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圣经的叙事艺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1747101
  • 作      者:
    西蒙.巴埃弗拉特(Shimon Bar-Efrat)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希伯来《圣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是由叙事构成的,普遍认为这些叙事是最具艺术品质的,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流珍品。但在传统的《圣经》研究中,对于《圣经》叙事的文学研究却仅仅处在边缘位置,大多数《圣经》学者都把精力导向起源研究和文本批评上,以及后来对传统的批评和修订,而对于叙事之艺术品质的考查,却被搁置在一旁。 与当今文学研究的大体趋势相对应,本书将主要关注《圣经》叙事的形式与结构,包括语言构成上的诸多细节。该书首先论及叙事人与叙事模式,然后谈人物塑造、情节构成、时间空间和文体细节。在对以上各项问题单独探讨过之后,将会对整个叙事的方方面面进行一下综合分析。
    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为作为文学作品的《圣经》叙事提供一个指南,意在展现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的基础是当下文学研究中通行的一些方法和准则,它把归纳总结、系统调查和对新观点的考察结合在了一起。 本书所涉及的文学特征都通过大量实例进行了旁证,这样设计就是为了详细阐明《圣经》的叙事或者至少是部分叙事,使其更为清晰明了。所用例子选自《圣经》叙事文学中的各个章节,但主要来自《创世记》和《撒母耳记》。
    本书介绍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圣经》叙事的艺术形式上,相信这些分析方法能有助于读者对这些叙事有更为深刻、更为准确的见解,也有助于读者更为充分地领略其中的美感。
展开
精彩书摘
    《圣经》故事中的大多数话语都是信息型(informative)的,也就是说,其目的在于获得或提供信息。除此之外,它对人物塑造也常常能发挥作用。
    上帝问亚当:“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吗?”(创3:11),亚当答道:“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3:12)。这话说明亚当有心要开脱罪责,而把责任推到其他人身上,那个把树上的果子给他的女人身上,甚至推到赐给他这个女人的上帝身上。
    面对上帝的提问“你兄弟亚伯在哪里”,该隐的回答“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创4:9)更加揭示出他的阴暗一面。他的答复是赤裸裸的谎言,而且,他居然还厚颜无耻到挖苦、反问上帝的地步。
    面对儿子的疑问“请看,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亚伯拉罕闪烁其词:“我儿,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创22:7—8),由此可见他的心地之善良。这一回答说明亚伯拉罕的细心(他试图避免对儿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诚实(他又不愿对儿子撒谎),以及深深的宗教虔诚(他对上帝绝对信仰)。
    人物传达信息的方式也常常能够反映出他们的性格。其中某个人物对信息的选择和陈述,有时候会跟读者在故事里第一手所听到的实际情况,有本质上的不同。
    以色列王亚哈看好了耶斯列入拿伯的葡萄园,就如此对他说:“你将你的葡萄园给我作菜园,因为是靠近我的宫;我就把更好的葡萄园给你,或是你要银子,我就按着价值给你”(王上21:22)。拿伯不肯给他,于是王“闷闷不乐地”回宫。王后耶洗别询问他为何愁闷,他讲述了事情原委:“因我向耶斯列人拿伯说:‘你将你的葡萄园给我,我给你价银,或是你愿意,我就把别的葡萄园换给你’,他却说:‘我不将我的葡萄园给你,”(21:6)。
    两个人所讲的大致相同,但是其中的差别却值得注意。“王的律例规定:“(王)必取你们最好的田地、葡萄园、橄榄园”(撒上8:14),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们从上面的会话中能够看出:以色列王并不能随意占有属于其臣民的葡萄园,他只能请求对方把园子给他,为了表现其要求的合理性,亚哈向拿伯解释说,他要葡萄园是为了把它改成菜园,而这个园子又靠近王宫。为了说服拿伯同意,他提出给他另外一个葡萄园,而且不只是个葡萄园,还是个“更好的葡萄园”,而如果拿伯更喜欢按价值用银子折兑的话,亚哈就给他银子。
    当他向妻子复述此事的时候,对于自己曾向拿伯解释索要园子是用于什么用途,亚哈并没有讲,他也没有提自己要给拿伯一个更好的葡萄园。他倒是说了他给拿伯选择的机会:要么银子,要么另一个葡萄园,可他把顺序颠倒过来(先提银子,后提葡萄园),而且不是原先的礼貌措辞“或是你要”(if it seems good to you),他说的仅仅是“或是你愿意”(if you wish)。这一切变化说明:在跟拿伯讲话时,亚哈放低了自己的身份,可在对自己的妻子、西顿王的女儿复述此事时,他却力图掩盖这些。
    对于亚哈的要求,拿伯所给的实际回答,也跟亚哈转述给耶洗别的说法有所差别。在答话里,拿伯暗示自己不能放弃葡萄园的理由就是:“我敬畏耶和华,万不敢将我先人留下的产业给你”(21:3)。这番话道出了宗教和情感上的原因,即上帝的意旨、以及同祖先土地的维系。亚哈在跟妻子讲述的时候,却对拿伯的这些理由只字不提(其实在这之前,当亚哈“闷闷不乐地”回宫时,他就已经将对方的宗教因素“万不敢将我先人留下的产业给你”置于脑后了),这就使得拿伯的拒绝之举,似乎纯粹是出于顽固:“我不将我的葡萄园给你”(21:6)。
    ……
展开
目录
前言
导言
第一章 叙事人
1.叙事人的全知
2.叙事人的现身
A.公开型叙事人
B.隐蔽型叙事人

第二章 人物
1.直接人物塑造
A.外貌描写
B.内在个性
2.间接人物塑造
A.话语
B.行为
C.次要角色

第三章 情节
1.单一叙事
A.情节的单位
B.情节的发展阶段
2.叙事组合

第四章 时间与空间
1.时间的塑造
A.时间的持续长度
B.时间序列
2.空间的塑造

第五章 文体
1.文体手法
A.语音和节奏
B.词语的意义
C.词语的重复
D.词序
2.叙事单元的文体
A.亚多尼雅的故事(王上1)
B.户筛的话语(撒下17:7—13)
第六章 暗嫩和他玛的故事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