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已出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00050156
  • 作      者:
    闾丘露薇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位凤凰卫视的著名记者,一位勇敢地站在战火纷飞的巴格达街头女记者,当炸弹在头顶飞过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写下了这本书。她说假如她不是做记者的话,就不会有这本书。闾丘露薇用了近20万的文字、32个小故事和150张第一手照片记录了自己在美伊战争时的见闻和感受。书中还有部分文字为闾丘对人生、价值和情感的看法。   
  “我忘不了这样一个画面:闾丘站在战火纷飞的巴格达街头,她的头顶是被沙尘暴刮成了恐怖的暗红色天空,她的短发被吹乱了,嘴唇干干的,眼神中有些临危不乱的大气和勇敢,那一刻,她真的光彩夺目。”——陈鲁豫 
  这是一本208页的图文书,闾丘露薇用了近20万的文字、32个小故事和150张第一手照片记录了自己在美伊战争时的见闻和感受。最值得关注的是书中还将有1/4的文字涉及到闾丘对人生、价值和情感的看法,不是隐私但让你“看透”闾丘。
展开
作者简介
  闾丘露薇,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移民香港,取得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硕士学位,1997年加入凤凰卫视,曾采访过多项大型活动,包括克林顿访华、布什访华、江西抗洪、长江水灾、香港澳门回归等,也多次跟踪报道中国领导人外访活动,足迹遍布欧洲、美洲和亚洲,取得过多次独家报道,并且以专业的提问,给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1年,美国政府攻打阿富汗塔利班之后,成为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获得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当面称赞:“你很了不起,我佩服你。”在2002年2月和2002年底,又两度前往阿富汗采访,成为惟一一位三进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
  2003年3月,美国开始攻打伊拉克,她成为第一位进入巴格达的华人女记者。2003年4月初重反巴格达,并且在当地采访报道半个月之后从巴格达返回,直接前往北京抗击非典的第一线,进行有关SARS的报道。国家主席胡锦涛2003年5月底在俄罗斯外访时,亲自表示慰问,并且赠言“事业要追求,安全要保证”。
  此外,还采访了大量政经界领袖人物。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已出发:闾丘露薇》由32个独立成篇的小故事组成,分别以美伊战争、非典纪事、对领导人的采访、闾丘露薇本人的生活为背景,记述了美伊战争时期交战双方,尤其是伊拉克人民的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状况,传递了同时期国内“没有硝烟的战场”抗击非典的斗争情况,记录了胡锦涛和王岐山等领袖人物的风采,对自己的感情经历和人生体悟也有生动描写。
    《我已出发:闾丘露薇》配以大量照片,并且多为闾丘露薇亲手拍摄,成为该书又一大亮点。对于媒体中被反复报道过的事件,如美伊战争和非典纪事,闾丘以大量不为读者所知的第一手材料加以独特的视角剪裁,变成了具有某种“温情的东西”,对正义、对战争、对命运的追问也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作者情感经历的叙述朴实自然,引领读者走入闾丘露薇的内心世界。

 

展开
精彩书评
  著名记者战地玫瑰闾丘露薇作客新浪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们今天请到凤凰卫视的著名记者,也是我们新浪网的老朋友闾丘露薇来嘉宾聊天室作客。
  闾丘露薇:我对这里很熟悉,我和新浪网好象有缘分,其实我在离开北京准备出发
  去中东,那时候就是来这里聊天,第二天很多人说,从新浪网上看到你要去巴格达,我坚决地说我没有说过这句话,但是刚才跟这里的朋友说,是不是那次把我逼上梁山。
  主持人:你在去巴格达之前在新浪作客,当时说有可能去巴格达,不久之后就真的看到你出现在巴格达硝烟弥漫的街头。
  闾丘露薇:我们在约旦出车祸之后,本来当时预定在新浪网聊天,我当时说不能做了,因为刚刚出了事情、出了车祸,结果还是新浪网的朋友很主动跟我们公司说,你们摄影队出了车祸了。
  主持人:你最近出的一本新书《我已出发——闾丘露薇》,这本书出了之后,我很惊讶,因为你们工作特别忙,去巴格达之后又出现非典的情况,你还参加了一系列重大采访,那你是用什么时间来完成这本书的呢?
  闾丘露薇:我每天在睡觉之前,跟自己说一定要写点东西,逼着自己写,写东西如果你有感触的话就会写得很快。
  主持人:大陆这边不知道你注意了没有,有很多名人出书,这个东西有没有跟风的嫌疑?
