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寺寺院右侧香积厨下的一间小屋子里,有口有名的漏沙锅。这口锅可大呢,要四个大人手拉手才能合抱。为啥叫它“漏沙锅”,这里有个故事。
也不知有多少年了,有一次,西天如来佛化作一位高僧,来倒国清寺讲经说法,听众成千上万。这么多僧徒的吃饭可是个大问题,于是寺院定制了这只大铁锅。如来佛特意聘请文殊、普
贤两位菩萨行堂,观音菩萨执炊,并吩咐他们说:“今朝说法只一个时辰,说法完毕,就要开斋,不得有误。”
观音是个能干的女菩萨,她挑来泉水,“刷刷刷”把铁锅洗得干干净净,倒下水,落了米,就坐在灶下烧起火来。不一会,锅盖上“嗤嗤”地直往外冒热气。观音看看灶下的干柴快烧光了,就起身到柴间去搬柴。
国清寺的左侧有个罗汉堂,罗汉堂里住着五百尊罗汉。他们听说西方高僧到国清寺讲经说法,请了一个外来的女人烧饭,就纷纷议论开了。这个说:“我们几百个男子还不如她一个女人吗?”那个说:“本寺有的是人手,为啥要到外面请?”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不服气,越说心里越嫉妒,嘁嘁喳喳了一阵,决意要捉弄捉弄观音,叫她做不成饭,开不了斋,当众给她个难堪。
观音大士把柴搬回来,一看,咦,怎么锅上不冒热气啦?揭开锅盖一看,锅里的水冰冷冰冷;再一看,米饭上铺着一层土焦黄色的清水沙。原来,五百罗汉趁观音不在的时候,从国清寺前的溪涧中搬来沙土,撒在锅中,又撤了灶火,换上冷水,想叫观音……
书摘1
斗 蟋 蟀
杭州灵隐寺疯僧济公,这天在钱塘门一家小酒店里,狗肉过烧酒,喝得醉醺醺以后,一路从外西湖边回寺。走着走着,忽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手艺人站在湖边,两眼哭得红红的,直望着湖水发呆,看样子是要投水自尽。济公看在眼里,也不去问个究竟,便走到他身旁,用破袈裟袖子蒙住脸,呜呜咽咽地边哭边咕噜:“哎呀,死了算啦,死了比活着强。”边说边要向西湖里跳。
旁边的手艺人吓了一跳,心想:自己正要跳湖,你也来凑热闹,连忙伸手将济公拉住:“你有什么难处,要在这里寻短见?”济公反问他道:“那你有什么难处,要在此地投湖?”手艺人听济公一问,禁不住长叹一声:“大师父,我跟你不同,我今天只有投水一条路了!”济公说:“我看你是个手艺人,如果银钱往来有什么困难,我穷和尚或许可以替你想想办法!”
手艺人望望济公,心想:我的困难,你穷和尚是帮不了忙的,难得你一片好心,我就讲给你听听,我死了以后,也好传出去,让 世人评评理。于是,他原原本本将事情告诉了济公。原来他姓张,做得一手雕镶细活,人称“张木匠”,在当朝秦相府干活。三天前,因观看秦二公子“花花太岁”斗蟋蟀,看得出神,喊了一声“好”,将花花太岁心爱的“金头大王”吓逃了,被当场打了四十马棒,还限他三天内赔出一千两银子,否则要他的性命。今天,二天期限已到,哪有银钱赔他,只好瞒了老母和妻儿,到西湖来自尽。
济公一听,哈哈大笑:“我以为什么大事,只不过为了一千两银子,走,你跟我去取!”张木匠开始不信,经不起济公再三劝说,才半信半疑地跟济公走。
他们一前一后,离开了外西湖,往杭州城而来。刚走到城门口,只见一个卖蟋蟀的乡里人,正要把一只死蟋蟀向湖里丢。济公急忙上前喊道:“别丢,别丢!送给我和尚吧!”说着,脱下破僧帽,将死蟋蟀放在里面,捧着破僧帽来到涌金门三雅园茶楼。原来这里是专门斗鸡、斗鸟、斗蟋蟀的地方。时值金秋,蟋蟀上市,杭城的王孙公子、豪商巨贾都集中到这里来斗蟋蟀。
济公带着张木匠挤进三雅园。这天重阳佳节,花花太岁的“银头大王”与别人的蟋蟀正在相斗争夺状元。谁知“银头大王”不中用,被对方的蟋蟀一口咬断了一条腿。花花太岁气得
脸红脖子粗,不禁想起逃掉的“金头大王”来,要是它还在的话,今天一定能夺状元。想到这里,把满腔怒火全发泄在家人身上,虎着脸说:“那个张木匠,一千两银子赔来没有?今朝三天期限已到,快给我抓到府中活活打死!”
