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流域有史以来处在欧洲历史与文化的交接点。地理上,地中海北岸为欧洲,东岸为亚洲(中东),南岸为非洲,向东穿过苏伊士运河就与红海相连,向西穿过西班牙的直布罗陀就与大西洋连接。文化上,东岸的中东地区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宗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北岸的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尤其在古罗马时期,罗马帝国占领了整个欧洲内陆。最后发现,占领海域更重要。意大利在地理上和政治上都是地中海的中心,于是被占领的地中海沿岸各国刚好形成一个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区域。古罗马人就称这个海为“地中海”,其拉丁语原文Mare Mediterraneum直译就是“中央国之海”。
罗马帝国后期在中东兴起了基督教,倡导人的平等与友爱,这与古罗马崇拜皇帝的国教相冲突,所以早期的基督徒受到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有的被带往罗马当奴隶,有的被处死,也有许多被装在没有风帆、没有桨橹的船上放逐地中海上,随风飘泊,让浩瀚的大海来决定他们的命运。幸好有上帝”引路”,基督徒们最后漂落到地中海北岸,即当时属于意大利的普罗旺斯地区、现在法国南部从尼斯直到摩纳哥的海岸线上——这就是法国南部文明史的开始。所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从同地点(中东)出发,刚好走的两条不同的传教之路基督教沿地中海北岸向欧洲各国传教,伊斯兰教沿着地中海南岸向非洲各国传教。
然而沧海桑田,今日到法国南部的蔚蓝色海岸旅游,最重要的是体验欧洲的休假文化。欧洲人休假有两类,一类是探访名胜古迹的旅游,但更多的是去海边或去一个安静的村庄度假。度假有两重涵义:一是身体上的放松,另一是作为心理上的调节。随着欧洲工业化发展,城市生活的兴起,人们早出晚归,终日少见阳光,在室内有节奏地工作,有节奏地生活,最后人也成了有节奏的机器。尤其是城市生活,衣食住行都远离大自然,身体上和心理上不同程度地产生各种异化现象,例如高血压和人体过敏几乎成了所有工业国家居民的国病。于是人们眷恋起远离社会和远离城市的自然生活。而阳光、沙滩、空气、海水……这大海的一切,不正是人们最神往的地方?
围绕休假文化,法国南部的蔚蓝色海岸集中了欧洲近代两段反思现代化的文化高潮19世纪的浪漫主义与20世纪初的印象派——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们发现了法国南部海岸,是印象派大师们把法国南部海岸推向了世界艺术的中心。
尼斯到摩纳哥一线是欧洲度假风气最盛的海岸,被称之为“欧洲的海滩”。现在人们还常说,法国南部海岸是富人的天堂。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休假本来就是富人或贵族的特权。而欧洲的今天,休假已经成为每个市民的普通生活。只是有钱人可以住上五星级宾馆,而普通市民住在三星级酒店,甚至自己带上帐篷在露天住宿。但无论贫富,大家都共同拥有这一片阳光、沙滩、空气、海水……
到法国南部海岸度假的风气兴起于19世纪,那正是欧洲文学、艺术和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是浪漫主义诗人和艺术家们首先发现了大海,迷恋上了大海,因为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人们感觉到心灵的失落,开始追溯自己的根,眷恋那永久失去的自然生活。
亲爱的,我们坐在一起,悲伤地
坐在这条小小的船上。
夜是那样的安谧,我们下水游泳,
躺在这片宽阔的水面荡漾。
远处温馨而幽灵般的小岛,
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岛前的海礁。
那里回旋着爱的歌声,
那里迷漫着雾的舞蹈。
那里飘逸着爱的旋律,
歌声起伏如这海面的波语。
我们默默地游过爱的小岛,
悲伤地、悲伤地游向更远的海域。
——海涅词,勃拉姆斯曲:《海上行》
(作品96 Nr.4,1884)