  闾丘露薇:本来对图书市场不太熟悉,这两天来北京看了看,我觉得是很多,象我们同事鲁豫出的一本书,是本有点自传性的书。我们的编辑也跟我说,本来希望我写写自己,我觉得还不值得写自己,我觉得我的书不同的地方是我希望能够用文字把一些镜头捕捉不到的东西通过文字跟大家分享。因为做电视和平面媒体不一样,做电视一个是时间的问题,一个是镜头局限的问题,我是记者,很多时候做报道时,不能加自己的个人感受在里面,透过书却不一样,你的角色有改变,除了告诉大家你遇到的事情,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想法透过文字记下来。比如战争给打仗的人和被打的国家带来什么影响,还有非典让我感觉不但是中国的事情、或者是某几个发生非典这些国家的事情,而是连锁反应的事情,这些想法希望可以与大家分享,
  我觉得通过采访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事件有一些评论,给了我一些感受,我就象记日记一样,今天干了什么,做了什么,我觉得文字可以表达很多的东西,我看到的书也有很多背后的故事,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做为一个记者如果没有把你看到的或者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是有点浪费了。
  主持人:那么你的书并不是传记,而是围绕一件事情写的。这应当属于记者出书这一类,这种情况在西方很多。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闾丘露薇:是这样,比如在阿富汗采访,后来我也出了一本书,CNN的一名资深记者也出了一本,比较之后,我觉得自己还是有差距。
  网友:你这次在伊战当中,是怎么看待战争中传媒的作用?
  闾丘露薇:首先是技术手段的发达,大家看到的报道和以往不同,大家参与的媒体也多了,多角度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我相信,没有一家媒体把战争的真相完全告诉大家,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我想说的是,我自己站在巴格达的时候看到的真相是很少的一部分,我能够做到的只是符合媒体标准的东西,把看到的东西如实地告诉大家,但是事实怎么样,需要大家进行比较,就象我跟学生进行比较的时候讲,为什么看电视是这样,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我觉得大家应该自己思考,既然渠道这么多,大家进行比较之后,自己判断,自己形成一个看法,而不是传媒让你怎么看你就怎样看。
  网友:你这本书放到新浪网上,你知道第一个留言是针对谁的吗?
  闾丘露薇:萨哈夫。
  主持人:你怎么看待萨哈夫这个人?
  闾丘露薇:我喜欢这个人,是因为他很敬业,因为你在不同的职位上,你做了这份工作应该尽心尽力去做,可能你不喜欢这么做。我觉得萨哈夫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可能自己获得资源的关系或者国家体制的关系,过了这么多时间以后,大家对他讲的东西会有一个判断,但不影响我个人对他的观点。
  网友:当你在美伊战争开始以后,进入巴格达是什么样的感觉?
  闾丘露薇:我当时进去的的时候,冲击很大,我在半路的时候经过一个小镇,面对的是几十个伤病员,甚至有的人死了,到处是血,到处是枪。我进入巴格达的时候是凌晨,感觉这个城市太平静了,会觉得这里是在打仗吗?这种落差很大,我进了酒店刚刚十分钟左右,轰炸开始了,那时候才想,这里真的是在打仗。
  网友:你进伊拉克的时候,心里是不是害怕过、担心过?
  闾丘露薇:真的没有,当你是处于那种紧张的状态,每一步都要计算好、尽量不要出差错,我觉得当时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害怕的问题。
  网友:我看到你这本书里面谈到有关华人媒体在战争方面的作用,你现在觉得华人媒体的作用是不是在增加?
  闾丘露薇:我想说的是两年前在阿富汗的时候,由头到尾你会发现只有我们这几个中国人,你会看到日本人、韩国人大队人马过去,虽然起到影响力不是那么多,没有进入主流媒体,但是有那么多人参与。这次我感受特别深,我在去中东之前,有特别多的华人媒体在中东,我忽然感觉大家可能愿意参与到战争中,我觉得这是主要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引用消息来源的时候,很多时候还是引用西方媒体的,我在巴格达的时候有时候会因为运气或者什么拿到独家的新闻,出来的比其他的媒体快,可我觉得我报道出来的新闻不会被西方新闻媒体引用。
  网友:你如何从哲学专业转到新闻专业?