张木匠听到花花太岁的话,急忙躲到济公身后。谁知济公却捧着破僧帽,大摇大摆地走上前去,说道:“你们不要去抓了,我们不是来了吗?”花花太岁一看,来了个穷和尚,后面正跟着张木匠,便问:“我要抓的是这个木匠,你个穷和尚来干什么?”济公笑眯眯地说:“我这里有只极品蟋蟀,叫‘独角龙’,是从雷峰塔底下白蛇娘娘那里捉来的,愿意卖给你,代张木匠赔你一千两银子。”
花花太岁望望济公,冷笑一声:“好个穷和尚,想来讹骗我秦二爷,什么蟋蟀值一千两银子?”济公说:“好,你出口伤人,我不卖了。”左手举起破僧帽,右手一指,只听得破僧帽里,传出“曜曜曜”三声鸣叫,宏亮清脆,吓得四周盆中的蟋蟀乱蹦乱跳,惶惶不安。花花太岁那只斗败了的断腿“银头大王”,也被吓得伸直单腿死啦。花花太岁一听叫声,就知道破僧帽里的蟋蟀是个异品,忙堆起笑脸,说:“大师父,先让我开开眼界,怎么样?”
济公说:“我这‘独角龙’不中看,但打斗倒还可以!”
花花太岁说:“好啊!如果斗得过今天的蟋蟀状元,我就不要张木匠赔一千两银子!要是斗不过呢?”
“我和尚代张木匠让你抓去,乱棒打死,决无怨言。”
“一言为定,我们立下字据!”花花太岁和济公立下字据后,便叫刚才夺得头名状元的蟋蟀来斗。济公从破僧帽中倒出“独角龙”,大家一看,哈哈大笑。因为那只夺得状元的蟋蟀,又大又壮,威风凛凛。济公那只“独角龙”呢,只是一只又瘦又小的“棺材头”,头上两根触须已经断了一根。一倒进斗盆,木头似地蹲着,一动也不动。
那只状元蟋蟀一见“独角龙”,以为弱小可欺,张牙舞爪一个猛扑,“独角龙”顺势一跳,避到一旁。状元蟋蟀以为它害怕,更加得意,调过头来,再次扑去。“独角龙”又顺势一避。当状元蟋蟀第三次猛扑过来时,“独角龙”突然向下一钻,张开双钳,直向对方肚皮咬去。等咬住肚皮,一个翻身,状元蟋蟀两腿一伸,便动弹不得了。斗场上顿时响起一片叫好声。济公将字据交给张木匠,对花花太岁说:“秦二公子,字据为凭,那张木匠的一千两银子就两讫啦!”
可是那花花太岁还瞪着一双大眼,盯住了“独角龙”。济公微一笑,说:“秦二公子,我的‘独角龙’不但能斗蟋蟀,而且还能斗大公鸡呢!”花花太岁听了,“扑哧”一笑,心想:鸡是秋虫的克星,再狠的蟋蟀也总是难逃出鸡口的。便说:“如果斗赢了大公鸡,我愿出一千两银子买你的‘独角龙’。”济公说:“好,那再立字据为凭。”
花花太岁又当场立下字据。吩咐家人到楼下斗鸡场去挑一只大红公鸡来。这只大公鸡是只有名的性格凶猛、善于格斗的“越鸡”。这时满楼的人都轰动起来,都以为穷和尚发了疯,活
得不耐烦了。
花花太岁的家人双手一松,那只五彩斑斓、雄赳赳的大公鸡倏地蹿下地来,拍拍双翅,羽下生风,伸着长头颈“咯咯”直叫,来寻猎物。济公也将“独角龙”放在地上,让它半死不活地蹲在那里,一动不动。大公鸡瞥见蟋蟀,身子一倾,头颈一伸,张口就啄。谁知“独角龙”后腿一蹬,霍地跳到旁边,等大公鸡调转长头颈,“独角龙”又跳到另一边,这样上下左右,引得公鸡团团直转。大公鸡再转过身来,“独角龙”身子一纵,跳到了大公鸡头上,一口咬住了大公鸡火红的鸡冠。大公鸡痛得把头左一甩,右一摇。“独角龙”却越钳越紧,鸡冠上也渗出了滴滴鲜血。过了一会,大公鸡筋疲力尽,“扑”地倒在地上。“独角龙”蹲在鸡冠上,振着双翅,“曜曜曜”奏起了响亮的凯歌。一时满场沸腾起来:“‘独角龙’赢了,大公鸡输了!”“大公鸡斗不过小蟋蟀!”
