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史 述
一九三七年
一九三八年
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零年
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二年
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四年
一九四五年
史 论
上 编
世界战争文化格局中的战时中国文学
战时中国文学:开放性体系的形成
战争的毁灭:人性和自我
以拷问世界的长鞭拷问自我
——战时中国文学中的知识者形象
鲁迅传统和战时中国文学
抵抗意识中的“乡土中国”
——对战时乡土文学的一种考察
走向民间:古典和通俗
刚烈雄强:战时中国文学的一种审美走向
语言原乡:战时精神故乡的基石
战争中的世界和中国
——战时中国文学呈现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 编
战时中国文学的艺术探寻
战时中国:现代中国形象完整呈现的开端
重建中的变异
——战时中国文学中的“家国同构”
异族、“他者”:战时中国文学的一种寻求
战争人生的心灵体验
战时军营文学:中国现代军人形象的启端
战时中国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
下 编
延安文学和战时红色经典的构建
政治关怀: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学的主题
“中原性”和“本土性”纠结中的战时香港文学
血脉沟通中的台湾本土特色
——战时台湾文学的历史面影
于“抵抗者和奴隶的分际”见出历史真相
——对抗战时期日占区文学的一种评判
战时日占区文学“悖论”中的历史无法消泯性
沦陷的苦难与认同的延续
——沦陷区文学的民族认同方式
诗领土诗人群和沦陷区现代派诗歌
抗战时期的马华文学:浓郁的中国色彩
参考书目
后 记
内容摘要
《史述和史论:战时中国文学研究》分“史述”和“史论”两大部分。 “史述”以1937年“七七”至1945年“八一五”为限,采用年表加年度评点的结构方式。年表力图呈现同一时段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沦陷区、台港地区、海外华侨社会的文学要事(适当包括跟文学相关的其他大事)及其联系。 史论分上、中、下三编,有合有分,有面有点。既有跟以往抗战时期文学著述不同,致力于将敌后抗日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上海“孤岛”地区、台湾地区等的文学思潮、创作走向等打通作整体审视和把握,又有分地区地对一些特殊文学形态、思潮的历史呈现等。《史述和史论:战时中国文学研究》供相关的研究者阅读参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