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文学.第二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473438X
  • 作      者:
    陈飞,张宁主编
  • 出 版 社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新文学》旨在适应新世纪人文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积极吸纳一切新鲜成分,促进文学研究的新新不已。展示本学富于新意的成果、人物、气和精神;努力培养和树立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学术风范,推动文学的教学与普及,进而提升我们的人文水准。在学术上,《新文学》追求独立的精神、高雅的品格、广大的怀抱、坚实的成果。强调规范严谨,赞赏探索创新。致力扎实有用之学,不作空泛无益之文。
  《新文学》兴趣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与比较的研究;关于文学的思想、理论、方法与批评;有关研究的介绍、翻译与评论,以及文学研究的研究、文学研究者的研究;等等。
  本书侧重发表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关研究文章,另有少数文章涉及文学批评与外国文学领域,学术性较强。作者分别来自大陆、港台、美日当地,各有专长,且不乏各研究领域的名家。
展开
精彩书摘
  《新文学(第2辑)/系列学术辑刊》:
  一
  让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如果说,在近距离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注目于,或者说只能理解其表层的现实意义。那么,“时间”所造成的历史距离,将具体时空中的具体人与事(也即鲁迅文章的针对性)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模糊,鲁迅思想命题中内在的,深层的。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才真正显露出来,为人们所认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天的年轻读者抱怨说,他们不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时,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历史所提供的难得机遇,使人们有可能越过作为”一个战士或一个斥堠”的鲁迅去认识与把握作为“真正的思想家”的鲁迅……
  这段话不仅暗含着现代解释学之于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应用,而且我们可以从中约略地看出我们理解鲁迅的历史过程,即从历史主义到解释学的过程我想把这个过程稍加展开,目的不是为了回顾本身,也不是一般回顾与前瞻意义上的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或者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以利再战。后者使历史成为可以任意地割取的遗产,当我们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时候,常常是站在历史进化论的现在的立场上,把现在作为一个“取”、“去”的标准参照,这结果,是历史永远在我们的水平线下,我们没有从历史中取得任何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在我们回顾历史之前,任何意义和价值都已经在我们这边了。因此成为被我们评判的对象,我们在用一个现成的标准衡量历史。不,只有在自身出现问题的时候,才需要回顾历史。这意味着,我们对原先的一向信以为真的标准产生了怀疑。就目前来说,这一问题是:我们怎样理解鲁迅?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鲁迅已经远离我们。
  但是,也许鲁迅原就远离我们,无论是他活着还是死去。只不过先前我们还不知道,或者不愿知道,或者不以为然。我们自以为已经有了一些现成的“工具”可以理解鲁迅,拉近我们同他的距离,因而“怎样”理解的“怎样”不成其为问题。“怎样”成为问题,似乎是因为作为“怎样”的工具出了问题,于是改进或改变工具,在一个时期,成了鲁迅研究的重点。当这工具被改进或改变之后,问题不再出现,我们再次“理解”了鲁迅。但是,鲁迅与我们的距离,并未因工具的改进或改变而缩短。工具可以使鲁迅更高大更完美,却不能缩短我们同他的距离,甚至有可能拉开这距离。我们用放大镜去看他,用望远镜去看他,用显微镜去看他,但是他并没有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向他走去。我们有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我们有先进的科学方法,我们有电脑。我们可以在鲁迅作品中统计出“狗”的词频,“猫”的词频,“然而”的词频,“但是”的词频,但是我们没有走近或走进他。不是方法问题,方法或者说工具对我们是永远有用的,问题是:我们要用它来干什么?而且,“用”意味着什么?
  这个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要到文章的后面才能展开讨论。目前使我想到的是海德格尔曾举过的鞋的例子。①毫无疑问,鞋作为工具是行走用的,但是,行走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人与他的世界的最具体的关联。正是农妇的一双鞋,把她带到了她的整个具体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之中,她靠着这双鞋走出了她自身的世界。毫无疑问,她也可以不穿鞋。在我们中国的古老的乡村中,有多少农夫农妇至今还赤着脚在稻田进行着艰辛的劳作,我自己也曾这样赤着脚在稻田里学样地工作过,挥着铁锹或横拉一根粗大的木杠平整稻田,或者,当秧苗长起来之后,用手在那里拔草。
  ……
展开
目录
笔谈
我们时代的诗歌
异议的诗学
阿九:个人写作中的价值追问
孙文波:在相对性中写作
耿占春:诗歌写作的词与物
一行:经验的上升
时代的诗歌观察
徐敬亚:重新做一个批评家
蓝蓝:那经历着变化的
韩东:“连我都不在,他们忙些什么呢?”
桑克:为暮年而做
木朵:2000年代的个人特征
诗应该怎样
王小妮:诗还没有让我厌倦
黄灿然:诗应该令人愉悦
肖开愚:卓尔不群与不群的冷
唐不遇:结构之缺席
阐释空间
“回到”与“不愿回到” ——理解鲁迅之困惑
迈向纯粹的语言 ——以鲁迅的“硬译”实践重释本雅明的翻译论
从“检阅”体制到后“检阅”体制 ——显现于战后日本文化构造中的“亚洲”、“占领军”、“女性”形象
历史无意识的追寻 ——读丸川教授《从“检阅”体制到后“检阅”体制》有感
主题研究
前言:王文兴与台湾现代文学
水绿的年龄之冥想——论王文兴《龙天楼》以前的作品
苦读细品谈《家变》
王文兴:西化知识分子的困境
台湾知识分子的精神私史——王文兴现代主义力作《背海的人》中的“爷”
附录:王文兴年谱
古典新义
梦·画·仙·戏——明清妇女剧作中之情、欲书写
建安二五年至黄初三年曹植行止臆考及申论
情缘总归虚幻——《长生殿》的“情”观
蘋蘩日用与道统伦理——论《儿女英雄传》(上)
研究史观
清代词评中的明词观
西方的中国近古散文研究举隅
明治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
文学月旦
学术史·思想史·批评史——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读后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及其限度——评蒋寅先生《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骆驼草
大师风范
害怕写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