英国是浪漫主义文化的发源地,崇尚自然的英国式花园就出现在那个时代。l839年,英国首相布鲁安(Brougham)勋爵在他的意大利之行途中发现,地中海岸的风景是那样漂亮,气候那样宜人,而且远离社会的喧嚣。卸任后,他到这里生活,在这里建起了自己的别墅,并生活到30年后去世。这期间他给许多亲友写信,描述法国南部海岸的美丽,从而引发了英国人的兴趣,纷纷在冬天来到法国南部的海湾度假。l858年,法国诗人科诺(Conneau)在法国南部海岸休假时,给皇后(拿破仑三世的妻子)写信介绍地中海岸的美丽宜人。这下又激起了法国人对海岸的兴趣,于是法国国王、贵族等纷纷来到海岸度假,并以此引发了欧洲其他皇室的兴趣,地中海北岸一下成为欧洲王公贵族和富豪名儒云集的胜地。
随着来海岸休假的英国人和法国人越来越多,海岸的旅游业开始兴起。到处建起了别墅和旅馆,甚至建起了供富人娱乐的赌场,从而成为欧洲最著名的休假和疗养胜地。可惜这样的黄金时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结束了,海岸上又旅客稀落,兴建的豪华宾馆无人问津。好在几年后开始了美国的“爵士乐时代”,美国人要到欧洲来寻找他们在美国无法享受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是再度发现了法国南部海岸。但原来充满贵族气氛的海岸度假文化,现在变得“爵士”化:海岸上看不到王室贵族,而是演员明星、作家。威士忌替代了香槟酒,美国平民的别克车替代了英国贵族的劳斯莱斯车。尤其在1925年,一位美国作家(百万富翁)一改以往欧洲人冬天来海岸休假的传统,而是夏天来海岸度假,发现夏日的海岸更美。从此以后,法国南部海岸从传统的冬季度假胜地,变成了暑期度假胜地,改变了法国南部海岸的度假文化。
对20世纪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马克思和尼采,在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段都与尼斯暨法国南部蔚蓝色海岸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克思奔波一生,恩格斯建议他一定要远去地中海岸度假。马克思独自一人于1882年5月经过马赛,尼斯,来到摩纳哥的蒙特卡罗休养,并在那里就医。他写信给他女儿劳拉(Eleanor)描述他的法国海岸之行:“当我告别费尔梅(Ferme)时就对他说。我一到法国南部海岸,那里的天气一定会骤变’。果然不出所料,从1月初起,法国海岸的人还非常高兴现在有这样一个从未有过的晴朗的夏日天气,只有少数人在埋怨为什么不下几滴雨。当我5月4日一到马赛,这里就开始下雨,而且是全天或半天下雨(经常在晚上),温度下降,寒风骤起——我非常骄傲,我是这样一位具有‘命运式’的人物!”他写信给恩格斯:“在暴雨中我来到马赛,又在暴雨中来到尼斯,当我去蒙特卡罗的时候,我又把暴雨带到了蒙特卡罗!”马克思呼风唤雨式的语言,就如他嫉恶如仇般的性格。可惜9个月后,这样一位“命运式”的斗士在伦敦告别了人世。
尼采也有如马克思般嫉恶如仇的性格,但却是一位充满忧郁和孤独感的哲人。在他人生最孤独的时候——告别巴塞尔大学,浪迹法国南部海岸和意大利北部——其中最后6年的冬天是在尼斯一间小屋中度过的(1883~1888)。他一到尼斯就写信给朋友说:“前天我才决定留在尼斯,而且我的生活将与尼斯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将度过我一年中的220个整天。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这里绚丽的阳光,对我说来就如死的折磨,而我常常愿意承受这样的折磨。我在这里所承受的6个月的阳光,几乎相当于我在(意大利)热那亚全年的阳光。为此我曾对这座哥伦布最喜爱的城市(尼斯)说‘再见’。但最终,我还是被这里美丽的10月挽留……”在这段人生最失落的时期,是尼斯的山水陪伴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如宣布上帝死亡的《反基督教》,自传《看,这个人》和他最重要的哲理诗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成为他一生的第三个创作旺期。但尼斯绚丽的阳光和山水并未能留住他,1889年新年刚过,他在距离尼斯160公里的都灵(Turin)城里看到一个马夫在虐待马匹,尼采扑上去紧抱着马的脖子痛哭并晕倒在地——尼采精神分裂了。在家人的护送下,他回到了德国魏玛。
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在1888年7月中旬给他亲友的一封信中叙述了这么一段经历 “我第一天来到(法国南部农村)时与一位艺术家朋友讨论。他说:‘在这里画画真无聊!’我没有说话,我都不知道用什么话来骂这个蠢驴!我一次次地来这里,已经画了两张速写就画这平平坦坦的大地。但那展示的是无限,是永恒。当我正在画的时候
