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伤心篱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121739
  • 作      者:
    潘年英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1
收藏
编辑推荐
    潘年英的小说是哀伤的流水,温暖的夕阳,思念的野草和山间的小路。当一幕幕时尚流逝之后,当一局局争夺了钱,这样的小说还将默默地与人们一道远行。
    ——韩少功
    潘年英以自己故乡为背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侗乡农民生活的图画,它是否带有几分怀旧感?或许有些。在我看来,这位作家更多地是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来展示侗乡农民的文化,来观察最基本的农村社会,来思考传统习俗的保护和继承。潘年英的写作,显然具有一种边缘性质,其属于中国文化边界旁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这种文学有其独到的魅力和价值。
    ——(法)安妮.居里安
展开
作者简介
    潘年英,男,侗族,1963年生于天柱县石洞镇盘杠村。1980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1984年毕业分配到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工作。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先后加入贵州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作家协会等学术团体。1994年荣获庄重文学奖,1997年3月调厦门大学任教,1997年获贵州省民间文学奖、广西民间文学奖,2000年获首届侗族文学“风雨桥奖”。2001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3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作为泉州市第三批优秀拔尖人才予以表彰。 主要著作有:《我的雪天》(1993)、《民族、民俗、民间》(1994)、《扶贫手记》(1997)、《边地行迹》(1999)。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观察到主人公自己的感情极为复杂且越来越模糊,金矿的发现破坏了原有秩序的平衡——人品增多且混杂了,人的观念也在改变,除了主人公的父亲之外,所有的农民都疯狂地不种田了,而去淘金挣钱,这种崇拜金钱的观念,跑买卖致了人与人关系的紧张,父亲与儿生有了根本的意见分歧,最后不得不采取分家的方式结束他们之间的矛盾,陶金生活也影响了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他拉的教育受到了最直执着的冲击,最后他们索性也不去上学了,而参与村人的淘金热之中。
展开
精彩书摘
    若逢了赶集的日子,这条街确实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做买卖的,自不必说,讨价还价之间,声音也嘈杂。就是那些不做买卖的,也会来图个热闹。还有不少是为着寻求爱情而来的。他们之中,大多数是年轻人,说是来赶场,其实就是来玩玩而已。而为了取悦于异性,此时他们身着的服装极显新鲜、艳丽。他们总是三五成群地,在这条街上反反复复地走过来,游过去,直至终于在某一屋檐或街角,发现了他们所要寻找的另一群,这才停下步来,跟对方调笑、嬉戏、打闹或对歌,或者就干脆相约到某一僻静的山坡上去说话或唱歌。
    这种时候,枳水镇一条街,还是生机勃勃的。街上的繁忙,就一点也不亚于大城市里中心百货大楼的商场。
    但这样的日子毕竟很有限,更多的时日里,枳水镇人还是觉得无聊而悠闲的。买卖是做不成了,田地里的活路也不多,那么余下来的时光又如何打发呢?
    下河!
    枳水是一条河。且河水滔滔,也不能说不大,这条河,据说旧时是可以通汽轮的,现时由于环境的破坏,水小了许多,但也还是可以通船,至于小舟,就更无须说了,那是家家户户都备有一条的。
    下河干什么呢?
    打鱼。
    枳水人是喜爱打鱼的,而河里的鱼也很多,一个大男人,若早上吃了早饭出去(枳水人吃早饭大约在九十点钟光景),到下午太阳落坡(四五点钟左右)回来,手气好点的,打个百把斤鱼应没问题,就是手气差一点的,艺技方面也一般的,也能保证打到三十斤以上。
    所以自古以来,枳水人吃鱼是最方便的,就仿佛产盐的地方吃盐巴一样。因为鱼多,吃法也多,所以枳水镇人是很喜欢玩鱼的。没事了,就撑一条船下江去,路上遇着人,问:
    “搞鱼呀?”
    “嗯,搞鱼。”
    搞鱼就是捕鱼。捕鱼用什么捕呢?当然是用网捕。但过去用网,现在却不用网了,现在用农药闹,用炸药炸,用电打。一大清早出去,到处看到有人在闹鱼、炸鱼、电鱼。
    过去枳水地方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鱼随你捕,随你吃,但不许买卖(枳水地方旧时鱼多,家家有鱼,恐怕也买卖不起来),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不仅允许买卖,且鼓励买卖,说这是因地制宜,走致富之路。鱼卖给谁呢?卖给做生意的老板。老板又拉到哪里去呢?拉到湖南、湖北、广西、四川去卖。枳水人下河去搞鱼,搞回来,江边早有专做鱼生意的老板在等着了,问:
    “搞了好多?”
    “你看看吧。”
    对方走上船去,用撑船的竹篙将船舱里的鱼翻了翻,说:
    “给个数吧。”
    对方就给了个数。
    老板觉得这个数可以接受,就说:
    “行哪,装起吧。”
    若不能接受,就讨还一阵,但最后总要成交的。成交了,老板说:
    “装起。”
    打鱼的人就用一个箩筐把鱼装起了,他们是从不兴过秤称的。
    打鱼人把鱼装起了,抬到老板在街上租用的铺面里(有的老板就是当地人,是枳水街上的)。在那里,老板把鱼分类、加工,然后用汽车拉到别处去卖,或者不用自己出门,也会有别处的老板专门来收购。
    这样闹腾了几年,枳水的水小了,鱼也差不多绝种了。枳水人下河去,弄了半天,回来得不到半笆篓的鱼,有时便只弄了几只虾或几只螃蟹,有时则空了一个笆篓回来,屁也没搞到一个,人就很丧气。从河坎上来,连话也懒得说,岸上人碰上了,问一声:
    “唉,今天搞了多少?”
    “搞个鸡巴!”
    枳水人不下河了。
    不下河又去哪里呢?
    就只好在廊檐上晒太阳、下棋、打扑克,打麻将了。姑娘则没日没夜的纳鞋底,做袜垫,唱歌。唱什么歌呢?唱情歌,唱出嫁歌。这一带的女孩子,三岁都会唱出嫁歌。
    枳水这条街上,唱出嫁歌唱得最好的,是场口街边王德元的两个女儿。
    枳水这条街上,长得最好看的姑娘,也是王德元的这两个女儿。
    王德元的两个女儿,一个叫王月英,一个叫王月兰。月英是姐,月兰是妹。姐长得胖些,妹则细瘦,但水色都不是一般的好,凡见过两姊妹的,都不相信是长在这山区地方的人。
    王德元家虽住街边,却不开任何铺面,也不做任何生意,他只会打鱼,打那么多鱼干什么呢?打来吃,当饭吃,结果吃得脑子都有点不清醒了。街上碰见人,人问:
    “德元,哪里去?”
    “我日你妈!”
    “你……你……你这人怎么这样呢?人家好生跟你……”
    “我日你妈!”
    都说德元脑子有问题了。
    两个女儿的脑子却又聪明得不得了,才点点大的时候,就能唱数百首儿歌。太阳出来了,两姊妹在廊檐上晒太阳,街上有人路过,抬头看见了两姊妹,就喊:
    “唉,月英月兰,给阿叔唱首歌。”
    ……
展开
目录
自序
伤心篱笆
连年家书
大月亮 小月亮
秋彩
好郎歌住在那遥远的地方
火·种·老八
岭上飘过云朵
遍地黄金
月地歌谣
落日回家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