  闾丘露薇:其实我小的理想是做记者,中学的时候已经做中学记者,学到很多东西。我在考大学的时候一直想考新闻系还是哲学系,结果我挑了哲学系作为第一志愿,我比较了一下课程,我想哲学系可以锻炼人的脑子,如果我有很好的工作技能,我从中学到大学从来没有放弃过英文,我想英文是一个工具,如果打好底子,有了好基础,我将来可以做很多的选择,所以我选择了哲学系。毕业之后,如果有条件最好进媒体,但是我毕业之后进媒体太难,所以我不想跟别人争,如果争也很累,但是我善于跟别人沟通,表达能力不错,去外资公司是很好的选择,我会去外资公司。结果后来发现那些年在外资公司的经验让我知道了西方公司运作的模式,也知道怎么跟外面的人打交道,而且我是做审计师。这样有一套很规范的系统,自己对财会知识有了了解之后,后来我真的做记者,一开始做财经新闻不会对术语感到陌生和恐怖。做记者如果没有传媒的专业知识,没有理论性的知识,对你将来更好地工作会带来影响,因为你竞争能力没有别人大,所以我又花了两年时间读传播硕士,现在我在读国际关系,很多人说我傻,为什么再读硕士,应该读博士。我说学位真的不重要,如果帮我做好工作就是好事,如果花时间读书,对我工作没有帮助,我宁愿不读。
  我觉得大家可以合理利用时间,会发现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这归功于中学时学的课程叫统筹学。
  网友:很佩服你的勇气。
  闾丘露薇:这是我以后的目标,不是有勇气,而是做出来的报道有深度。如果大家觉得我很有智慧的话,这样对我比较好一些。
  网友:你对萨达姆有什么看法?
  闾丘露薇:我随处都可以看到他,到处是他的塑像和画像、我身边接触的人的感受。我想我为什么会第二次去,因为第一次碰到的任何人,面对我的话筒都说热爱总统,会和美国人对抗下去,你会发现这场战争就这样打完了,我想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我对他们的感觉,就象书里有一篇专门写他们怎么看待萨达姆,专制的情况下,对很多人的发展有很多限制,但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很多人的生活不稳定,很多人没有面包,这样有的人会很怀念萨达姆的。
  网友:作为一个女性去穆斯林国家有没有遇到一些什么问题?
  闾丘露薇:会有,很深的感触,你到穆斯林国家首先要了解当地的风俗,这样去伊朗这些教规比较严格的地方,我们会严格按照当地的要求,30、40度的天也会穿长过膝盖的衣服,这样别人会尊重你。
  网友:你在伊拉克报道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险情?
  闾丘露薇:险情很多,有时候是你知道的,比如炸弹在你周围爆炸,其中有一篇我就是写我自己的这类感受,也有你不知道的危险,因为你碰到的人是陌生人,大家知道记者是有钱的,我身上带着大量的现金,我是女性,比别人有更多一层的考虑。我想尽量小心,凭借自己过去这么多年做新闻的积累,我们看人有一定的经验,后来发现我这两次去碰到的人都是不错的,给我很多帮助。
  网友:你是女强人吗?
  闾丘露薇:女强人是别人冠予我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说。
  网友:你书里描写的美国兵非常可爱,就像美国大片里塑造的那种英雄形象一样的人物,你对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闾丘露薇:我看到他们会觉得他们也是那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因为他们选择了军人的职业,很多人差不多9个月没有跟家里人通过电话,没有联络,有的人是9个月来第一次收到家书。他们对战争的看法不同,就象这次的美国兵、他们对这个战争没有太深刻的想法,但是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英雄,作为一个军人,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在他们执行命令的时候,不会把个人感受考虑太多。最近我看到了很多美军遇袭的事件,我觉得很多时候你真的分不清敌我,别人并不是痛恨你这个人,而且对你这个地方有意见,那你就可能成为别人发泄的对象。
  网友:你这本书的起名为《我已出发——闾丘露薇》有什么意义吗?
  闾丘露薇:我要感谢我的编辑,他给我起了很好的名字,因为我想不出来什么很好的名字。
  网友:你的书中说有些中东媒体到伊拉克只是摆摆样子,是特指什么人?
  闾丘露薇:我碰到过一家媒体是台湾媒体的,他们会说我一定要进去,只有在里面说一下,就证明我们这家媒体进去过了,只要我到了,就是成功的,但是没有考虑我做了什么,这样的现象在日常的香港采访中也是很多的。
  网友:你怎么评价中央电视台的表现?
