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气弥散的三居室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寻找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同样费了一番周折,当地人大多不知道哪里是“顾家花园”,或者只知“花园”,或者知道的只是”李家花园”。这让我尤其纳闷,难道这里还有几个花园不成?
找到刘风堂老人,这个谜底自然也就揭开了,原来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借住的地方属于龙泉镇棕皮营里一李姓富户。主人应该是叫李荫村,据说曾在昆明市的私立求实中学教过国文。李荫村的儿子后来在北京的外文出版社工作。1980年代初,花园还给了李家,因本村无其他人,就由其女婿代看.女婿姓顾,大概“顾家花园”一说也就从此而来。这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惟一为自己设计并居住的房子。P89
现在旧居被昆明市官渡区批准为“保护文物”。我去的时候正在重新修缮,而所有的布局全部按照当年的旧貌进行。
刘风堂老人看到砖和瓦等等都是原来的模样,高兴得不得了,而当得知修建的工匠有的是从大理剑川(剑川的木雕和工匠在云南非常有名,尤以木雕盛名)而来,更是开心得很。
屋内有壁炉,据说后来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探寻昔日旧居时,看到此处壁炉,立刻毫不犹豫地认为这就是当年的旧居,因为这样设计的房子在当时的棕皮营除了梁家,别的地方是决不可能出现此种东西的,这所房子不像其他中国的老式房子,最大特点就是门和窗户特别多,开得又宽大.因而整座房子的采光非常好。连上佣人房一共是7间房,共有11扇门,最大的一扇窗户在客厅,大约长P901.9米,宽1.3米,几乎是普通窗户的四扇之多。
一进花园的大门,就可以看到各种植物,大多是盆景,花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右侧就是旧居的所在,左边则是一片水塘,水塘边有一口水井,当年梁思成一家就是在这里取水的。在平瓦房的西侧,有一间小小的耳房,紧紧挨着房子的主客厅,这是当年金岳霖到了昆明,梁思成、林徽因为他专门建盖的。
围绕这间小小的房间,各种有趣的说法都出现了。我们不能推知当年发生在三人之间的故事,但房屋却静静立在这里诉说着历史和人事的变迁。每间房间的功能划分都非常清楚,有主客厅,客厅中还装了一个壁炉,这样的做法大概与两人出洋留学的背景有关系吧。还有一间是主人卧室,另外就是他们的儿子和女儿住的房间。在大平瓦房的后面,有更小一些的房间,这是家中佣人住的地方,同时也是整个家庭的厨房和柴房。在东边靠墙的地方修有一个小小的厕所,现在依然使用着。
因为龙头村面向昆明城南,背靠以五老峰为主峰的群山,左右有盘龙、金汁两条河水向南流入滇池。所以梁思成认为这应该是一块“风水宝地”。当然,这个村庄更大的意义在于,P91在1938年至1941年间,中国建筑学术界的先驱们曾经在这个村庄里停留。
1940年春天,梁思成从四川回来以前,在林徽因的监督下,他们共同设计的三间房的住宅完工了。距离城市这么远,他们希望能避开轰炸。建盖这座房屋花费了他们认为能够支付得起的双倍价钱。后来林徽因在回忆录中写到,“现在我们已经完全破产,感到比任何时候都惨。米价已涨到一百块钱一袋——我们来的时候是三块四——其他所有的东西涨幅差不多一样。今年我们做的事没有一件是轻松的。我在告诉你们我们在做什么和我们的境况如何时真不好意思。思成到四川去已经五个月了。我一直病得很厉害,到现在还没有好”。“尽管我们常常寄去的支票并不是直接有用,因为这个家庭所需要的东西实际上是无法得到的,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付清三个房间的住宅建筑费。我们寄去的支票1940年9月间寄到,碰巧解决了问题。”
当时费正清看到这所房子,很兴奋的认为它漂亮极了:“本地的土坯墙和瓦房顶,内部是轻质的木结构和粉白的石灰墙。后面则是在桉树丛中漂亮的小花园。”
林徽因对这里很满意,因为周围风景还不错,没有军事目标。它坐落在村外边,处在一片空旷地的边缘,紧靠着高高的堤坝,上边长着一排高高的笔直的松树,就跟古画里的一样。优美的环境和适宜的气候在她的心中立即引起了反响。林徽因在回忆录中写到:“这时候的天气已转凉爽,在越来越强的秋天泛光照射下,风景真P92是美极了。空气中到处散发着香气,而野花使人回想起干千万万种久已忘怀了的美妙感觉。随便一个早上或下午,太阳都会从一个奇怪的角度悄然射入,它们在一个混乱和灾难的世界中仍然具有受了创伤的对平静和美的意识。可是战争,特别是我们的抗日战争,仍然是君临一切,贴近我们的身体和心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