一株昂首期盼的树,存在了许多年,只为等待欣赏它的人。”的确,洞见生活细节的能力,原本就是少数人的专利。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个行者,那不妨像我一样,带河童一起上路。因为这少数人里,河童是实实在在的一个。
  文:苏静
  打开河童的百宝箱
  遇上一本有趣的书,与遇上一个风趣的人一样,真的会令人心花怒放,乍看到妹尾河童的书,我就有这种感觉:哈,这家伙,太好玩了!
  中国有句成语“管中窥豹”,是说对一件事物的了解只有局部和细节,表达同一意思的成语还有“盲人摸象”。《窥视印度》的“窥视”在这里就是“管窥”的意思,可别像我刚看到书名时一样,把它当成“偷看”理解。妹尾河童的日本国籍很容易让人疑心本书心怀叵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以为和什么“觊觎亚洲”、“垂涎东北”之类是孪生兄弟。真正翻一翻才会知道,原来并非如彼。这真的是一本十分有趣的游记,很少有人能像河童一样具体而微地从个人角度来介绍一个国家。
  舞台设计家身份的妹尾河童,在1978年和1983年两次到印度旅行,为了把他看到或者感受到的印度原原本本地告诉给亲朋好友,而撰写了这本书。书中按照旅行的时空顺序,详细地记录下沿途令他感到新鲜好奇的一切,大到一个城市、一座宫殿、一处遗址、一项制度或者传统,小到一张钞票、一个人全身上下的琐琐碎碎,都记录在案。有趣在于,他可不是全凭文字描述,而是插入许多手绘素描插图,像一份负责的产品说明书般,事无巨细地把他观察到的每个细节交待给读者。他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比如全书的第一幅插图是一张十卢比的印度纸币。印度有一千六百五十二种语言,为了说明印度语言之多,他在插图上方列出了纸币上印的十四种官方文字,并描述了自己的讶异和探究过程。而在接下来的一张宾馆俯视示意图,则完全是一份舞台布景图,用文字一一说明“白色桌子”、“绿色窗帘”、“米色墙壁”、“大理石地板”、“有编织图案的沙发”,以及冷气、电扇、电灯的开关位置,也没忘了写上住宿价格。作者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技巧,让每个读者不但从文字里感受印度各地的风土人情外,还能身临其境,有目共睹。文字与插图各自独立又相映成趣,图不是文字的配角,文字也不是图画的附属。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却以如此“古老”的办法来记游,确实有点别出心裁。然而看惯了摄影家镜头里的风光、人物,再来读河童充满稚趣的书,反倒让人觉得摄影图片不及手绘插图来得诚实可信。
  而通过河童的眼睛,印度这个神秘的邻国,像是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百宝箱,原本寻常的事物都突然间跑到聚光灯下,显出诡秘的色彩来。
  人活着,如果没有好奇心,真不如找块豆腐一头碰死算了,可是好奇心太盛又会变成别人好奇的原因。妹尾河童是那么一个好奇而有趣的人。他好奇到连自己对自己都感到奇怪的地步。
  “太太您能够如此包容河童先生,真是伟大啊。河童先生真像个孩子似的。”——这是他偷听到的家里客人对自己太太说的话。
  “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反省:‘为什么会收集这么多东西呢?’”——这是河童自己的困惑;“这与其说是坏习惯,还不如说是一种‘病态’吧!”——这是河童太太的断语。
  好奇心太盛也不过偶尔会被人目为怪人,但有本事将快乐与大家分享受到许多人的欢迎,那就是河童的本领了,所以,他出现在畅销书榜上一点也不奇怪。除了《窥视印度》之外,他还写过《窥视日本》、《窥视欧洲》。而与《窥视印度》同时出版的他的另一本著作《河童旅行素描本》更像是打开了一个私人收藏的百宝箱,里面充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小玩艺儿。而这些玩艺儿又都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日常的东西:香港的冥币、意大利的自动制面机、蒙古人的罐子、德国的马克杯、伊朗的红茶、将棋、塔罗牌……这些东西惟妙惟肖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只因为它们被河童从他的旅行记忆文字里偶然提及,而那些文字同样的活灵活现。
  河童是如此有趣,让人想不喜欢他都难,试着搜索一下,原来他在日本早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现在他正在成为中国读者青睐的对象,被更多的人喜欢和了解——想想吧,前不久,还有人和我一样,“顾名思义”地把他当成一个“女作者”呢!
  文:张超(南方都市报书评人)
展开
目录
Ⅰ.河童的“旅行”
访书到北端
神话的舞台“山阴”
走在旧山阳道上
北国的街道“海野宿”
感受历史——荷兰村
城堡赋
“河童式”的海外旅行窍门
马尼拉的装潢吉普车
Ⅱ.我为什么叫“河童”
我还是个神户人
有个叫藤原的“老爷”
“河童”这个名字的由来
雨水导流装置
老婆嫁来之日
我家教子有方
只想五秒钟!
后台的盒饭左手接
我与动物
河童的蜡像始末
Ⅲ.河童杂学笔记
尺寸
汉字
啤酒的泡沫

咖喱
饭盒
钥匙与锁
地图
礼仪
磁石
远近透视图技法
工具
Ⅳ.秘诀公开
河童式俯视图的画法
后记
河童的口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