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艺味”说的发端与儒道思想
从整体角度说,古人观物取象、直觉认知的方式,是以“味”论“艺”的思维方式,就“艺味”说的发端而言,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古代思想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对审美通感心理的发现与论述,是“艺味”说的重要审美心理基础;古代丰富的饮食文化及其理论观念,是“艺味”说的重要的文化背景和产生土壤;而“艺味”说的主要哲学思想基础,就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以及后来的佛教思想;当然,古代的乐、诗、书、画等各种艺术创作本身,既是“艺味”说的理论研究和批评论述的对象,同时也是其文艺理论批评得以提炼出种种“味”的美范畴的直接的根基,下文各章节的论述也力图与文艺发展史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美感)的起源和审美观念的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美”这个词(字),暂且撇开这个话题不谈,问题在于:“味”是如何成为一个哲学范畴、美学范畴的?这是研究“味”这一美学范畴、研究中国古代“艺味”说的首要问题。本章将首先从“阴阳五行”说与“声亦如味”论的关系角度,对此问题作出探讨;接着本章还将论述儒家的“和昧”论和道家的“无味”论及其对后代的重大影响问题;最后本章将较为详细地讨论《礼记·乐记》中的“遗音遗味”说的渊源与发展问题。《乐记》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儒家及其他各家有关音乐的理论观念,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音乐艺术及其理论批评的发展。其“遗音遗味”说,成为后代论音乐“雅淡”之味的思想源头;另外,“遗味”说又是后代刘勰提出的“馀味”论的前奏,而“馀味”论可谓是司空图提出“味外之旨”(即“味外味”)论的先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