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1
杜鹃石头二首
剩水残山夕照昏,悠悠身世老衡门。
无端句起兴亡感,彩笔招来蜀帝魂。
[笺]
①剩水句:比喻诗人当时所处的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瓜分中国致大片国土沦失的形势。
②悠悠:忧思貌。《诗·小雅·十月之交》:“悠悠我里。”
③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杜甫《东屯月夜》诗:“春农亲异俗,岁月在衡门。”
④蜀帝魂:指杜鹃花。古代蜀国国王,号曰望帝,后让位于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又说蜀王死后其魂化为杜鹃。
[评]
是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时之心,可直呼杜甫于九泉之下共泣。
杜老曾经拜杜鹃,鸟啼花落自年年。
何当去访三生石,小坐同参画里禅。
[笺]
①杜老:即唐代大诗人杜甫;杜鹃,鸟名,一名子规、子{j}、杜宇。杜宇系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国王,后归隐,让位于其相开明;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
②鸟啼句:指杜甫避乱入蜀,企盼战乱平患早日归里,然杜鹃花开花落,子规鸟啼年复一年仍不见归期。杜甫《绝句》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子规》诗:“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③三生石:见于唐代袁郊《甘泽谣·园观》《大宋高僧传》卷二十园观传等,谓李源住洛_阳慧林寺,与僧园观友善,源邀园观游蜀,自荆州入三峡,因观欲从旱路入长安,李源强约,团观乃从之。行至南浦,见一孕妇汲水,园观乃’悲泣,谓原不拟走水路者,正为避此妇人,今既巳见,世缘必尽,约十二年后于杭州天竺寺外隔世相见。团观乃卒。后十二年,李源如约赴会,于天竺寺外见一牧童扣牛角而歌《竹枝词>云:。‘三生石上1日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又歌《竹枝》,杳然而去。
④画里禅:即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执著、洒脱不羁的禅味(意)。
[评]
“何当”一词为此诗诗眼。诗人忧国忧时之心“直与杜陵同”,唯杜甫堪称知心。杜甫作古,而今安能造访?画中禅意谁能与我同参?知音难觅,此意明矣。
效八大山人画
八大真迹世不多见,予于友人处假得玉簪花一帧,用墨极苍润,笔如金刚杵,绝可爱。临三四过略有合处,作长歌纪之。越数月,有寄山人巨幅来售:一石,苔封云绉,横立如钓矶;上栖数鸟,下两游鱼,神气生动,草书一绝:“到此偏怜憔悴人,缘何花下两三旬。定昆池在鱼儿放,木芍药开金马春。”殆是国变后所作。山人本胜国石城府王孙,故诗意凄惋。如是神化,奇横不可模效,较前画尤胜也。索道甚奢,囊空不能得,并记于此作过眼烟云看。
石城王孙雪个画,下笔时嫌八极隘。
砚翻古墨春雷飞,大石幽花恣奇怪。
苍茫自写兴亡恨,真迹留传三百载。
出蓝敢谓胜前人,学步翻愁失故态。
是时窗户春融融,墨汁一斛古缶中。
古今画理在一贯,精气居然能感通。
此花此石寿无穷,唐模晋帖称同功。
香温茶熟自欣赏,梅梢双鸟啼春风。
[笺]
①八大山人:即朱耷(约16214一约1705),清初书画大家。本名统蓥,明宁王朱权后裔,江西南昌人。明亡深受刺激,由口吃而佯作哑巴。为逃脱清政府罗网,剃发为僧、为道士,别号雪个、傅綮、驴屋、八大山人等。擅画山水、花鸟,笔墨简括、冷峭、凝炼,形象变化多端,多作夸张手法。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画僧,其作品对后来写意画派影响极大。
②石城府王孙:即明王朝后裔。石城即石头城,今南京的别称。明朝早期建都南京,故称。
③八极隘:《淮南子》日“八纭之外乃有八极”。八极,指天地最边远的地方。此言八大山人作画气势极大。
[评]
诗前六句揭示八大山人作品意境——“苍茫自写兴亡恨”,高度赞赏其艺术成就;后十句阐明了诗人学古人之心的艺术主张和抒发他仿效成功的喜悦之情。“出蓝敢谓胜前人,学步翻愁
失故态”;“古今画理在一贯,精气居然能感通”,这些理论指导着吴昌硕一生的艺术创作实践,至今读来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荷花寄井南
雪个画荷,泼墨瓯许著纸上,以秃笔扫花,生意盎然,但少香耳。此画拟之,可为知者道。
荷花荷叶墨汁涂,雨大不知香有无。
频年弄笔作狡狯,买擢日日眠菰芦。
青藤白阳呼不起,谁真好手谁野狐。
展开
昌硕公的诗,源于生活,发自性情
“诗言志”是发于内心表达于外的表现形式之一。昌老把自己的抱负、愿望等一一都在诗中倾吐出来,翻开《缶庐集》,读其诗友施浴升写的序云:“……浩瀚恣肆,荡除畦畛,兴至濡笔,输泻胸臆,电击雷震,倏忽晦明,皓月在天,秋江千里。……”他是如此赞美昌老的诗。另一诗友沈曾植更认为昌老是“书画奇气发于诗”。总之,昌老是诗中有画,有生活,有性情。他的诗又往往寓古趣于己意之中,写来苍劲高古,旷逸纵横,气势夺人,自成风格。
解放前,曾经几度有人试图注解《缶庐集》,特别是《缶庐别存》的题画诗,终因昌老的诗用辞深奥,华离杳渺,加上对昌老的生活、性情不甚了了,故在注解上遇到极大困难,大有峰觞难及之苦,不得不半途而废。卓见这项工作之难,就此无人再敢问津。
时隔数十年,今者,有光一君胆敢迎难而进,他以极度崇仰昌老的深厚热情,凭其过人胆识、超人毅力,穷七年刻苦钻研之功,不倦地去向方方面面请教,去学去问,在对昌老多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后,始握管起稿,还边写边改,数易其稿,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姑先不论其文字得失,其勇毅精神实在令人佩服。承不弃,请我审稿,我约略抽阅文稿中部分内容,感到他不单写作认真负责,而且措辞也俊雅可观。这是一部可读的好书,乐于推荐。
当我写完这篇序文时,他还在不断地推敲修改,力求达到更加口完美。我深信他的这部著作一定可以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欢迎,谨此祝出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