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08064830
  • 作      者:
    (美)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 (美)阿曼达.贝内特(Amanda Bennett)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您即将打开一卷迷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是一位坚强得难以置信的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人。他此生的旅程,无论是在政坛、监狱、商场(以及情场),都是一段极其不凡的发现之旅。《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一部讲述了囚禁、绝望、爱情、救赎……的经典之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您即将打开一卷迷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是一位坚强得难以置信的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人。他此生的旅程,无论是在政坛、监狱、商场(以及情场),都是一段极其不凡的发现之旅。《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一部讲述了囚禁、绝望、爱情、救赎……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与诺尔曼·白求恩、埃德加·诺斯、爱泼斯坦等齐名的美籍友好人士李敦白日前推出了自己的回忆录《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   本书记录了李敦白在中国工作、生活35年的传奇式经历:曾经参加广播事业局的“造反”;曾两次被当作国际间谍入狱近16年;与老一辈革命者共同战斗、生活的场景;以及自己对于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坚持等等,均用生动的语言加以反映。
展开
精彩书评
  《红幕后的洋人》读来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但实际上却是“报告文学”,涉及的内容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长征、囚禁、绝望、爱情和救赎。李敦白的故事堪称经典。   迈克·华莱士《60分钟》   李敦白书写了现代版的《天路历程》,他带着理想主义。或称天真痴心,穿越了三十五年的中国政坛权力纷争,其赤子之心居然毫发未损。   拉赛尔·沃森《新闻周刊》   重温历史,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来自见证者的讲述。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快节奏故事,一篇个人的经历一虽然他改造世界的愿望未遂,融入文化的努力未果,梦想未能成真。   尼兜·加洛《西雅图周刊》   一口气看完了《红幕后的洋人》。   在那最自我破坏性的时代,其悲惨、惊诧、甚至是耸人听闻的画面一一展现。不管你是否同情李敦白的遭遇(可能你会心存疑虑),他亲历了历史的起伏,并融入了伤痕的年轮。   史特林·西格雷夫,《宋家王朝》作者   一段不凡的讲述,揭示了个人命运如何卷入中国共产党的运动,并在大风大浪中与之共箱一段引人入胜的个人传记:诚实。动人、胆战心惊又发人深思。   米歇尔·奥克森伯格士,美闻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政策副官   十几年来,我一直在记录中国题材的,讲述希望、囚禁和幻灭的故事,但是论冲击力、诚信度,还没有一个故事能与此书相比。它充满魅力,坦诚相见,使人不忍卒读。在描述神力失灵的文学中,它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安妮·F.瑟斯通《波士顿环宇报》   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李敦白的生涯可谓神奇。他的故事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变革的宝贵见证。   比利·格雷厄姆
展开
精彩书摘
