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094456
  • 作      者:
    李怡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敎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怡,1966年6月生于重庆,1989年、2003年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学士与博士学位。1989年起任教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副教授、教授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代表作为《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刚刚过去的一百年里,关于中国现代丈学,人们猜测得最多的就是鲁迅。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革命到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革命,从历史中间物的精神世界到出生入死的生命哲学,关于鲁迅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精神,我们所发表的著述可谓是汗牛充栋了。然而,每一分新的猜测都还能在质疑旧有猜测的时候获得生长的可能,早已缄默不语的鲁迅也似乎依然在为我们的想像提供足够的空间。
展开
精彩书摘
  相反,其他许多现代大家,特别是自由派文学家,都不时以“自言自语”的生存姿态自我标榜,他们回避更多的思想交锋,因此无法成为一个历史“绕不开”的“结”,不足以连接起历史更丰富的场景,无法构成对“他者”的强有力的连续的思想冲击,最终,也就无力掀开历史更本质的内核。到了新时期,几乎所有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都是从鲁迅研究中诞生的、起步的,李泽厚、刘再复、王富仁、钱理群、汪晖……因为,他们在清理鲁迅的文学态度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清理出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宏大格局,研究鲁迅,进而复原了中国文学的更壮观的景象,“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鲁迅第二次拯救了中国文化。”<br>    这也是中国大陆文学研究界与台湾文学研究界的重大差别。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台湾遗弃了鲁迅,其实也就遗弃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关键之“结”。在胡适这样一个学院派文人那里,完全不足以联系起中国现代文学更广阔的领域。直到今天,中国现代文学依然没有在台湾的文学史研究中获得足够独立的地位,他们心目中的现代文学也相当的逼仄和狭小。
展开
目录
引子 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文学的重要基点<br>导论 鲁迅:20世纪中国文化之“结”<br>一、现代中国的“两极牵挂”<br>二、“结”:鲁迅的自我体认<br>三、鲁迅:20世纪中国文化之“结”<br><br>第一章 人生痛感的恢复<br>一、“知识分子”<br>二、“痛感”与失落了的“痛感”<br>三、从“穿透”人生的幻象开始<br><br>第二章 日本体验与“人”的建设<br>一、“走异路,逃异地”与“别样的人们”<br>二、日本:复杂的生存体验<br>三、立人:创造性的思考<br><br>第三章 五四:呐喊与彷徨<br>一、从《新生》到S会馆<br>二、在“呐喊”与“彷徨”之间<br>三、“多声部”人生的艺术选择<br><br>第四章 夕拾的“野草”与“朝花”<br>一、“在沙漠中”<br>二、《野草》:人生感触的诗性述说<br>三、《朝花夕拾》:休息与沟通<br><br>第五章 “匕首”与“投枪”<br>一、从文明批评到体制反抗<br>二、中国文学中的鲁迅杂文<br>附录:鲁迅、梁实秋论争新议——关于那段历史的读书札记<br><br>第六章 “新”编的“故”事<br>一、为人生:一条的基本线索<br>二、《补天》、《铸剑》与《奔月》<br>三、《非攻》与《理水》<br>四、《采薇》、《出关》与《起死》<br><br>第七章 “打边鼓”的睿智<br>一、理性与对话<br>二、与初期白话新诗的差别<br>三、鲁迅的新诗批评:一个估价<br>四、历史批判与现实观照<br><br>第八章 鲁迅旧体诗歌<br>一、鲁迅的旧体诗<br>二、主题之一:社会批评<br>三、主题之二:生存的思考<br>四、鲁迅旧体诗的艺术贡献<br>尾声:最后的纠缠与最后的意志<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