……
展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我国人民主要信仰的宗教。佛话是以佛为轴心的故事性民间叙事作品,是民众口头流传的有关佛祖、菩萨、僧徒及寺庙、佛教器物、风俗等民间故事或传说。在这些佛话故事里,人类创造了一个超自然的幻想世界,人们在这个神奇虚幻的世界里寄托自己的理想和希望。
佛话不是佛经,它是民间故事和传说;佛话又离不开佛,它充满佛气。佛话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是佛话故事对佛教文化的创造,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费尔巴哈曾经将《圣经》中“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的说法反过来,指出是“人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宗教是千百年来人类关于神圣世界的观念、思想、形象、意境等的思考与实践的结晶。它把哲学、文学、艺术等世俗文化,按自己的标准加以改造熔铸,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凌驾于人间世俗生活之上的天国。表现在佛话中则是:一、佛本生故事中,有许多古代劳动人民创作的佛话。季羡林先生在《佛本生故事选》序言中指出:“绝大部分的故事都与佛教毫无相干,有的甚至尘俗十足。”可见其中留有很多民间创作的痕迹。二、佛话继承和改造了佛教中原有的神灵。如《乾坤袋》中,春节初一至十五闹新春的习俗居然是如来、弥勒二佛管天下的不同方式导致,整个描写诙谐幽默。民间故事将这些佛“人化”,使佛变成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凡人形象,只不过赋予他们以凡人所没有的神奇本领而已。这些佛生活于尘俗世界之外,却经常出现在人间,干预人间的生活;能了解过去,预知未来,变化形体,驱使自然力,有种种神通广大的宝物等等,并常用超自然的力量化解人类世俗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矛盾。如《撒沙填海涂》、《摘白云造桥》、《歇龙石》、《对面夫妻》等。三、凡与“佛”有关的僧侣、名人、寺院、佛
像、佛物、佛塔、佛钟,直至洞亭桥、茶树花,都附有美丽的佛话故事。代表性的有《竹禅和尚》(僧侣)、《康熙御书少林寺》(名人)、《歪脖老母》(佛像)、《管饭寺)(佛寺)、《寒山寺的钟声》(佛钟)、《天都峰奇石》(佛石)、《经签和木鱼的来历》(佛物)、《莲花女》(佛洞)等,这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文风隽永清丽,人民群众的创作天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是大众借“佛”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体现了人民大众朴素善良、正直通达的世界观。一座山、一块石、一棵树,编个充满佛气的传说,就使它们有了灵气,给宗教信仰增添了许多情趣,使它更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
其次是佛教文化对佛话的影响。一、民间故事都有极为古老的渊源,它在大众中口耳相传,极易湮灭散佚。最早将民间故事记在书面上并加以保存、传承的,一是佛教文献,二是佛教僧侣。二、佛教为佛话的再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一个著名的佛教人物常变为一个新的传说核,从而形成一个个佛教人物传说圈,如释迦牟尼、观世音,都有大量的佛话故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普陀山的观音菩萨(《对面夫妻》)、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伏虎收徒》、《化缘建寺》)的传说故事。如果没有佛教等宗教文化,及与之相关的风物传说,我国的许多旅游胜地就会失去其神奇的魅力。三、佛教观念充分渗透了佛话。虽然佛话中的观世音与佛教中的并不完全一样,但她那“救苦救难”的根本性格内涵,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大多有关观音的佛话故事中。其次是“善恶报应”的观念。把“善恶”与“报应”结合在一起,就是受了宗教观念的影响。
佛话与佛教文化虽相互影响、渗透,但这毕竟属于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丰富多姿的佛话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民俗文化的宝贵遗产。这本佛话故事集,精选包括佛及与
之有关的人或物的传说故事六十二篇,内容通俗,情节生动,有较强的文学感染力。愿她能受到更多的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