展开
罗马帝国后期在中东兴起了基督教,倡导人的平等与友爱,这与古罗马崇拜皇帝的国教相冲突,所以早期的基督徒受到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有的被带往罗马当奴隶,有的被处死,也有许多被装在没有风帆、没有桨橹的船上放逐地中海上,随风飘泊,让浩瀚的大海来决定他们的命运。幸好有上帝”引路”,基督徒们最后漂落到地中海北岸,即当时属于意大利的普罗旺斯地区、现在法国南部从尼斯直到摩纳哥的海岸线上——这就是法国南部文明史的开始。所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从同地点(中东)出发,刚好走的两条不同的传教之路基督教沿地中海北岸向欧洲各国传教,伊斯兰教沿着地中海南岸向非洲各国传教。
然而沧海桑田,今日到法国南部的蔚蓝色海岸旅游,最重要的是体验欧洲的休假文化。欧洲人休假有两类,一类是探访名胜古迹的旅游,但更多的是去海边或去一个安静的村庄度假。度假有两重涵义:一是身体上的放松,另一是作为心理上的调节。随着欧洲工业化发展,城市生活的兴起,人们早出晚归,终日少见阳光,在室内有节奏地工作,有节奏地生活,最后人也成了有节奏的机器。尤其是城市生活,衣食住行都远离大自然,身体上和心理上不同程度地产生各种异化现象,例如高血压和人体过敏几乎成了所有工业国家居民的国病。于是人们眷恋起远离社会和远离城市的自然生活。而阳光、沙滩、空气、海水……这大海的一切,不正是人们最神往的地方?
围绕休假文化,法国南部的蔚蓝色海岸集中了欧洲近代两段反思现代化的文化高潮19世纪的浪漫主义与20世纪初的印象派——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们发现了法国南部海岸,是印象派大师们把法国南部海岸推向了世界艺术的中心。
尼斯到摩纳哥一线是欧洲度假风气最盛的海岸,被称之为“欧洲的海滩”。现在人们还常说,法国南部海岸是富人的天堂。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休假本来就是富人或贵族的特权。而欧洲的今天,休假已经成为每个市民的普通生活。只是有钱人可以住上五星级宾馆,而普通市民住在三星级酒店,甚至自己带上帐篷在露天住宿。但无论贫富,大家都共同拥有这一片阳光、沙滩、空气、海水……
到法国南部海岸度假的风气兴起于19世纪,那正是欧洲文学、艺术和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是浪漫主义诗人和艺术家们首先发现了大海,迷恋上了大海,因为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人们感觉到心灵的失落,开始追溯自己的根,眷恋那永久失去的自然生活。
亲爱的,我们坐在一起,悲伤地
坐在这条小小的船上。
夜是那样的安谧,我们下水游泳,
躺在这片宽阔的水面荡漾。
远处温馨而幽灵般的小岛,
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岛前的海礁。
那里回旋着爱的歌声,
那里迷漫着雾的舞蹈。
那里飘逸着爱的旋律,
歌声起伏如这海面的波语。
我们默默地游过爱的小岛,
悲伤地、悲伤地游向更远的海域。
——海涅词,勃拉姆斯曲:《海上行》
(作品96 Nr.4,1884)
英国是浪漫主义文化的发源地,崇尚自然的英国式花园就出现在那个时代。l839年,英国首相布鲁安(Brougham)勋爵在他的意大利之行途中发现,地中海岸的风景是那样漂亮,气候那样宜人,而且远离社会的喧嚣。卸任后,他到这里生活,在这里建起了自己的别墅,并生活到30年后去世。这期间他给许多亲友写信,描述法国南部海岸的美丽,从而引发了英国人的兴趣,纷纷在冬天来到法国南部的海湾度假。l858年,法国诗人科诺(Conneau)在法国南部海岸休假时,给皇后(拿破仑三世的妻子)写信介绍地中海岸的美丽宜人。这下又激起了法国人对海岸的兴趣,于是法国国王、贵族等纷纷来到海岸度假,并以此引发了欧洲其他皇室的兴趣,地中海北岸一下成为欧洲王公贵族和富豪名儒云集的胜地。
