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是什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1054092
  • 作      者:
    傅道彬,於茀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
收藏
编辑推荐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事业既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也同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就是如何设法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全面的发展。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学习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得学习、掌握人文科学知识。
  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人文氛围,正如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因为人文和艺术的教育能够培养人的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维,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科学的知识对于我们来说要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迄今所能掌握的知识都是人的知识。正因为有了人。所以才使知识的形成有了可能。那些看似与人或人文学科毫无关系的学科,其实都与人休戚相关。比如我们一谈到数学,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点、线、面及其相互间的数量关系和表达这些关系的公理、定理等。这样的看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却是不准确的。因为它恰恰忘记了数学知识是人类的知识,没有人类的富于创造性的理性活动。我们是不可能形成包括数学知识在內的知识系统的,所以爱因斯坦才说: “比如整数系,显然是人类头脑的一种发明,一种自己创造自己的工具,它使某些感觉经验的整理简单化了。”数学如此,逻辑学知识也这样。谈到逻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枯燥乏味的推导原理或公式。其实逻辑知识的惟一目的在于说明人类的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类所具有的观念的性质。总之,一切知识都是人的产物,离开了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都将得不到说明。
  因此我们要真正地掌握、了解并且能够准确地运用科学知识,就必须首先要知道人或关于人的科学。人文科学就是关于人的科学,她告诉我们,人是什么,人具有什么样的本质。
  现在越来越得到重视的管理科学在本质上也是“以人为本”的学科。被管理者是由人组成的群体,管理者也是由人组成的群体。管理者如果不具备人文科学的知识。就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但恰恰如此重要的人文科学的教育在过去没有得到重视。我们单方面地强调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充其量能够脚踏实地完成某一项工作。但他们却不可能知道人究竟为何物。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他们既缺乏高远的理想。也没有宽阔的胸怀,既无智者的机智,也乏仁人的儒雅。当然人生的意义或价值也必然在他们的视城之外。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青年”。
展开
作者简介
  傅道彬,男,1960年出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文献学博士。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出版《晚唐钟声》、《<诗>外诗论笺》、《歌者的乐园》、《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等学术著作,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于茀,男,1964年生人。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出版著作《艺术的位置》,在《文艺研究》等期刊发表《关于文艺学美学领域的本体论问题》、《美学与文化二重性问题》、《郭店楚简引诗补释》等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学是什么》作者在写这《文学是什么》的时候,刚好敲响21世纪的钟声。在一个崭新而伟大的世纪到来的时候,我们还面对一个古老面复杂的问题——什么是文学?其实,回答这样的问题如同回答什么是人、什么是哲学、什么是艺术等问题一样,是个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即使再追问一千次,还会有一千零一种答案。其实,对那些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们来说,可能会觉得另一个问题离自己更近,那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学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象征方式的运用,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只是通向目的的途径。最终,形象化的言语和象征的方式也要被消解,展示给读者的是作家审美经验所编织的世界。这是一个终点,作家和读者在走向她时又都必须沿着言语的路径。因此,尽管言语要被消解,物质要消失,文学言语的语义学问题还是不可回避的。其实,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助于文学与语言关系问题的彻底解决。
    文学言语的“语义学”是什么性质的语义学呢?换言之,文学言语的“语义学”与普通语言学的语义学相同吗?
    如前所述,结构主义的功能学派认为,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并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而是语言的不同功能。文学语言代表了语言的表现功能.科学语言代表了语言的理性功能。因此,语义学基本适用于文学语言。但是,事实上.文学话语在本质上一定超越了语盲,否则它就不能成为艺术。换言之,文学话语体系已经取得了不同于普通言语体系的新质,文学言语的话语体系用一般语义学的规则已很难说明了。
    文学言语的话语体系遵循的是来自于另一个领域的规则,这个领域就址以感觉、情感、想象和回忆编织成的审美经验领域。这是一个由意象所构造的世界,普通语言学的词法、句法规则址外在于它的因素,而内在于它的是作家伟大的精神因素。一种件通语言学的分析,往往会破坏这种伟大的精神闪素,或者不能全面理解这种伟大的精神因素。隐喻和象征址它的基本“语法”,这同样包括叙事小说,只不过在小说中是以悄节和故事为手段。
    新近兴起的话语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以研究连贯性话语即任何在内容和结构上构成一个整体的语言,包括整篇文章整部作品,来探讨言语内部的构成规律,由话语理论、话语语法和话语修辞三部分组成。其中,话语语法主要研究大于句子的言语单位--超句统一体;话语修辞主要研究大于超句统一体的言语单位--节、章、篇。其基本分析方法是“句子实际切分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词法分析和句子成分分析,而只区分出主题和述题两个部分。如:鲁迅《秋夜》一文:
    在我的后园/主题  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述题
    话语语言学的研究重视句子以上的语言单位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而生成的内在意蕴,因此,对文学言语的研究会有很大启发,我们期待文学言语研究会有新的进展。
    既然文学具有超语言性,这就必然引起我们对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的关注:用语言媒介写成的文学作品是否可以翻译和转移?
