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2086761
  • 作      者:
    林洙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编辑推荐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行文流畅,饱湛情感,作者从自己与林徽因、梁思成的交往谈起,穿插着对梁、林关于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理解,又在叙述自身经历的同时,记录下了“反右”、“文革”等特殊时期的点滴史实,跳出了狭小的家庭圈子,以自身的经历见证了宏大的历史变迁。因而,《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不是名人琐事的堆砌,更非关于名人的猎奇之作,而是如《往事并不如烟》一样以一人、一家经历见证历史的严肃作品。《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从20世纪40年代写到梁思成先生去世的70年代,图文并茂,全书计有插图200余幅,其中许多关于梁思成及林徽因的照片及古建筑结构图等,都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林洙,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1962年与梁思成结婚,陪伴梁思成走过了下一年的艰难岁月。
  192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入清华大学梁思成主持的中国建筑史编撰小组工作。自1973年起全力以赴整理梁思成遗稿,先后参与编辑了《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画集》、《梁思成全集》等书,另著有《大匠的因惑》、《建筑师梁思成》、《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不社史略 》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2004年6月10日是林徽因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出自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遗孀林洙女士之手。她以女性特有叙述角度和方式,回顾了自己40年来所目睹的梁思成个人和家庭的各种遭遇,忠实记录了她与梁思成相识、相知、相恋并一同走过的苦难岁月的过程。在从学生、同事、助手到伴侣的角色转换中,作者也完成了从妻子到梁思成建筑思想坚定的捍卫者的飞跃。因为作者对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多年近距离的接触,因而,其笔下梁、林两位的形象真实、生动,使读者有机会了解到一个有别于荧屏、小说之外的梁思成、林徽因,极具可读性。本书行文流畅,饱湛情感,作者从自己与林徽因、梁思成的交往谈起,穿插着对梁、林关于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理解,又在叙述自身经历的同时,记录下了“反右”、“文革”等特殊时期的点滴史实,跳出了狭小的家庭圈子,以自身的经历见证了宏大的历史变迁。因而,本书不是名人琐事的堆砌,更非关于名人的猎奇之作,而是如《往事并不如烟》一样以一人、一家经历见证历史的严肃作品。本书从20世纪40年代写到梁思成先生去世的70年代,图文并茂,全书计有插图200余幅,其中许多关于梁思成及林徽因的照片及古建筑结构图等,都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不是名人琐事的堆砌,更非关于名人的猎奇之作,而是如《往事并不如烟》一样以一人、一家经历见证历史的严肃作品。本书从20世纪40年代写到梁思成先生去世的70年代,图文并茂,全书计有插图200余幅,其中许多关于梁思成及林徽因的照片及古建筑结构图等,都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挫折让我们更加相爱(1)  
  林洙    
  社会上对我们的婚姻议论刚刚平息不久,没有想到又发生了一桩令我更加难堪的事情。但是,也正是通过这件事情我们更加互相了解、更加信任、更加相爱了。  
  1959年为设计国家大剧院,我系曾对剧院建筑作了较深入的研究。除了收集当代国际上新老剧院的资料外,还派出大批学生对全国各大城市的剧场、影院、会堂作了调查,并收集了大量资料。后来虽然国家剧院的设计任务下马了,但为了总结这一段工作,我系编辑了《
  国外剧院图集》、《中国会堂剧场图集》、《2300座剧院设计总结》三大本书,每种均印两三千册。这些书的对外交流与出售工作一下子全交给了资料室。当时我负责资料工作才三年,平时日常工作已经很忙,再加上这一大批书的交流与发行就更加忙乱。但是更重要的是,我没有一点财务常识。我把这项任务交给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中学生来做,但忙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来动手。当时也不懂得把管“钱”和管“物”分开。因此在1963年开展“双反运动”(反贪污、反官僚主义)时,一清查,发现了问题。售出的书和收入的钱对不上。开始我并不重视,我也没有想到新来的小兄弟会出什么问题。再说这批书的印刷取货交款等全部是学生办的,本来就是一堆乱麻。  
