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舌”,仅用于杂文《“非所计也”》。本文作于1932年1月8日,发表于1932年1月5日《十字街头》第三期。写作在后,发表在前,很为予盾,盖因《十字街头》为左联刊物,第三期又为最后一期,可能该期实际出版日期在1932年1月8日之后。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白舌”,就是白费唇舌的意思。
从文章中看,所谓白费唇舌,包括两方面的意思。
一、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了1932年1月7日刊载于《申报》上的“要电”。电文说:“闻陈(外交总长印友仁)与芳泽友谊甚深,外交界观察,芳泽回国任日外长,东省交涉可望以陈之私人感情,得一较好之解决云。”鲁迅接着指出:“然则‘友谊’和‘私人感情’,好象也如‘国联’以及‘公理’,‘正义’之类一样的无效,‘暴日’似乎不象中国,专讲这些的……”
这就是说如果国民党反动派妄想靠什么私人的“友谊”和“感情”使东三省问题“得一较好之解决”,只能是白费唇舌。《申报》刊载这样的“电文”,进行骗人的宣传,不消说也是白费唇舌。
二、文章后一部分说:如果得不到“较好之解决”,“也许爱国志士,又要上京请愿了罢”。在鲁迅看来,如果“爱国志士”当真“上京请愿”,也是和国民党白费唇舌,甚至还可能送掉性命。
鲁迅从“三一八惨案”以来,对于请愿,曾多次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空谈》一文中曾说:“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因为“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买卖相当”。所以鲁迅认为无须再去“上京请愿”,也无须冒着生命之险与敌人白费唇舌,“爱国志士”最好以“别种方法”去战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