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43435861
  • 作      者:
    汪晖著
  • 出 版 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12
收藏
编辑推荐
  鲁迅的作品不是畅销书,是常销书,能够这么被出版的中国作家
  并不多。对于那些求生存而不苟活的人,想庄严的工作的人,鲁迅能
  够激发人的生命力,是生命力的能源,无论你领会多少或深浅如何。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的话--我对这些问题的最初思考可以追溯到1983年完成的硕士论文。在那篇论文中,我侧重探讨了鲁迅的思想、文学与施蒂纳、尼采、阿尔志跋绥夫的关系,分析他为什么在寻求变革、倡导科学、主张人道主义、支持共和革命和民族主义的同时,却对法国大革命及其自由平等原则深表怀疑,对工业革命的后果进行严厉的批判,对集体性持否定态度,对国家、社会、普遍主义伦理和利他主义原则给予坚决否定,为什么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人物却热衷于尼采式的超人、拜伦式的英雄、施蒂纳式的唯一者,为什么这个进化论者却认为历史不过是偏至或轮回的过程,为什么他的以“为人生”和“改造国民性”为宗旨的文学创作,却充满了“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和对于现实世界的决绝,为什么这位现实主义的小说家却写出了《野草》这样的近于存在主义的作品?......1983年,我还太年轻,知识积累和个人经验都不足以对这些问题作出清晰的回答,而我的周围似乎也没有能够帮助我回答这些问题的人。那是一个启蒙的时代,一个为现代化的激情所鼓荡的时代,奋迅的这些思想是难以让人理解的。但它们一直在困扰着我,以至在我跟随唐弢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又一次回到这些问题上来。有一次,唐先生认真地问我说,你是文学系的研究生,可你的论文倒像是哲学系和历史系的学生写的。我这才在论文的后半部分转向文学问题。
  重写鲁迅的愿望从未消失,但似乎一时还没有可能。借着重版此书的机会,我重新通读了全书,但却没有时间做更多的增订,也不能对书中许多粗疏之处加以修改。除了个别的字句的改动之外,我删去了原书的第四章,仅将其中一节编入第三章,因为有关文学部分的分析原先就有些不够精练。此外,我把1996年发表于《天涯》杂志的文章《“死火”重温》作为本书的导论,因为这篇文章简要地概述了我对鲁迅的理解,其中有些内容是这本书中没有的。我还把发表于《文学评论》1988年第6期的文章《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作为附录放在书后,以供读者参考。在我写完这本书之后,这是我仅有的两篇谈论鲁迅和鲁迅研究的文章。
展开
精彩书摘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鲁迅小说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对社会悲剧状态的理解和认识不仅不超越于个体之外,而且正是以个体的命运,个体的思虑,个体的全部心理悲欢来承担和体验。因此,在小说客观的。独立自足的故事和人物背后,还存在一种形而上的意味: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一种不同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进化论或民主主义等普遍性的意识趋向的东西。那是一种对生命的非理性的把握,一种属于人生“态度”范畴的精神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野草》所表达的那种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的形而上学经验论同样存在于《呐喊》、《彷徨》的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真实画面中。
  第一节《野草》的人生哲学
  面临自己孤独人生旅程的不可挽回的归宿——坟,“过客”说出了震动人类心灵的古老格言:“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一……”《过客》)。把“死亡”与“走”联结起来的,是一种相当复杂的人生哲学,那种关于个体及其与世界关系的忧虑与探索,不论就其给予现实人面对现实人生的启示,还是就其关于生存的哲学体验的深度和思维的丰富复杂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思维水平。因此,我对《野草》的研究不是就具体篇章作现实性的还原,以说明这些文字在鲁迅生活中、在当时的现实状况中体现怎样的意义(这当然是绝对必要的),而是把《野草》当作一种思想性著作。一种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会阐释。解释学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F·施莱尔马赫说过:“完整的知识包含着一个明显的循环,每一个局部只有根据它所属于的整体才能理解,反之亦然”。《野草》的整体性正体现在它的众多局部保持着一种循环联系,而我也就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去追索该书关于生存的思考的推衍过程,只是在这之后才对这个思维整体的文化哲学背景和社会心理根源进行分析。换言之,我不把《野草》作为一般的、如鲁迅谦称的“随时的小感想”,而作为凝聚了鲁迅深刻体验与哲思的思想著述来研究——卓越的和成熟的思想家的小感想也可以构建出庄严的思维大厦。人类文化史上不是已有许多闪耀着天才之光的例证吗?从中国的孔孟到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有对《野草》产生深刻影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竹内好曾说,《野草》的24篇短文与《呐喊》、《彷徨》中的小说的每个系统多少有点联系。不论这种联系是否可以确证,《野草》都构成了对小说的解释或缩图。竹内实际上是把《野草》的具体篇章作为小说原型来看待的,而我则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两者的精神联系,即《野草》的“反抗绝望”的形上经验论如何与小说的生活画面获得一种“隐秘的融合”。
  ……
展开
目录
新版序
原版序一个应该大写的文学主体——鲁迅
新版号论(代)“死火”重温
原版导论探索复杂性
第一编思想的悖论:个人与民族、进化与轮回
引言思想的悖论
第一章个人、自我及其对启蒙主义历史观的否定与确认(1903——1924)
第一节个人观念及其对现代历史的怀疑
第二节个性、天才、自我与偏至的历史观,哲学的浪漫主义
第三节个人观念的社会政治意义
第四节孤独个体、死亡、罪的自觉与对绝望的反抗
第二章自我的困境与思想的悖论(192—1936)
第一节反传统与寻求现代认同的困境
第二节重新诠释“历史/价值”的二分法
第三节轮回的心理经验为何瓦解了进化的时间观念?
第二编鲁迅的文学世界:阴暗而又明亮
第三章历史的“中间物”
第一节“中间物”概念
第二节灵魂的分裂与流动
第三节“爱憎不相离”与诗意的潜流
第四节否定性与鲁迅小说的三种意象
第五节鲁迅小说的激情类型
第六节鲁迅小说的语言特征
第四章“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第一节《野草》的人生哲学
第二节明暗之间的“绝望的抗战”
第三编鲁迅小说的叙事原则与叙事方法
第五章主体精神历史的客观呈现
第一节双重第一人称独白的论争性呈现
第二节第一人称非独白性叙述
第三节第一人称非虚构小说
第六章客观描述的主观渗透
第一节“场景”文体——“戏剧式”叙述
第二节“全景”文体——“心理分析”小说
第三节人称与非人称叙事的交织
附录:兽迅研究的历史批判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