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暴动到乡村割据:1927~1929: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818316
  • 作      者:
    黄琨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革命所场起的尘埃虽早已落定,但对它的追溯与探讨却远没结束。在农村那块广袤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得以生养、发展并壮大,没有农民的参与和支持革命断无可能取得胜利,这一点毫无疑问。农民为何参加革命?“为胜者书”的向例使历史与真相分道扬镳。作为革命的主力军并在革命胜利后成为新中国法理上的主人,农民理当具有积极的革命意识,而农民革命的滚滚洪流也冲没了他们当初的怯懦、犹豫与退缩。同时,一种必然的因果联系的探讨也让人们陷入泥沼,徘徊反复于其中而无力走出。因是之故,这个过去本是不言自明、已成定论的问题,现在反而最有争议,各家莫衷一是、歧见杂存。
    从1927年举起武装反抗的大旗到1929年底,共产党已在各个偏远山区建立起大小15个革命根据地,并站稳了脚根。其中有得有失,道路婉转曲折。而在后人对失与得、曲与直的相较中,“失”与“得”成隔离的两面,“失”则空无一物,“得”则高瞻远瞩。对所走的道路毛泽东后来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解说,但在他放弃攻长沙而引兵山区、开始走出一条创建乡村割据的道路时,是否就在这种理论支撑?如果没有,导引这种革命运行的逻辑又是什么?
    军事力量的强弱是割据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它的发展状况也是党在的割据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诸项工作的集中反映。刚开始,农民愿意加入本地的农民或赤卫队而不愿意加入红军,其中固然有浓厚的地方主义观念影响,但红军与当地社会的联系不足亦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同农民对因革命运动而产生的乡村精英们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一样,当红军与当地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后,他们不愿意加入红军的情况也逐渐发生改变。当由主力红军、地方武装和民兵所构成的相互补充的武装组织的等级结构逐步形成后,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的深入获得了成功。
展开
目录
《革命与乡村》总序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二、本书的研究内容
三、资料来源与使用
四、1927-1929年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
第1章 初期的乡村动员(1927-1928)
第一节 共产党的动员观
一、对革命局势的乐观估计
二、惟成份论
三、暴动与动员
四、反盲动与动员的重估
第二节 动员的路径与方法
一、动员的多种路径
二、内生型的动员
三、外力型的动员
第三节 农民与动员
一、愈贫困者愈革命?
二、农民与革命:个体的生存性感受
第2章 暴动
第一节 “民众武装暴动”
一、“军事投机”
二、暴动的标准
三、“以农民为主”的暴动
第二节 攻占城市
一、急于攻占城市:仅基于两湖的解读
二、一股逆身的潜流:生存斗争的原则
三、直接革命形势与城乡武装暴动
第三节 暴动中的宗族组织
一、家庭文化:难以打破的束缚
二、暴动与宗族组织的结合
三、宗族组织:暴动中的壁垒
第四节 暴动与会党、土匪
一、党对会匪的策略
二、暴动中会匪的角色
三、会匪与暴动的结合:上层的联络
第3章 暴动后的抉择
第一节 困境与抉择
第二节 军队与乡村的开拓
第三节 边界的发展空间
第4章 共产党在乡村的深入
第一节 政权与乡村结构
第二节 政策与农民利益
第三节 赤卫队与共同防御
第四节 军事组织的等级结构
结语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