  闾丘露薇:水均益是非常敬业的记者,他是我很敬佩的一个人,很多事情不是他做得了主的,很多关于他的议论我觉得很过意不去。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他的处境,之前他在那里呆了五十多天,这些天内战争是随时可能爆发的,他的表现让我们看到,让我们公司有压力,让我们每个人也觉得有压力,我觉得这是好事情,这样你会想做出更好的东西来。
  网友:你在伊拉克、巴格达那样的情况下,有没有做过最坏的打算,最危险的时候想什么?
  闾丘露薇:有一次比较危险,流弹飞来飞去,当然我们是凭借自己的直觉或拥有的基本常识来看,我们知道怎样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拍摄。其实每一次爆炸的时候,也是我们进行工作的时候,尤其是我的摄影师,他一听到爆炸声,即使在半夜,也会爬起来,马上冲到露台上拍摄,我不知道他怎么想,但是给我的感觉是他很镇定,同时也感染了我,其实我不用陪着他,但是我会陪他,因为支持是最重要的。
  网友:你在最危险的情况下有没有想过家人孩子?
  闾丘露薇:危险的时候是在工作状态下,所以不会想这些事情。
  网友:你自己现在是一个女儿的母亲了,你看过战争中的孤儿寡母时有什么感受?
  闾丘露薇:这时候会想起我的女儿,我会觉得我的女儿很幸福,因为我在很安稳的环境下成长,看到那些小孩子会想他们的将来会怎么样,尤其在武器上玩耍的孩子,同样有阴影,他们长大以后会怎么样?
  网友:唐师曾说过发现最近几年凤凰卫视走在炮火硝烟中的都是女性,是这样吗?
  闾丘露薇:其实我们有两位男同事已经在我之前去了,他们进去的时候也不知道战争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只是时机问题,正好轮到我了。
  网友:你在伊拉克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闾丘露薇:还是我书里写的小男孩,我看到小男孩挣扎的情景,留给人的印象很深,有时候经常在我的脑子里浮现出来。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看到他受伤,第二次看见他是在医院,弹片在脑子里,但还不至于死去,但是他一直在挣扎,那时候我终于明白什么是眼泪哭干的感觉。因为刚刚有拯救阿里的行动是由西方媒体发起的,其实小还孩子已经没有了两个手臂,但是将来是衣食无忧的,我当时觉得我帮不了他,但我会跟别人说你有没有机会帮助这个难孩子,但是他们会说媒体自己可以去解决。
  主持人:我看你的书里面谈到日本媒体,他们最近的表现怎么样?
  闾丘露薇:大家对日本的印象可能是经济大国,但是在政治问题上声音很弱,我自己感觉从阿富汗开始也好,从伊拉克战争也好,他们是希望扮演更多的角色,他们意识到媒体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媒体对这个世界的关注和参与度也可以对在这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假如我不做记者(序)
  每天晚上离开公司,总是深夜时分,大部分的时候,总是匆匆忙忙坐出租车赶回家,虽然贵,但是给自己的理由是,太累了,快点回家睡觉,因为第二天一大早还要回公司开会。
  今天晚上,比平时要早一些,虽然很累,但是我忽然决定坐巴士到中环。和白天的喧闹繁忙相比,夜晚的中环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偶尔走过几个路人,一看就是在写字楼里面刚刚OT完的白领们。巴士在街上穿过,一眼望去,可以数得清巴士里面夜归的人。
  我忽然想,如果我不做记者,如果我在香港,那么我可能会在这里上班,夜归的白领里面,可能有一个就会是我。但是我会喜欢这样的生活吗?