  有一天晚上,我和李前去观赏一出名为《家》的话剧。这出名剧是当代中国小说家巴金的作品,描述一个来自地主家庭的三公子转变成追求民主自由的进步青年的一生。那次表演的会场是在一个非常陡峭的山顶上,因此我那辆马力不足的吉普车只能沿着狭窄的山路吃力地往上爬,就在这时候,我听到山坡下有人在叫我的名字。   “密斯特李!密斯特李!”我回过头,看到一个曾经巴结过我和我的同僚的国民党官员,正吃力地往山上走,边走边叫着我的名字。我吃了一惊,生怕他会认出李国华,于是我装作没有听见,加足马力向上冲。但吉普车的马力实在太小了,攀爬的速度未见得加快,因此即使是徒步,那个国民党官员也逐渐追了上来。我心里一直祈祷他会跑累了放弃追赶,但是很显然他执意要赶上我们,而我也不停地听到身后的喊叫:“密斯特李!密斯特李!”终于,吉普车一个冲刺上了顶峰,沿着坡顶开进了停车场,隐匿在等候观看演出的人群中。李国华看起来有些慌乱,而当我告诉他刚才是谁在后面追赶,他脸都白了。等我们买了戏票走进戏院,李突然一屁股坐在后排的长椅上,接着整个身体放倒,开始剧烈颤抖。我见状大吃一惊。   “我去找个医生。”我转身要走。   他伸出颤抖的手说:“别别别!我还好。”但他的身体仍然失控地颤抖,而我只能坐在一旁,惊恐地看他不住地冒冷汗。这时许多看戏的人步入了剧场,还好没有人注意到我们。   大约过了五分钟后,李坐了起来,他脸色苍白且汗水淋漓,不过痉挛已经平息下来。   “怎么回事?”我问,“到底怎么了?”   “电刑后遗症。”他说。   在我们起身朝自己的座位走去时,李低声告诉我,他曾被国民党逮捕,坐过牢,上过刑,从此以后他便换了一个人似的。我不禁猜想,他是不是害怕再度被逮捕?他的神经是否受过损伤?我无法得知。我问他:“医生是怎么说的?”“这种事医生帮不了忙。”他回答,随后便将话题转到话剧上。   就在这段时间里,我原先预计的事情果然陆续发生。随着战争的结束,美军即将撤离昆明,我们的办事处也将要关闭。1945年11月底,上级的命令便张贴出来,我们全连人员将撤回印度,等待回美国解甲复员。   我不想走。我已经迷上了新交的朋友,了解到的中共情况也让我备感兴奋。在内心深处,我一直盼望中国朋友们在那次聚会上说的不是玩笑话,盼望着我真能有机会造访延安。对于未来,我并未考虑太远。我只觉得一次冒险正要开场,我可不想未尝尝滋味就离开。   我去找上校,要求获准继续留在昆明。“我们还得在印度待上几个月才退伍,”我据理力争,“我刚刚开始摸索出与中国人打交道的诀窍,况且我的工作也符合军方的需要,为什么不能多留一阵子呢?”但是他不为所动。   那天傍晚,经过总部大楼回宿舍的路上,我注意到指挥官办公室的灯仍开着。我从未跟指挥官亨利·欧雷德将军(General Henry Aurand)讲过话,不过据说他是史迪威的人马,而且很讲道理。因为实在是太想留下来了,我决定去碰碰运气。我敲了他办公室的门,进门后立即立正敬礼,自报姓名,说有个私人问题想与将军商量。   “我的参谋总长能不能留下来一起听,还是我该请他回避?”欧雷德将军说,手臂朝坐在他对面的那位上校挥了挥。   不知为什么,一时间我知道自己胜券在握。   “欢迎他一起听,长官。”我回答,随即尽可能简要地将自己的情况做了报告。   将军的回答果然如他一向雷厉风行的姿态:“任何命令都别理会,除非是要调你到上海陆军总部。”他说:“你不需对任何人提起这事,照常做你该做的,要是有人问起,让他们直接来找我。”   我当时并不知道调到上海意味着什么,可总得做好准备。况且时间也很紧迫。我通过那家酒铺传了消息给李。等他联络上我,便告诉他不久要离开昆明去上海。他说会写封信让我带去上海,给当地的一个朋友,而这个人会给我介绍一个能在上海协助我的人。   李说,如果我仍想去解放区,这个人可能帮得上忙。临别时,我们约好隔夜在同一个街角碰头。   隔天我们如期碰头,他把我带到他家。那是一间低矮普通的石砌中式庭院,有一大一小两个房间。当天的气氛很紧张。李太太忙着给我的上海生活出主意,而她丈夫却叱责道:“闭嘴!”随后我傍着他,在一张充做写字台的饭桌旁坐下。桌上摆着三封信,信封上都写了姓名地址,还封了口。李开始跟我咬着耳朵交代事情,但为了更加保险,每当他提到一个重要的字眼,他便写下来。“你到上海后,你必须到……”他用草体字写下一个地名。“当你到那里后,你就去找……”他又用草体写下一个人名。“当你看到这个人,你必须称他……”一堆的草体字。   可是问题在于:李想当然地以为我看得懂草书(一种中国知识分子在匆忙时使用的文雅字体),而我又因为死要面子,拉不下脸来告诉他:我根本一个字也看不懂。离开他家时,我将那张纸握在掌中。我不敢将这张纸给任何人看,因此在接下来的好几天里,我只得一次一个字,在不同的地点问不同的人,终于吃力地将李国华的指示拼凑到了一起。   我本来行事就颇为小心,可是李的临别赠言还是令我惴惴不安。我们握手道别时,他的脸色沉重。“我已经尽力帮你了,”他说,“作为回报,我只有一事相求。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要向任何人说你见过我,也不要再提我的名字。”
展开
目录
前言 致谢 序 中文版序 致意 第一章 木仙之死 第二章 饥荒 第三章 新四军 第四章 在毛泽东的窑洞 第五章 秋高气爽 第六章 我的长征 第七章 黑暗岁月 第八章 学着活下去 第九章 灿烂新世界 第十章 比红更红 第十一章 黄金岁月 第十二章 大跃进 第十三章 三年自然灾害 第十四章 核心圈 第十五章 美好生活 第十六章 发动群众 第十七章 打砸抄烧全面破旧 第十八章 夺权 第十九章 掌权 第二十章 权力当道 第二十一章 冰屋 第二十二章 王朝倾覆 第二十三章 归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