随着来海岸休假的英国人和法国人越来越多,海岸的旅游业开始兴起。到处建起了别墅和旅馆,甚至建起了供富人娱乐的赌场,从而成为欧洲最著名的休假和疗养胜地。可惜这样的黄金时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结束了,海岸上又旅客稀落,兴建的豪华宾馆无人问津。好在几年后开始了美国的“爵士乐时代”,美国人要到欧洲来寻找他们在美国无法享受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是再度发现了法国南部海岸。但原来充满贵族气氛的海岸度假文化,现在变得“爵士”化:海岸上看不到王室贵族,而是演员明星、作家。威士忌替代了香槟酒,美国平民的别克车替代了英国贵族的劳斯莱斯车。尤其在1925年,一位美国作家(百万富翁)一改以往欧洲人冬天来海岸休假的传统,而是夏天来海岸度假,发现夏日的海岸更美。从此以后,法国南部海岸从传统的冬季度假胜地,变成了暑期度假胜地,改变了法国南部海岸的度假文化。
对20世纪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马克思和尼采,在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段都与尼斯暨法国南部蔚蓝色海岸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克思奔波一生,恩格斯建议他一定要远去地中海岸度假。马克思独自一人于1882年5月经过马赛,尼斯,来到摩纳哥的蒙特卡罗休养,并在那里就医。他写信给他女儿劳拉(Eleanor)描述他的法国海岸之行:“当我告别费尔梅(Ferme)时就对他说。我一到法国南部海岸,那里的天气一定会骤变’。果然不出所料,从1月初起,法国海岸的人还非常高兴现在有这样一个从未有过的晴朗的夏日天气,只有少数人在埋怨为什么不下几滴雨。当我5月4日一到马赛,这里就开始下雨,而且是全天或半天下雨(经常在晚上),温度下降,寒风骤起——我非常骄傲,我是这样一位具有‘命运式’的人物!”他写信给恩格斯:“在暴雨中我来到马赛,又在暴雨中来到尼斯,当我去蒙特卡罗的时候,我又把暴雨带到了蒙特卡罗!”马克思呼风唤雨式的语言,就如他嫉恶如仇般的性格。可惜9个月后,这样一位“命运式”的斗士在伦敦告别了人世。
尼采也有如马克思般嫉恶如仇的性格,但却是一位充满忧郁和孤独感的哲人。在他人生最孤独的时候——告别巴塞尔大学,浪迹法国南部海岸和意大利北部——其中最后6年的冬天是在尼斯一间小屋中度过的(1883~1888)。他一到尼斯就写信给朋友说:“前天我才决定留在尼斯,而且我的生活将与尼斯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将度过我一年中的220个整天。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这里绚丽的阳光,对我说来就如死的折磨,而我常常愿意承受这样的折磨。我在这里所承受的6个月的阳光,几乎相当于我在(意大利)热那亚全年的阳光。为此我曾对这座哥伦布最喜爱的城市(尼斯)说‘再见’。但最终,我还是被这里美丽的10月挽留……”在这段人生最失落的时期,是尼斯的山水陪伴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如宣布上帝死亡的《反基督教》,自传《看,这个人》和他最重要的哲理诗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成为他一生的第三个创作旺期。但尼斯绚丽的阳光和山水并未能留住他,1889年新年刚过,他在距离尼斯160公里的都灵(Turin)城里看到一个马夫在虐待马匹,尼采扑上去紧抱着马的脖子痛哭并晕倒在地——尼采精神分裂了。在家人的护送下,他回到了德国魏玛。
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在1888年7月中旬给他亲友的一封信中叙述了这么一段经历 “我第一天来到(法国南部农村)时与一位艺术家朋友讨论。他说:‘在这里画画真无聊!’我没有说话,我都不知道用什么话来骂这个蠢驴!我一次次地来这里,已经画了两张速写就画这平平坦坦的大地。但那展示的是无限,是永恒。当我正在画的时候,身边走来一个士兵。我问他:‘我把这里的大地看作如同大海般的美丽,你不感到惊奇吗?’士兵说:‘一点不惊奇,我甚至认为比大(西)洋还要美,因为这里还能供人生活’。我的观念更接近这位士兵。”这就是一代印象派(尤其是表现主义)艺术家的艺术冲动:在大机器的轰鸣下,在大都市的喧嚣中,人们又重新眷恋土地,眷恋世代相传的乡土生活。
