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太多人的童年,因为读着这位世界著名童话作家的一篇篇童话而变得更具乐趣、更有意义。这一天,已不再仅仅是丹麦人的节日,而是喜欢童话的人们共同的节日。
本版特地选登了这篇丹麦游记,让我们一起,在文字里徜徉童话王国,追寻安徒生的足迹。
后记
送给创造美丽的人 在为《127天丹麦童话之旅:一个北大女生在哥本哈根的生活与爱》校对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舒了一口气,随手拿起当天的报纸,头版大标题映入眼帘——世界各国读者共贺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看来,安徒生这个名字要在中国“火”起来了——新京报已经连续用了几个整版来为安氏庆祝生日。其实,无论“火”与不火,无论得到多少喧嚣和荣耀,安徒生童话始终是在人们的心田上开出的一朵洁净的莲花,在恬淡悠远的芬芳里,徐徐展开天籁般的笑靥,弥散出一个圣洁而纯净的世界。
我与安徒生结缘大约是在二十年前,小时用来识字的读本便是叶君健先生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选》,认识的第一句话就是《海的女儿》里的“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的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来说,花瓣、玻璃这些美丽的意象,已经有了一种神秘的吸引力。读小学的时候,我曾被指定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诵课文,篇目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上中学的时候,便开始憧憬着那一片沉静的海和花萼般的太阳。直到现在,一部英文版的《安徒生童话》依然在我的案头。
然而,纵然和安氏缘分再深,我也无论如何想不到,自己会踏上那片孕育童话的土地,住进一个普通的丹麦家庭,在那里漫步,聊天,交友,向人们介绍中国,并把他们的祝福带在身边。
写作这本小书的想法,其实在院里告知我入选“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北京大学公派交流学生计划”的那一瞬间,就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因为我感觉到,这一次的远行求学将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我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来分享它。
《127天丹麦童话之旅:一个北大女生在哥本哈根的生活与爱》——从开头到结尾——部是在丹麦完成的。欧洲的风光很美,但我关注的,更多的是人。生活在童话王国的人们,同时拥有着童话的梦幻和生活的现实——他们在心底保持着一个晶莹剔透的世界:无论生活展开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他们都会执着地爱她,含泪爱她,直到永远。
在这一百多天的日子里,和任何一个普通留学生一样,我体验过初赴异域的惊喜,经历了种种生理和心理的自我调适,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欢喜和悲伤,也亲历了欧盟的扩大化,看到了马德里爆炸在欧洲投下的阴影,在一些历史性的时刻,和欧洲所有的普通人一起欢笑、一起流泪。
因此,对于安徒生,我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不仅因为他给予了我一个年少时的美丽梦境,让我认识了童话世界的美好和纯真。更因为,他让我经历和体验过了这个童话世界内外的理想和现实,为我植下了一个有关爱与关的信念。
我以日记的形式将一百多天里的生活状态记录下来,包括学习、生活、旅行,以及对其文化氛围的感知,包括我的丹麦家庭和来自各常春藤院校的美国同学。这段生活是一个自然如流水的过程,我不愿做任何的修饰。当然,这样做可能会带来一些粗糙的地方,恳望读者指正。
我愿意将《127天丹麦童话之旅:一个北大女生在哥本哈根的生活与爱》作为一份来自中国普通读者的礼物,送给安徒生——这位创造美丽的人。而且。我也期望这份礼物由更多的人来分享——正如安徒生本人属于世界一样,给他的礼物也应该同时属于大家。
要感谢我的丹麦妈妈Ehzabeth、妹妹sophie、弟弟Frederik,丹麦交流项目副总监Carsten Pape老师以及所有在丹麦的师长、朋友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感谢我的父母、导师、以及北大所有给予过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特别是与我同赴丹麦进行交流的师弟和师妹,尤其要感谢在主持《实话实说》和《非常接触》等栏目的繁忙工作中抽空为我作序的阿忆老师,感谢在书稿编辑出版过程中付诸大量心血的何非编辑、刘桃女士和张文山先生,是你们帮助我、并和我一起完成了这份礼物。最后,我还要感谢这座曾孕育了无数梦想和希望的燕园,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是为跋。
王煜 2005年4月27日于燕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