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郭沫若的异国婚姻始末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414535
  • 作      者:
    鲁雄飞著
  • 出 版 社 :
    台海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与其笃实的学养一脉相通,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为你揭秘大师的另面生活和大师背后的女性故事。母亲、爱人、红粉知己、朋友,她们出身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但她们都与李叔同的生活、婚姻、家庭交织在一起。
  她们的动人故事,不仅让你更全面的了解郭沫若,更让你为女性们不平凡的生活经历深深感叹!  
  本书是“长篇纪实文学系列丛书”之一,该书系以介绍名人背后的女性故事为主。这些作品全面、系统的揭示了上述人文大师鲜为人知的另面生活,并在其中穿插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以生动、真实、细腻的笔触,充分展现了名人的丰富的女性世界——母亲、爱人、红粉知己、朋友。这些女性虽然出身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但她们与名人或结为夫妇,执手一生;或相爱相知,终生陌路,却爱恋一世,结下深厚情谊。这些女性,在让人们感到亲切的同时,也让人们为她们动人的故事,高尚的情操,为她们不平凡的生活经历深深感叹!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有缘千里相会
  佐藤富子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4月5日出生于宫城县黑川郡大衡村。她是卯右卫门与佐藤初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兄弟姐妹三男五女共8人。
  佐藤家是伊达家的家臣,世世代代任柳生一刀流派的武术教师,又是罗马天主教的信徒。佐藤家没生男孩子,世世代代都是以女孩招养子。卯右卫门也是养子,他应召参加了日清、日俄两次战争,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后在横浜的神学学校学习五年并当了牧师。他虽然是一个拥有五町步田地和几十町步山林的地主,但是,却离开农耕生活而专门以布教为生,把田地出租给佃农。浸礼教的教会本部开始在仙台,后转移到盛冈、远野、福岛等地。随着父亲的任地转移,富子和大妹妹佐藤操在小学时代就经历过几次转校。父亲是一个沉着稳健的人,母亲重视作为士族姑娘的排场和体面,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如果孩子们讲不礼貌的话,就要被打嘴。兄弟姐妹之间如果吵架、喊叫就要被打得头昏脑胀。
  姐妹俩在仙台进入浸礼教的教会学校——尚纲女子学校学习。因为要过寄宿生活,先后离开了父母的身边。大衡村是离仙台八日里(约32公里)的偏僻农村。村里有两户士族,其中之一就是姐妹俩的家。现在虽然通了公共汽车,但在明治四十年代姐妹俩游学仙台时,除徒步或骑马以外没有其它的办法。
  富子去仙台的那天,伙伴们在马背上放上鞍子让“少爷”(小姐)骑上去拉住缰绳。父母习惯于把姑娘们称为“少爷”,而把男孩子称为意味着少爷的“公子”来抚养的。
  牧师生活在经济上并不宽裕。但是,因为双亲是教育事业的热心人,她们又是牧师的女儿,女子学校给予她们免除学费等等的照顾。尽管如此,在明治四十年代能把两个女儿从偏僻的农村送出去接受中等教育,佐藤家的双亲确实是相当开明的家长。
  姐姐和妹妹在学龄上虽然相差三年,但进女校读书时,姐姐是三年级,妹妹是一年级,相差只有两年。由于学制的改革,富子完成小学义务教育四年后进入高中学习,妹妹完成小学六年的义务教育后马上进入女子学校,因此,姐妹俩那个时期在寄宿舍住宿同处于一室。
  在女子学校短暂休假的时候,姐妹俩把行李分成两份扛着回大衡村的家里去。途中要穿过七处森林,爬越七座连绵起伏的山峰。早晨6点从仙台出发,晚上5点钟才能回到家里。
  尚纲女子学校戒律非常严格。据说每逢神的安息日,即使是星期天也不许上街买东西,只能呆在修道院附近打发时间。在这样的环境里,佐藤富子常常表现出反抗的言行举动,为此获得了一部分教师的喜爱,也遭到一部分教师的憎恨。富子具有义侠心,她常常在关心帮助同学们的同时,也常常以充满诙谐的口气跟老师开玩笑。即使如此,也只是一个有才气的少女表达意志的行为,而不是叛逆的举动。
  例如,每当把棉被收起来放进壁橱里时,富子常常是随随便便地往里一塞,把圆枕头“啪”地一下扔到上面去。校长兼舍监的老处女是个美国人,巡视至此,刚一拉开拉门,壁橱里的东西就像雪崩一样地落下来。校长在拉门仅剩下的纸上用英文写了:“这真惊人!”句子末尾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据说就因为这件事,没有任何其它原因,富子受到了一个月不许外出的处罚。
  佐藤家代代是女孩,在佐藤操出生的翌年生了第一个男孩。全家人对男孩倾注了全部爱情,而两位姑娘却饱尝了被疏远的滋味。富子从小时候就萌生了对于权威反抗的情绪;另一方面,基督教的气质已经深入她的骨髓,使她养成了哪怕把自己的事情放下不管、也要帮助困难的人的性格。
  每逢女子学校考试的那一天,同学们清晨很早就来到学校,随着一声“阿富!你教教我!”的叫声,姐姐的身姿马上就出现了。这些事情直到今天仍鲜明地留在妹妹佐藤操的记忆里,还像刚刚发生的一样。