其实,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已经看到了大机器生产对人类产生的异化现象。在农耕社会,只有社会分工,没有生产分工。一个农民去生产粮食,他参与了从播种、收割直到销售的全过程,所以社会劳动成为人类发展和健全人性的途径。但在工业社会,一个工人被安排加工一个零件,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零件是派什么用途,他成了生产中的一个环节,久而久之,他自己也被异化成一个会说话的零件。马克思反对城市化,认定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对自然社会的破坏,尼采对社会商品化深恶痛绝,在那里,人们盲目发疯地辛劳,尔虞我诈式的财富追求成为人们的生活目的,也是生活手段。所以他反对现代化,“一步步迈入颓废,这就是我对现代‘进步’的定义”……于是,反对现代化的”现代派”应运而生。
巴黎,作为近代欧洲的第一大都市,曾是各种艺术流派的摇篮,最后堕落成售卖艺术的商场。在现代化浪潮中,一个个“现代派”艺术家逃离巴黎,去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和乡村寻找自然天地,因为当时的法国南部还没有被工业革命波及,还充满了农耕社会的自然环境。尼斯及地中海沿岸一下成了现代派艺术家的摇篮。印象派的雷诺阿和莫奈,后期印象派的塞尚,表现主义的梵高和高更,野兽派的马蒂斯,立体派的毕加索……这批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大师,都与尼斯和法国南部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梵高不是个崇尚“现代”者,而是位最虔诚,最保守的基督徒。早年在英国当神学教师,后来又到比利时担任传教士,他的绘画就是为了抒发他那无法抑制的宗教情感。在他看来,艺术与生活是一体的,艺术是心灵的写照。或许正由于他执著传统,所以最能感受现代社会的躁动与可怕。他怕听到机器的轰鸣,怕被淹没在大都市的人潮中。1888年2月,梵高离开生活多年的巴黎,只身来到普罗旺斯的阿尔勒(Arles)一影响现代艺术的名声仅次于法国南部名城尼斯。他本来只是想小住一段时间,最后却在那里落了脚,直到精神失常、自杀身亡。他爱原始乡村中太阳的刺激,他爱面对向日葵的耀眼。他把法国南部看作是理想的天堂,因为那里是塞尚的故乡,是左拉(zola)度过童年的地方。当时的欧洲艺术界风靡日本绘画,他们想像中的日本是一个充满自然风情的国度。梵高说,来到法国南部就感觉来到了日本,他要在自然中充实自己的画题,要讴歌上帝馈赠人类的大自然。他每天背着画架去阿尔勒的田野画山和树,步行到马赛边上的渔岛去画海与帆。在阿尔勒生活的l5个月中,他共创作了200余幅画。他眼里的阿尔勒“河水是绿色的,天空之蓝犹如日本木雕中的颜色。在橘黄透红色的夕阳下,整个大地呈现一片蓝色……妇女的穿着很漂亮,尤其在星期日,整个城市的颜色给人感觉非常天真和愉快……”然而,法国南部的大自然还是无法抑制他心灵的冲突,1889年,梵高的精神崩溃了。就在阿尔勒的居所,他拿起剃须刀向与他住在一起的高更(另一位印象派大师)冲去但没有刺到高更,他就把自己左耳的下部割去……梵高在圣雷米(sain—Rem)精神病院的人生最后一年中,他的画题还是离不开对现代社会的恐惧和对上帝的祈求。他所创作的最著名油画《星夜》——画作的上部是激荡的天空,下部是围绕教堂的安祥的村庄——反映的正是他的“只有上帝才可能挽救现代病态社会”的祈愿。阿尔勒后来也因此被人称为“梵高之城”。
塞尚的性格与梵高相反,梵高崇拜东方(日本)的写意画风,用笔粗犷而迅捷,而塞尚绘画非常严谨,有时要思考20分钟才涂抹一笔。尽管塞尚的绘画成为现代艺术的最高丰碑(后期印象派),但他自己却从来没有追求过“现代艺术”,而只是想走出画室,在露天的自然光线下”重画一幅生气勃勃的普桑(Poussin,巴洛克时期的著名艺术家)的画”。他在巴黎时曾是印象派的最早追随者,最后还是与印象派分道扬镳。在他看来,印象派只是描绘光线给人的一些表面而肤浅的印象,而未能体现大自然的本质和深度。这种深度,只有回到大自然中去探索,用色彩来体现。他背上画架离开了混迹多年的巴黎,只身回到童年的故乡——法国南部的艾克斯(Aix,马赛向北30公里)。米斯特拉尔(Mistral,19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称法国南部是”太阳的帝国”,梵高就是迷恋这片太阳直至疯狂。生活在巴黎的印象派大家们感受的只是大都市中的太阳,甚至只是面对狭小画室中的一点光线,怎么可能获得真正大自然中太阳光的感受7塞尚倾心艾克斯附近的圣维克多(SaInte—Victoire)山,就这座山画了60多幅画。他一反传统西方绘画的点透视,而采用类似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一层层地画出山的脉络。在他看来,点透视其实是把画家自己置于画面的视点,绘出的是画家眼里的山。而事实上,观者看到的不过是山的表面,而艺术家要通过线条和色彩来体现山的实质和精神。塞尚还多次去法国南部海岸去感受太阳下的大海和海岸的色彩变化。他在马赛附近的埃斯塔克(L Estaque)写信给毕沙罗(Pissarro)说“这里的太阳是如此强烈,以至我发现,太阳下物体的边缘不是简单地呈现白色或黑色,而是呈现蓝色、红色、棕色、紫色。这些色彩感觉与我们以前想像的完全相反。”法国南部海岸和乡村的”太阳帝国”,造就了这样一位艺术史上划时代的艺术家。
