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火」在中国燃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3353585
  • 作      者:
    王观泉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那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宪法出现、共产党成立……可谓是中国近百年史上思想意识最活跃的时代。《“天火”在中国燃烧(增补本)》向您展示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其文艺理论指导下革命文学的萌芽、发展、壮大,这幅壮丽的历史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天火”在中国燃烧(增补本)》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部重要作品,研究的是19世纪末到1930年间“天火”——马克思主义早期传入国门的历史。该书的方法论不是描写历史,而是以坚定的史料证实历史,凡摄入书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运动或其组织状况,皆注以详明的资料来源。其征引之广泛,见解之深入,皆足为读者提供丰富而特别的收获。该书自1980年代初问世以来,备受海内外学界推崇。本次出版,增补了作者近二十年来相关研究的新论述,篇幅几与原著相等,内容更为丰厚。
展开
精彩书摘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两年,国际上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E-2:545)。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出现质变,新加入这个阵营中力主促进革命发展的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最终目的要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革命,这就提出了从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走向接受马克思主义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的转变的问题。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这样的优秀分子就是在这场革命中走向或开始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也正因为这是一场涉及到世界观转变的深刻的革命,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阵营开始第一次分裂,胡适就是在这场分裂中走向右翼的。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中国文化战线上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E一2:689)本章在结束五四运动以前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时期文学运动的叙述时,简单地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之前,在我国流传的一些情况。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段经历,是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19世纪40年代开始形成,《共产党宣言》作为社会主义革命政党的第一个宣言书发表于1848年,都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不久的事。英美等西方帝国和俄日等东方帝国瓜分中国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传入中国。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中国封建锁国大门,发展掠夺性的殖民工业,农村迅速破产。与此同时,原来十分薄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工业生产,在殖民工业的竞争和刺激下,经过引进近代科学文化和生产手段的改革,获得了发展。在殖民扩张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出现了一个新型阶级——工人阶级(产业无产阶级)。但是这支队伍在其形成的初期尚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一一工人阶级只有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革命重任。这将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事。况且,帝国主义阶段殖民地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则是俄国革命的产物,是由列宁建树的。因此,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的炮声,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是不可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阶级斗争和革命实践的理论引进的。
    ……
展开
目录
再版感言
初版前言
本书引用书目索引
第一部分
辛亥革命——新学冲击旧学——白话代替文言——文学改良“八事”——三个推倒和三个建设——鲁迅与陈独秀的异同——先驱者的努力——鲁迅的美学思想——林纾译“泰西小说”否定自己——分裂与净化——打开了世界之窗——中国人知道了德国马克思

第二部分
阿芙乐尔号炮声——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新青年》的业绩——从理论宣传到组织建设——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一一两次刊布《共产党宣言》中的革命十大纲领——李大钊与《晨报》副刊——“过激主义”来了一一两支队伍——提出新兴文学的社会条件——一到苏维埃俄罗斯去——培养干部一一恽代英与《中国青年》——沈泽民与肖楚女的见解——瞿秋白与《新青年》季刊——郁达夫论文学的阶级性——蒋光慈论文学的阶级性——从“二七”到“五卅”——鲁迅向军阀冲锋陷阵的意义——未名社——鲁迅与《苏俄的文艺论战》——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第一次中译——文学研究会——《俄国文学研究》号外——创造社否定昨日之我——郭沫若“目的意识性”获得“剧变”——茅盾在1921年——再谈《中国青年》

第三部分
茅盾《论无产阶级艺术》——大量译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托洛斯基的《文学与革命》——“同路人”理论与“第三种人”——哈克纳斯也是“同路人”——批判托洛斯基文艺理论中的错误——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鲁迅译普氏《艺术论》时的分析——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创造社的贡献——《文学和出汗》——重提文学的阶级性一一鲁迅“硬译”了多少——1931年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运动一一苏联文学作品的意义——提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题材——瞿秋白的贡献——冯雪峰翻译得最多——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定义——日本普罗文学运动与中国——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初版后记
增补目录
陈独秀的国势调查与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与《新青年》说述
中国奋起与“士”的觉醒
重印本《独秀文存》序
世纪末的纪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