  要说富子的顽皮,曾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独身的男教师来上课时,富子让什么也不知道的同学问老师:“衣”字旁加一个“军”字怎么读。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裤”字,这个字的意思是男人的兜裆布。老师不好启齿,只好解释说:“同学们,这个字就是雷公打雷的时候,人们穿上用虎皮做的这个东西去擂大鼓。”教室中“哇”地一声哄堂大笑了。富子就是这样的顽皮,但有的老师把她开的小小玩笑看作是危险思想来憎恨。
  富子是喜欢文学、爱读书的少女,尤其耽读克鲁泡特金的著作,因而具有某些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倾向。同时,她还是圣歌队中的一员。
  她于大正3年(1914年)春天毕业,既没有升学,也没有回家,而是作为布教活动的助手留在了尚纲女子学校。继续升学需要去东京,费用多,因此作为多子女家庭的长女,年轻的富子升学希望就这样破灭了。
  在探索人生前途的这个时期,母亲不同女儿商量就给她提亲。富子知道了这件事,没有同任何人商量就去了东京。那是大正5年的事情,东京的圣路加病院从全国教会学校系统的女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当看护的人,佐藤富子前去应考并被录取。“病院”是当时的叫法,现在则统称医院。
  医院的制度是学生全部住校,作为练习生开始实习生活,而且要接受检验考试,才能取得看护妇的资格。实习的内容,从照料病人到打扫卫生(包括擦亮上水道的水龙头)等等。病人大多数是欧美人。
  医院的场地内有教会,有院长为首的外籍医师住的洋房和网球场,还有作为看护妇宿舍的日本式的二层建筑。
  医院里的预告板上没有日本文字,只有英语,一周公布两次内容。医院内有美国看护妇主办的英语学习会。毕业于教会学校、通晓基督教,又有语言学基础的姑娘们,很适合这个医院的条件。医院提供实习生的食宿和制服,每月还给二日元五十钱的零用钱。尽管假日外出看电影、吃好吃的饭莱差不多把零用钱都花光了,但富子的“自立”能力是很强的。一个人来到东京以后,富子一次也没有回过宫城县的父母家。
  那个时候,远离双亲、竭尽全力靠自己生活的佐藤富子,没有想到有一位青年人正在向她走来……
  这个青年,就是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农历壬辰年九月二十七日)生于中国四川乐山沙湾镇,原名郭开贞,号尚武。4岁半人家塾,和别的孩子一样《三字经》是发蒙的读物。然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类含有哲学意味的命题,对幼小的儿童来说毕竟太暖昧了,不可能引发起他的兴趣。尽管如此,他的背功很好,像《易经》、《书经》那样像符咒一样莫名其妙的文字,他只要听别人念上几遍也就能背诵了。以后在嘉定府读中学时,有一回他和同学们比赛背功,居然把城墙上贴的《安民告示》仅仅默读三遍就从尾至头倒着背了出来,而且一个字不差。总之,倒背如流,过目成诵,郭沫若小小年纪就显得与众不同,具有很高的智商。
  不过,他可不是一个只会背书的书呆子,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一个驯服的小绵羊。郭沫若自小养成了叛逆的性格,对旧的教育制度,对旧的社会习气,都抱着反抗的态度。他在乐山高等小学读书时,期末考试成绩得了第一名,当时他只有15岁,而一些老童生年纪都三十上下了,成绩反不如他这个小娃娃。他们不满意小小的郭开贞得第一,竟查卷扯榜,迫使任课老师把他的成绩无缘无故扣减几分,降为第三名。这件事对郭沫若心灵的影响很大,他说:“这件事对于我一生是第一个转折点,我开始接触了人性的恶浊面。我恨之深深,我内心的叛逆性格便被培植了。”由于不满校政和教学内容,便自暴自弃,成了最顽皮的学生。平时抽烟、喝酒、看堂会,对学习无所用心,考试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
  从1906至1910年,郭沫若在乐山上了三年半的学。在此期间,他被学校开除(又日“斥退”)了两次,记大过一次。到省城成都上学后,又被开除一次。这些负面的纪录,让人听起来他简直就是一个“不良少年”。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次被开除,是在乐山小学:一个老童生和小同学争饭吃,校长不问青红皂白,竟打了小同学一个耳光。郭沫若对学校体罚学生早就不满,就责问校长:“你这未免太野蛮!”众多同学跟着吼叫起来,弄得校长下不了台,恼羞成怒,给了郭开贞记大过的处分。自此郭开贞成了学生的小领袖,大家推举他作为代表同校方谈判,要求恢复周末半日休假制度。谈判不成,同学们举行罢课,后来学校虽然勉强同意了同学们的合理要求。但郭开贞由于有人检举他是煽动罢课的罪魁而被学校开除。
  第二次是在嘉定中学堂,同学们因为看戏和当地的营防军发生冲突,旧时称军人为“丘八”,学生为“丘九”,双方争斗起来往往弄得不可开交。郭沫若当时并未在场,但他出于义愤,主动要求校方找营防军理论。校方不仅不维护学生们的正当权益,反而向营防军赔礼道歉。
展开
目录
引  子/1
第一章  有缘千里相会/1
第二章  异国兄妹/10
第三章  博多湾的情思/31
第四章  圣母玛利亚/47
第五章  亡民与红瓜/63
第六章  相濡以沫/80
第七章  别妇抛雏/105
第八章  含辛茹苦/124
第九章  万里寻夫/136
第十章  永恒之女性/150
附录:
郭沫若的有关自述/16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