除了表现主义艺术家如蒙克、柯勒惠支、罗丹等人的作品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外,大多数现代艺术家们精神上都沉浸在理想的天国,创造出了”欧洲最后一段幸福的时光”。你从印象派大师莫奈的《印象》、《撑阳伞的女人》、《睡莲》中,绝不会想像他早在28岁时就穷困到了想自杀的边缘;高更远赴太平洋上的塔希提(Tahiti)去寻找人类失去的乐园,谁能想到,回来后他穷困潦倒,“如果我再无法改变我的命运,我就结束我自己的生命”。梵高一生只卖掉过一幅画(400法郎),他在阿尔勒生活的时候写信给朋友”可惜这里的生活并不是我当初想像中的这么便宜,起初我每天花5法郎,现在4法郎。“野兽派大家马蒂斯还没有潦倒到这样程度,但显然没有银行家的儿子塞尚那样富裕。1904年,他与新印象派的代表画家西涅克(Paul Signac)去尼斯与马赛之间的圣托培(Saint-Tropez),那里同样有地中海岸的绚丽阳光——这是他的追求,但那里的生活费用较低,因为当时的圣托培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海岸村落(迄今也只有约7000居民)。他在那里感受大海和阳光的抚慰,探索大自然色彩的涵义。就在那里,他开始怀疑新印象派的艺术性,认为他们只注重光线的效果,把光线纯物理地、甚至机械地分离出来,而缺少对色彩的提炼。马蒂斯也追求画面的色相、色调、色块和彩度的巨大反差,多用红、黄、蓝三大原色,但在反差中追求和谐。他在那里所创作的油画《豪华、安宁和深意》(Luxc,Calme et Volupte),表面看来还带有新印象派的点彩画法,但点彩变大变稀,反差明显,色彩热烈,海边人物的形象简练鲜明——这是马蒂斯告别新印象派、开创一代画风的开始,并在次年的秋季沙龙上获得了“野兽派”的浑名。此后他经常来往于法国南部海岸(创作)和巴黎(参展)之间,并于1918年正式定居尼斯,直到l954年去世。1963年”马蒂斯博物馆”在尼斯揭幕,展出的不仅有他的画作,还有他的大部分雕塑作品,是法国南部的蔚蓝色海岸,把马蒂斯推向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的地位。
大海,有时如马克思的激情般的汹涌,有时却如尼采的忧郁般的寂寞,有时有马蒂斯的绘画般的绚丽,有时又如梵高不安的灵魂般的激荡不宁……
问候你,永恒的大海,
你的涛声就是我故乡的声音,
你的波光就像我童年的梦影……
——海涅:《大海之歌》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破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多少海员、多少船长踏上了远航之路
却在阴郁的地平线外一去不返
他们消失了,愁苦的命运
长眠在无底的大海,在这无月的夜晚
——雨果:《大海之夜》
三位诗人都是面对大海,却回旋着不同的旋律,海涅充满了“罗累莱”的浪漫,郭沫若充满了“女神”的激情,但最后还是回到雨果“悲惨世界”的情怀。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性。“世上万物中,没有比人更可怜的”,这是2000多年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启示。费尔巴哈(Feuerbach)提出的异化理论,是看到欧洲社会上千年来,人们被驯化成了基督教的奴隶:不久后,马克思又提出了新的异化理论,发现人们还没有完全解脱宗教的锁链,却又沦为商品经济和大机器的奴隶…”上帝自由地创造了人类,人类是自由的,但是(现实中),人却是在锁链中诞生!”这是200多年前诗人席勒的名言。
走出嘈杂的都市,走向蔚蓝色海岸:洗去人类的社会性,回归人类的自然性。这就是阳光、沙滩的法国南部海岸赋予人们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生活方式,只有大自然才能重新回归和升华人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