    所谓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所谓转移,是把一部文学作品的全部蕴含用另一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表面看来,“翻译”和“转移”只是实践领域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有真正的理论意义的”。
    尽管有人反对文学的“翻译”和“转移”.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这样做了,而且,也不乏成功之例。从理论上说,文学能否“翻译”和“转移”,涉及文学对其物质媒介语言究竟依赖到何种程度。
    文学与语言媒介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文学要以语言为物质载体,另一方面,文学又必须超越语言,进入自由的审美经验世界。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是如此。有的作家只是在语言的层面,充分利用语言自身的美的因素,如语音和修辞,来创作华美的作品,如中国文学史上的花间派。超越语言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需要作家伟大的精神要素的保障,如陶渊明。当然,也有在这之间寻求统一的,如杜甫。花间派的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恐怕就会遇到麻烦。陶渊明的作品译成另一种语言,问题不会太大。为什么如此呢?“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学这门艺术里是不是交织着两种不同类或不同平面的艺术--一种是一般的、非语言的艺术,可以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媒介而不受损失;另一种是特殊的语言艺术,不能转移”。的确如此,陶渊明可能属于第一种艺术,花间派可能属于第二种,杜甫可能属于把“直觉的绝对艺术和语言媒介内在的特殊艺术完美地综合起来了”的第三种。在西方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和海涅就属于这第三种。
    四、结语
    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介,像其他艺术一样,文学一方面要依赖语言媒介,另一方面,又要超越物质媒介。但是,语言毕竟不是其他物质媒介可比的。《易·系辞》日:“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我们的先民深深地体会到了语言的魔力,因此,先民重视语言。随着语言的发展,语言有了文野之分,所谓“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人们开始重视语言的采饰,这是文学语言发展的基础。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在《文选序》中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从语言角度明确区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界限自然也就分明了,锻造语言是表意抒怀的前提。文学的发展更是常常以语言的发展来推动,中国新文学的蓬勃兴起,白话文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对文学语言的研究一定要比雕塑之于石头的研究重要得多。
    西方哲学,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发生了所谓语言转向的重大发展,继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之后,被称为第二次转向。在这次转向中,语言问题代替了认识问题,主体间的可交流性、可理解性,取代了人的认识能力、来源及界限,成了哲学的中心话题”,“哲学研究中思想、思维、主体之类的词汇消失了,代替它们的是语言、语词、语句”。
    “语言转向”,在方法论上对文学研究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新兴的语义学、语用学和话语语言学更是打通了传统的文学理论、哲学及语言学三者的界限。在哲学上,海德格尔走得更远,它把语言看做是存在的家园。语言在起源上和本质上是诗性的,“语言就是原始诗作”。这些新近的发展,已经给文学的语言研究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文学的语言研究和从语言角度对文学的研究正向人们敞开一个新的天地。……
展开
目录
阅读说明总 序引 论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第 一章 是一面镜子还是一束灯光?
一、镜与灯:关于文学的比喻
二、模仿与镜子、表现与灯
三、文学的两个世界
四、结语
第 二章 文学是语言艺术吗?
一、“文学是语言艺术”:一个需要辨析的命题
二、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介
三、文学的超语言性
四、结语
第 三章 是羹的还是真的?
一、从柏拉图驱逐诗人说起
二、亚里士多德为诗辩护的理沦息义
三、鲍姆嘉通的误解
四、康德的“批判哲学”与“美的分析”
五、黑格尔“艺术解体论”引发的思索
六、海德格尔与艺术真理的重新划界
七、中国人的先见之明
八、结语
第 四章 是闲暇的游戏还是布道的牧师?
一、方法与问题
二、文学与娱乐
三、文学与教育
四、文学与心理
五、文学与精神
六、结语
第 五章 作品=内容+形式吗?
一、内容形式“二分法”
二、同样面临困难的新观点
三、中国传统文论:可能开发的资源
四、结语
第 六章 作家创造了什么?
一、形象与意象
二、意象与超象
三、典型与意境
四、豪放与婉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