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阮籍的家世与生平
一、世儒的士族家庭
魏晋六朝时期的地主阶级内部有士族与庶族之分。阮籍的出身大概属于前者而不是后者,但这在当前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因此,似乎有必要澄清什么是士族,与庶族相比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当今不少学者早已指出,士族不仅是地主阶级内部在经济方面享有特权的阶层,而且也是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享有特权的阶层。秦灭六国,同时也消灭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制度,选拔一部分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政权机构以统治整个国家。汉承秦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主要渠道是征辟。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的各级长官都有权选择自己认为有德才的做本部门的官吏,中央政府也可以让地方推荐人才以备选用。皇帝有时也特别下诏征辟人才。当时征辟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于“乡评”或“清议”,即根据乡党对某人的评论或社会舆论,也就是某个人在社会上的声名。一个人的声名越大越响亮,他被选拔的概率就越大,他所担当的职务就可能越高。这种征辟的办法似乎很平等和公开,但实际上对于每个人来说,机会并不是完全均等的。在封建社会的“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士居首位,他们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他们被征辟的机会也最大。征辟制度刚开始的时候,对人才的选拔可能是比较客观的,所谓“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元年诏)到后来就逐渐渗入主观的成分。被征辟之人被征辟选用之后反过来成为有征辟权之人,他们援引自己的同类和同族,世代相传下去,就可能形成一批把持仕途、世代做官的士族贵族。与士族相对,在政治上没有这种特权的,历史上称之为庶族。这种情况到东汉末年日趋严重,以至于选拔人才只看门庭阀阅,不管是否真有才德。这正如王符的《潜夫论》所批评的,“贡荐则必阀阅为前”(《交际》),“以族举德,以位为贤”(《论荣》)。仲长统作《昌言》,亦尖锐地指出:“天下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