  我看过一篇报道,是一家媒体采访我的大学同班同学。他们说,如果闾丘留在上海的话,她会成为一个成功的白领女性。
  我想他们说得没有错,我会干得很好,其实自从大学毕业,在当记者之前,我每一份工作都表现得很好,但是可能没有当记者这样出色,因此我是幸运的,找到了一份适合我,同时也是我擅长的工作。
  假如不做记者,我绝对不会去发生战争的地方,因为战争距离我非常遥远,如果不是发生在我的身边,我想我甚至不会关心,因为我是一个连纯战争电影都不爱看的人。但是我要感谢记者这个职业,因为它让我看到了战争,让我看到战争带来的伤痛,让我更加珍惜生命。
  我是一个有洁癖的人。我的屋子和办公室的桌子总是整理得井井有条,我每天一定要洗两次澡,如果去别人家里做客,很多时候会担心别人的餐具是否干净,但是因为我是一个记者,所以我在工作的时候,如果到了条件非常差的地方,即使不能够每天冲凉,就像在阿富汗,几天不能够洗澡,每天就是用一点点冻水抹一抹脸,刷牙就是嚼口香糖,我居然也能够忍受,因为我告诉自己,我是一个记者,正在工作。
  我也是一个挑食的人。我不吃羊肉,讨厌印度咖喱,但是从2001年的10月开始,我不断地围着中东和南亚在转。我告诉自己,我是一个记者,我在工作,不管东西多么难吃,我一定要吃一些来保持体力和灵敏的思维。
  正是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发现我的一些挑剔的坏习惯正在慢慢消失,不再那样挑食,珍惜每一次可以大吃一顿的机会。自己的地方还是保持干净整洁,但是不再去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假如我不是做记者这个行业,我想我的心没有现在这样宽容。繁琐的事情,不会让我感到烦恼,可能只是一会儿,过去了也就过去了。我想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特别容易发现别人美的地方。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碰到一个陌生人,免不了总是会八卦地品头论足一番,我总是会觉得对方有很多的优点,而我周遭的人却经常因此而笑我的判断标准。但是,看的人多了,我真心地觉得,每个人有自己特别的地方,也有自己美丽的地方。
  假如我不是做记者的话,我不可能走过这么多的地方,不可能漫不经心地对别人说,是呀,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就在现场。
  假如我不是做记者的话,就不会有这本书。
  所以,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一个记者。
  我要和大家分享英国诗人兰德的一首诗,很多人翻译过它,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杨绛先生的。我喜欢杨先生的翻译表达的意境,而且杨先生是我敬重的女性,无论她的才华,她的为人,还是她的境界,她的爱情。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我常常在夜晚睡不着。我的朋友们说,你太累了,精神太紧张。其实不是,而是我太想多享受一些夜晚的寂静,不需要说话,就那样坐在那里,发现原来能够孤独地面对自己。
  2003年7月初的一个深夜
  于香港
  当炸弹在头顶飞过
  第一次到巴格达,第一次听到炸弹的声音,是在凌晨。因为距离比较远,加上当地人的那种镇定,总是让我觉得这些轰炸声,和我没有多大的关系。
  真正让我觉得震撼,是在新闻中心的那天。
  之前的夜晚,美军的轰炸相当密集。一大早,酒店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美军炸了伊拉
  克电视台,没有电视节目可看了,美军还炸了通讯中心,整个城市已经打不通电话。
  来到新闻中心,站在二楼的平台,可以看到远处被炸的伊拉克电视台冒出的浓烟。伴随着不时传来的轰炸声,我并不感到,这个上午和之前有什么两样。而当我和同行边谈论着这些天的感受,边为马上就要开始的卫星联机做准备的时候,忽然从头顶传来一阵呼啸声。我们只是对望了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马上冲出了工作棚,想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在我还没有找到方向的时候,一声巨响,我只觉得自己的心脏停顿了好几秒。等我回过神来,赶紧和摄影师一起找爆炸的方向,才发现,爆炸就在距离我们二三百米的地方——过后知道,那里是伊拉克电视台的一个演播室。
  平时听惯了四周的炸弹声,大家从来不会因为轰炸而停下手里的工作,但是这一次却不一样。大家都站在那里,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默默地走回自己刚才工作的地方。
  谁也没有说害怕,也没有人提到轰炸两个字,好像这件事情根本没有发生,但是我知道,每个人的心里都能感受到,情况越来越紧急,战争越来越严酷。
