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艺味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479341
  • 作      者:
    陶礼天著
  • 出 版 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陶礼天,男,安徽省天长市人。1980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中学语文教师三年。1987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五年。199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古代文论博士,毕业后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司空图年谱汇考》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美学:艺味说》分析中国古代的“艺味”说,主要以“艺味”说的逻辑发展过程为中心,从“艺味”说的整体角度着眼,考察“味”的概念的历史的与逻辑的发展过程。资料详实,立论平稳,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国古代“艺味”说的学术专著。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艺味”说的发端与儒道思想
    从整体角度说,古人观物取象、直觉认知的方式,是以“味”论“艺”的思维方式,就“艺味”说的发端而言,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古代思想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对审美通感心理的发现与论述,是“艺味”说的重要审美心理基础;古代丰富的饮食文化及其理论观念,是“艺味”说的重要的文化背景和产生土壤;而“艺味”说的主要哲学思想基础,就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以及后来的佛教思想;当然,古代的乐、诗、书、画等各种艺术创作本身,既是“艺味”说的理论研究和批评论述的对象,同时也是其文艺理论批评得以提炼出种种“味”的美范畴的直接的根基,下文各章节的论述也力图与文艺发展史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美感)的起源和审美观念的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美”这个词(字),暂且撇开这个话题不谈,问题在于:“味”是如何成为一个哲学范畴、美学范畴的?这是研究“味”这一美学范畴、研究中国古代“艺味”说的首要问题。本章将首先从“阴阳五行”说与“声亦如味”论的关系角度,对此问题作出探讨;接着本章还将论述儒家的“和昧”论和道家的“无味”论及其对后代的重大影响问题;最后本章将较为详细地讨论《礼记·乐记》中的“遗音遗味”说的渊源与发展问题。《乐记》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儒家及其他各家有关音乐的理论观念,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音乐艺术及其理论批评的发展。其“遗音遗味”说,成为后代论音乐“雅淡”之味的思想源头;另外,“遗味”说又是后代刘勰提出的“馀味”论的前奏,而“馀味”论可谓是司空图提出“味外之旨”(即“味外味”)论的先导。
    ……
展开
目录
总 序 (蔡锺翔 陈良运)
绪论
第一章 “艺味”说的发端与儒道思想
第一节 “声亦如味”论的产生
第二节 儒道思想中的“艺味”观念
第三节 《乐记》的“遗音遗味”说

第二章 “艺味”说的形成与玄佛思想
第一节 “艺味”说形成于六朝的原因
第二节 六朝“艺味”说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三节 《文心雕龙》中的“味”论
第四节 钟嵘“诗味”论的再检讨
第五节 书法“韵味”论的提出

第三章 “艺味”说的发展与总结(上)
第一节 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论
第二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诗味”论
第三节 “词味”论及其主要特点
第四节 “奇味”“异味”与小说的审美观
第五节 戏曲理论批评的“趣味”论

第四章 “艺味”说的发展和总结(下)
第一节 书法“韵味”论的发展
第二节 “画味”论及其审美理想
第三节 南宗画与“味外味”论

第五章 “味”与中国古代的美感论
第一节 “羊大为美”说的再思考
第二节 “味”与古代的饮食文化
第三节 “艺境”的构成与“艺味”的产生
结语
附录  钱谦益的“鼻观”说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