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2302153
  • 作      者:
    李长莉, 左玉河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8月。中心以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和经济史研究室为依托,是一个面向国内外学术界,开展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学术活动、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心聘请数名相关领域的海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并聘请多名海内外知名学者担任理事或特邀研究员。本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社会文化史、社会经济史等,在上述领域有一批成就卓著的知名学者。本中心的宗旨,是开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促进历史学创新。成立以来,已经开展了举办学术会议、选编论文集、接待海内外来访学者等多项活动。
    本书是“社会史研究集刊”的第一辑,选取了2005年8月在青岛召开的“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部分论文,以“中国近代的城市与乡村”为主题。对中国近代城市的社会空间、城市经济、市民生活,对中国近代乡村的社会结构、乡村经济与乡村建设、乡村生活、地域社会与公共事业等问题展开论述。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第1辑)》是“社会史研究集刊”的第一辑,选取了2005年8月在青岛召开的“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部分论文,以“中国近代的城市与乡村”为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对中国近代城市的社会空间、城市经济、市民生活,对中国近代乡村的社会结构、乡村经济与乡村建设、乡村生活、地域社会与公共事业等问题展开论述,使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城市与乡村在近代化过程中的种种曲折以及多姿多彩的风貌。《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第1辑)》是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史学术前沿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五  报刊及新媒体
    我们知道,清末新政时期是中国报刊业自维新运动以来的又一重要发展
    时期,那么报刊的传播与影响如何呢?特别是,在京师官员士大夫中的影响
    如何呢?恽毓鼎日记中也有珍贵且很有趣的记录。
    1910年4月1日,“得《国风报》第三期,竭半夜之力粗竟一册。报中所
    登皆有实益有关系,所著论说,语语搔着痒处,旬余抑闷为之一快。现今报
    纸丛出,无非造谣言,乱骂人,结党受赇,是非颠倒,阅之徒乱人意,余皆
    摈不寓目,独此报出于梁任公,学问根底既坚,阅世复多深识,每月二册,
    皆经国远谟,吾是以笃嗜之。”4月2日“买《国风报》第四期。”4月5日“
    在有正书局买梁卓如所撰《中国六大政治家》第五篇《王荆公》。其发挥荆
    公政术学行,尽雪宋以后党论之谤,实具卓识,当细读之。其第一、二家为
    《管仲》、《商鞅》,余尤欲得之。书局市缺,须俟异日也。”4月9日“阅
    《王荆公编》,其味□□,遂忘就枕。”4月lO日“润泽为我觅得梁纂《中
    国六大政治家》第一编《管子》,第二编《商子》,合一册,连前得第五编
    ,可得一月快读。此三十日为不负矣。”
    以后仍有阅《国风报》的记录。如果我们注意梁启超当时还是清政府的
    通缉要犯,那么恽氏的阅读就更有意思了。
    另一个恽氏感兴趣的报刊是《东方杂志》。1911年6月17日,“前见报
    登《东方杂志》体例辑录之善,特以洋三元定购全年十二册。今日取到第一
    、第二册,果有胜处。郑先生(家庭教师——引者)亦甚赏之,相约互看,以
    扩智识。余于近人译著新书,皆阅不终篇,即生倦厌,独《国风报》则读之
    □□有味,益我良多……若京沪所出日报,大半造言生事,弋财营私,直不
    足污吾眼光也。”
    恽氏甚至用《东方杂志》乃至梁启超的文章教授子女:1911年6月21日
    ,“郑师(家庭教师——引者)择《东方杂志》中论事、说科学文之明畅切实
    者,授纶、懿于课暇读之,实获我心。两儿果能逐细领略,收益当不浅也。
    ”1911年7月19日“连夜为子侄讲授《大政治家·管子》,每夕讲一章”。
    直到清亡后,恽毓鼎还认为:“余素乏新识,中年脑力日减,不能更致
    力新书,而稍有一知半解,不见摈于当代闻人者,则得力于《国风报》、《
    东方杂志》及此种报纸居多。”
    由恽氏阅读报纸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晚清时期,阅读报刊,正在成为
    京师官员士大夫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且成为他们吸收和学习新知识的重
    要渠道。  P36-37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近代城市社会
一  城市社会空间
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变动
1905年的广州社会文化——从抵制美货运动的几个侧面观察
从恽毓鼎日记看百年前的北京城
1912~1937年官方市政规划与北京城墙的变迁
1928~1937年北平市政建设与市民生活环境的改善
近代北京胡同地方社会的演变
二  城市经济
清末佛山镇的城市发展和手工业、商业行会
近代上海南市和沙船航运业
民国长沙米市的盛衰与社会发展
清末茶叶对外贸易衰退后的诸挽救活动
近代商会化解金融风潮之探析——以天津为中心的考察
三  市民生活
不道德的交易:民国初年妇女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腐败
近代城镇手艺工人抗议形态的演变
——中国与西欧的对比
高郎桥:近代沪东一个棉纺织工人生活区的
形成1914~1949
跳舞与礼教:1927年天津禁舞风波评析
“《不怕死》事件”之前后经纬及其意义

第二编  近代乡村社会
一  乡村社会结构
山东乡里社会述论
清末闽南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
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公务人员
——见之于农村复兴委员会的调查
绥远土默特摊差交涉:五族共和下的蒙汉族群互动1911~1928
人鼠大战:1950年代的内蒙古草原
——以哲里木盟为中心
民族战争、政治动员与乡村变迁
——以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案例
二  乡村经济与乡村建设
近代农民负担与国家财政条块分割体制
近代华北平原地主经济的发展趋向
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神圣思维下的世俗建设: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
——兼及如何评价乡村建设运动
三  乡村生活
“民不举,官不究”:从乾隆年间的一则刑案探测帝制晚期私人
生活的空间
试论清代至民国宁化的民间经济纠纷及其解决
民国时期的西北土匪与乡村社会危机
“李四喜思想”的讨论:建国初期中共教育农民的尝试

第三编  地域社会与公共事业
一  赈灾与慈善事业
江南绅商与光绪初年山东义赈
中国近代城市与慈善事业
民国时期的善款筹集及其限制——从华洋义赈会国内募捐活动说起
抗战后期华北城乡的民间慈善团体与日本军政统治
二  地域社会
近代闽台族正制考述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下的“绅权”膨胀
近代青岛的三大会馆与青岛商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