  在巴格达的那些天,我从来没有想过害怕。晚上,当轰炸开始的时候,望着被炸弹照成红色的天空,心里面并没有太多的感觉。有担心,想自己住的地方会不会被炸弹误袭,但也只是一闪而过。不过这一瞬间,却让我真的感受到,我面对的是战争,面对的是自己没有办法控制的东西。
  因为担心我们的安全,在公司的要求下,我们在巴格达呆了五天之后决定离开。我觉得事情总是这样,当你准备好行囊,放松了一些自己,即将要离开这个危险之地的时候,就会有事情发生。
  这一夜,美军的轰炸每隔半小时就来一次。从我们住的地方的露台,可以拍摄到爆炸之后,冒出的浓浓黑烟。因为近距离的关系,躺在床上,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大楼被震得不停摇晃。第二次到巴格达,美军已经进驻,我们不用再担心被炸弹炸到的问题,但是在这里,几乎每一个当地人都有枪,而且我们也知道,还有不少萨达姆的支持者,枪战代替了第一次的轰炸声。
  在一名曾经当过兵的英国人的指点下,我开始可以用耳朵辨认出哪些是AK-47的枪声,哪些声音是美军在开枪。每次的枪战,总是在AK-47的几声枪击之后,紧接着美军的连串反击。每次的枪战总是持续大约十五分钟,枪战过后,便可以听到美军的坦克车开过的声音。
  战争进行的时候,虽然担心电力供应随时可能中断,但是结果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糟糕。反而是当我们第二次回到巴格达,也就是美军进驻巴格达之后,因为发电厂的系统被破坏,加上也没有人上班,整个城市到了夜晚就沉入深深的黑暗中了。有钱人可以自己用发电机发电,但是大部分的人只能够忍受无边的黑暗。每天天黑之后,总是会在不同的角落,传来枪声。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站在露台上,可以闻到硝烟的味道,然后感觉到子弹在我们的周围,但是又不能够判断出准确的方位。这次的枪战实在太靠近我们,原本靠着发电机发电的酒店,很快停止了供电,于是我们和周围的大厦一样,静静地站在黑暗里面。我和蔡晓江站在露台上,他拿着摄影机,纪录着枪弹划过黑暗夜空的路线,他看上去非常镇定,不过我还是建议,我们尽量蹲下来,让露台成为我们的掩体,因为很难保证,流弹会不会打向我们这一边。这场枪战持续了二十多分钟,坐在客厅里面,晓江告诉我,他看到我们楼下的当地人,拿起枪也开始射击,不过那个人看来并没有目标,或许只是为了壮胆。
  可能是为了壮胆,有的时候也是为了庆祝,开枪已成为当地人的一个习惯。一天下午,我们到翻译的家里吃饭。他们家有一个花园,下午的阳光照下来的时候,我喜欢在他自己做的吊椅上坐一会儿。那天下午,我坐在那里,正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就在我们聊天的时候,隔壁传来枪声,连我在电话那一端的朋友都听得到,他着急地让我快点躲到安全的地方,虽然一开始我还坚持说,没有关系,这很平常,但是枪声越来越密集,翻译冲出屋子,把我拖进了屋内。我们坐在餐桌旁,等着枪声的结束。
  大约十分钟过后,一切又安静了下来。我们的翻译到他的邻居那里打探了一下,原来这些枪声,是他的邻居庆祝在没有了电力供应半个月之后终于有电了。
  开枪成为不少巴格达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战争进行的时候,我问的每一个伊拉克人都说,他们的家里面有枪,他们会拿起武器和美国人战斗。虽然我不能够去论证这到底是不是真的,不过在巴格达,要拥有一件武器真的非常容易。在不同的露天市场,AK-47和其他的商品一样普通,民众只要付上十几美元,就可以拥有。为了测试这件货品的性能,在付钱之前,需要向天开枪试一试。在嘈杂拥挤的市场里面,这样的情景随时可见。在没有政府、没有警察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够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进行自救,但是在自救的同时,武器的泛滥,也对别人产生了威胁。
  虽然发生在巴格达的大部分抢掠行为并不是过于暴力,但是在巴格达的医院里,我们还是看到不少伤者,是因为暴徒的枪击而受伤。当武器变得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我总是担心,人们会因此变得暴力起来,从原来的自卫,慢慢变成攻击,于是整个社会变得越发动荡不安。
展开
目录
吾友闾丘(代序)
假如我不做记者
出发
伊拉克人,阿拉伯人
巴格达的人盾和义工
当炸弹在头顶飞过
巴格达的海德公园
病床上的男孩
那杯Cappuccino
华人媒体的声音
历史在一瞬间消失
萨达姆情结
铁幕国家
我爱萨哈夫
什叶派和逊尼派
形形色色的美军
伊拉克的知识分子
阴阳分隔的世界
小偷市场
寻亲记
战争前后的巴格达
日记
总有一些事情难以忘记
非典型遭遇
科学家和非典
非典型的科学家
科学家的遗憾
科学家和企业家
他们带给我们希望
祝福中国
追访胡锦涛
我眼中的王岐山
我爱香港
我和女儿
闾丘说闾丘
闾丘看成功和成名
闾丘看工作
闾丘和钱
闾丘谈感情
感谢一路有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