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式教堂现在西欧观光名胜的建筑.大都是公元5世纪前或11世纪后的遗迹,6至10世纪因为动乱,所遗留的东西并不多,查理曼大帝统冶的地区算是例外,到了11世纪以后因为社会发展,民生富裕,才开始兴建崭新的教堂。
“罗马式”的建筑(Romane sque)指的是公元1000~1200年,也就是哥特式流行前的建筑式样,哥特式教堂则大约盛行于1150~1400年,而“罗马式”这个名词则是1820年左右,法国学者泽维尔所创,其特征为“厚重的墙壁”、“圆头拱门”及“半桶型拱顶”,整体显出罗马风格之厚重特性。
罗马式的建筑特征很多,但令人一目了然的便是外壁“成列的装饰性盲拱”。盲拱(Bnd Arch)根本不是拱,它的下方并没有柱子而是整片的墙壁,没有支撑的作用也和结构无关,只是作为装饰之用。不论各地罗马式的建筑有何地方特色,大都有成列的装饰性盲拱,而意大利北部伦巴底(omba‘dy)区最先采用小型盲拱排列方式,这种带状排列方式称为伦巴底带。
公元1003年,一位在法国克吕尼的修士Raou Gaber 下一篇文章,他说:
千禧年如今已经过去三年了,在全世界尤其是意大利和高卢,都掀起了兴建教堂的狂热,每一个人都希望建立比别人更高的教堂,就像是世界脱去了旧衣裳,大家都换上教会的白袍似的。从那时起直到公元1200年间,法国一共建造了八十几座大教堂、将近600座附属于修道院的教堂,还有大约一万个教区教堂,这个数字确实让我们难以想象。
早期仍在罗马帝国时代,为了建造更宏伟的会堂,罗马人从东方集锦式地引进了曲线、圆拱、拱顶及圆顶以解决建筑技术问题,加上写实的雕刻,终于打破希腊的窠臼,造成革命化的古典艺术,可是这仍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罗马式”的建筑。
所谓“罗马式”的建筑指的反而是大约公元1000~1200年间,尤其是意大利地区的建筑师专注于模仿古罗马而兴建出来的建筑形式。在那一个年代,当人们摆脱了千禧梦魇,重新复苏的教会为了满足大量教友的聚会,他们将古罗马人巴西里卡的观念复杂化,利用早期已知的技术,将中间的空地加盖一个高耸的屋顶以及外墙,高墙上面还开了窗子以便从高处采光。
这种造型从正面看就变成了“凸”字形的立面,内部有两行列柱成排向前延伸,中央以及两边的屋顶都向外倾斜。从侧面看则是一个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建筑,主祭坛放在东侧半圆形的区域以便大家向东方圣地祭拜。
通常这种教堂会有一个中央大厅,附加一个南北向的“翼殿”,或称“耳堂”,也有人称之为“袖廊”,形成一个“拉丁十字形”的平面,他们用基督受难的十字架符号来加深教堂的宗教性。
所谓的“拉丁十字形”是指直长横短的十字架形状。拉丁十字形的平面设计,最早是从西北欧独立发展出来,后来被广泛采用而变成罗马式教堂的基本格局。
可是当时用来建造罗马式教堂的技术还停留在圆拱以及直线,为了承受屋顶的重量,墙壁必须十分厚实,窗户也不能开太多,所以内部永远显得阴暗,到了冬天,厚重的石墙更使得室内无比寒冷。部分教堂会在两侧墙壁外附加一些高度稍低、呈小半圆形的小厅当作小礼拜堂,这些延伸出去的小厅有加强墙壁支撑力的作用。
仔细一点的游客可能会注意到几乎所有的教堂都有双层门扉,其实在早期的教堂设计中,正门前应该还包含一个长廊。以罗马“城墙外的圣保罗教堂”为例,因为都市里土地珍贵、取之不易,便舍去前廊而直接设正门,而为了避免破坏礼拜的气氛,才会有双层门扉的设置,如此一来就可以分隔教堂内外的时空感觉,并且让信徒获得更为安详的心灵空间。
与巴西里卡有别的教堂形式还有集中式,如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洗{堂、梅第奇家族礼拜堂等,一般而言,都是以圆堂、六角堂、八角堂为典型,但也有短廊朝六方或八方放射之形式,而且都向建筑中心的一点集中,因此也叫做集中式的教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