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钊,核物理学家。1935年1月12日生于江苏苏州。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56-1960年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研究。1960年底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参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工作;负责轻核反应装置核反应微观数据的研究及测量工作,为氢弹研制的某些重要数据测量进行了预研。1972年恢复工作后,从事快中子物理及核结构与核反应研究,并负责建设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的实验区。近几年来负责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同步辐射应用及设备改进与发展工作。曾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多次部级优秀成果奖与科技进步奖。
我能在核科学研究领域做一点工作是三个因素“符合”的结果。从我个人看,可能是偶然的,但从我们国家近几十年科技发展的历程看,则是必然的;在这光辉的时代,必定会出现一批全身心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专家群体。
1955年我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在大学学习的四年中,正是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祖国建设事业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所以国家对大学生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1952和1953两年有两届大学生提前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以应急需;国家为在校生提供助学金,稳定了在校生的学习环境;对毕业生采取根据工作需要及个人志愿相结合的方针,统一分配工作,保证了学生的就业。那时,我们这一代人中的绝大多数的思想都非常单纯,一心想的就是好好读书,毕业后努力工作,为祖国建设尽一份力,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心里的感受就像在一条鲜花盛开的道路上走向一扇扇都通向幸福的大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