  有一天,我上班时发现有几个人在清点那些图集。我心中一动,为什么不由我们资料室的人清点?第二天“双反”办公室的同志便找我谈话,要我坦白交待,争取宽大处理。我一听,脑子“嗡”地一声,像爆炸了一样,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坦白交待”,难道他们认为我贪污了吗?且不说问题能否弄清楚,就当前受到怀疑已足使我难以忍受了。我的心情再也没有比这更沉重的了,我怎样回去向思成交待?说我受到了怀疑,说我是冤枉的,他能相信吗?他将怎么看我?他会怎样对待我呢?回到资料室我一头伏在桌子上痛哭起来。  
  回家后我万分羞愧地向思成转述了“双反”办公室和我谈话的内容。他注意地听着,然后严肃地说:“你有责任帮助组织把问题搞清楚。”  
  “我怎么搞清楚啊!如果我真的贪污了,我可以坦白,可是我没有,一分钱也没有,我交待什么呢?我经手的钱都交给××了,如果××贪污了,他不承认我永远也洗不清了。”  
  “双反”办公室找我谈话的次数越来越多了,对我施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几乎每天都在哭,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一天我从系里回家,碰到总支书记刘小石正从里面出来,我的心一沉。果然我进屋后发现思成空前的严肃。他对我说:
  “小石刚走,他和我谈了一些运动中的情况,组织对你的审查不是轻率的,不是无根据的怀疑,而是掌握了一定的材料。”他停了片刻又说:“你听着,不管你的问题多大,贪污了多少钱,只要你彻底坦白,我愿意也有能力帮你退赔,并且不会影响今后我们之间的感情。如果你真的没有问题,那就振作起来,帮助领导把问题弄清楚。但是我告诉你,如果最终你的话和组织的结论不一致,那我是相信组织的,那我们之间的关系就算完了。”思成最后的话令我痛心。难道组织就不可能搞错吗?谁能保证领导就绝对没有判断错误的时候呢?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煎熬,反正现在大家都已认为我是有问题的了,我还不如搞个假交待呢。但我又不知道差额是多少,如果说了反而会说我是故意隐瞒真相,破坏运动,那不又罪加一等了吗?再说我也交待不出贪污了哪一笔钱,哪个单位的钱,更交待不出赃款的去向。我想这两年的日子也真够熬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真不如死了算了。但是两个孩子怎么办?想起孩子我就更伤心了,我死了,谁来关心他们?谁来爱抚他们?我现在惟一缺少的是对组织的信任,我想只要我能坚信组织绝对不会搞错,只要有了这个信心我就得救了。我一边哭着一边断断续续地把自己的顾虑,把我那些不连贯的思想告诉给他,因为我边哭边说,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我相信没有一句话是说清楚了的,也没有一句是说完整了的。但是思成听明白了,他告诉我说看见我这样痛苦,他也很难受。他说要有信心,绝不能搞假交待,既然领导上还没有做结论,就说明组织上处理问题是慎重的,是要反复核实的。
  当时我们系“双反”办公室还向全北京市的建筑单位调查购买这三种书的情况,我是资料室的负责人,因此弄得各设计院“满城风雨”,都在传说林洙贪污了。这对我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屈辱,我简直就无法再见人了,因为这些单位都是我在工作中经常要联系的。
  这事传得连建工部杨春茂部长都知道了,一天思成在观看一个演出时正好与杨部长坐在一起,部长关心地问:
  “你夫人的问题怎么样了?”
  “现在还没有审查清楚。”
  “你告诉她,要经受得住考验,过去我们党有些在白区工作的同志,由于牵扯到某些问题中去,往往被组织审查了十年八年,最后才调查清楚,重新工作。但也有些同志接受不了这种审查,走上了与党背道而驰的道路,这是很可惜的。”
  思成回来高兴地向我传达了杨部长的关怀,并说杨部长建议我读一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最后的一章,于是我们一起读了起来。其中有一段话对解决我的思想包袱,就像将要枯死的禾苗逢到甘雨一般地起作用。
  这些道理教育了我,革命前辈出生入死尚且受到审查,相比之下我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过了几天在全系大会上,书记刘小石针对贪污分子说的一段话使我获得了更大的希望,他说:
  “我们大家都应当尊重事实,不要有侥幸心理,不要想蒙混过关,混是混不过去的。我们搞工作靠的是什么,当然不能只靠你们的交待。坦白交待与否,只能表明你们自己的态度,我们靠的是调查研究,我们越调查研究,就应当越接近事实,总不会越调查研究离事实越远吧?”
展开
目录
自述
写给梁思成和林微因
1 初识梁思成夫妇
2 思成长于十个儿女的家庭
3 一对伉俪回国
4 15年190个县2738处古建
5 营造学社的最后一次古建调查
6 来自耶鱼和普林斯顿的荣誉
7 梁思成与他的学生
8 设计国微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9 不被认可的梁陈方案
10 微因走了,“大屋顶”的批判来了
11 平静的结合及不平静的婚姻生活
12 乌云下的屈辱与磨难
13 走不出自我批判的互胡同
14 思成走了
梁思成年谱
梁思成著作一览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