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通过具体的典范作品来讨论“法”的问题,是对严羽“入门须正、立志须高”的最佳诠释。他自己也不止一次谈过这种想法: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造道之等也。立志欲高,取法欲
远,精艺之衡也。世之日降而下也,学汉、魏,犹惧晋、宋也:
学晋、宋,靡弗齐、梁矣。(外2)
登岱者,必于岱之麓也。不至其颠,非岱也,故学业责
成也。不至其颠,犹岱也,故师法贵上也。登龟、蒙、凫、绎
峰者,即跻峰造极,龟、蒙、凫、绎已耳。由龟、蒙、凫、绎而岱
焉,吾未闻也。(外2)
这恰是对严羽“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思想的继承。从入门处谈诗法,是胡应麟调和“法”、“悟”关系的手段之一,尽管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但也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同严羽一样,胡氏在讨论诗学问题时也将学诗过程区分出来,作为各自独立的阶段,学诗阶段与成熟的创作阶段各有相应的批评标准和创作理论,不可混为一谈。胡应麟将指导初学者作诗作为《诗薮》的一项基本任务,为初学者指定了明确的学习路向,并安排了详细的学习步骤,诸如“五言绝,须熟读汉、魏及六朝乐府,源委分明,径路谙熟;然后取盛唐名家李、王、崔、孟诸作,陶以风神,发以兴象(内6)”等等。
虽然《诗薮》中有很多讨论谤歌创作的内容,但却不同于宋元时期的诗法著作,那些著作大多仅关注具体的创作技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