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两年,国际上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E-2:545)。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出现质变,新加入这个阵营中力主促进革命发展的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最终目的要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革命,这就提出了从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走向接受马克思主义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的转变的问题。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这样的优秀分子就是在这场革命中走向或开始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也正因为这是一场涉及到世界观转变的深刻的革命,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阵营开始第一次分裂,胡适就是在这场分裂中走向右翼的。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中国文化战线上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E一2:689)本章在结束五四运动以前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时期文学运动的叙述时,简单地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之前,在我国流传的一些情况。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段经历,是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19世纪40年代开始形成,《共产党宣言》作为社会主义革命政党的第一个宣言书发表于1848年,都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不久的事。英美等西方帝国和俄日等东方帝国瓜分中国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传入中国。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中国封建锁国大门,发展掠夺性的殖民工业,农村迅速破产。与此同时,原来十分薄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工业生产,在殖民工业的竞争和刺激下,经过引进近代科学文化和生产手段的改革,获得了发展。在殖民扩张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出现了一个新型阶级——工人阶级(产业无产阶级)。但是这支队伍在其形成的初期尚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一一工人阶级只有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革命重任。这将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事。况且,帝国主义阶段殖民地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则是俄国革命的产物,是由列宁建树的。因此,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的炮声,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是不可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阶级斗争和革命实践的理论引进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