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地震预报引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30087003
  • 作      者:
    张国民等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2
收藏
内容介绍
    《地震预报引论》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之一。这是我国30多年来地震预报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是一本基础性的理论著作。《地震预报引论》共分十章,首先对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概况、基本进展和科学思路作了系统阐述,然后就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逐章对地震学、地壳形变、地下水微动态、水文地球化学、地电、地磁。重力学等学科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介绍;此一外还系统地介绍了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与地震孕育过程的理论和模型等。
    《地震预报引论》可作为研究生学习用书,也可供地震学、地球物理学、灾害预测学等学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及有关高等院校的教师、高年级学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1.3  地震分析预报的科学思路
    对一个自然现象的预测,往往有两种科学途径。其一是研究并掌握该自然现象的生成机制和受控因素,通过测定有关因子的数值,按照该自然现象的成因规律对其作准确的预测和预报。其二是根据该自然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应用实践中积累的大量资料,总结各种现象与预测对象之问的经验性和统计性关系进行预测和预报。
    地震预报也是通过上述两种途径进行广泛探索,其一是关于孕震过程和地震模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孕震过程的研究包括震源物理、地震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实验和观测研究,试图通过对震源过程物理力学机制的研究,逐步揭示和掌握地震孕育、发展和发生的规律,从而达到预报地震的目的。地震模式的研究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提出地震发生的模式,从理论上推导各种可能的前兆及不同的关联组合,并通过实际观测不断检验和修改理论模式。尽管这些理论研究结果尚难以给出实用性预报方法,但是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岩石失稳破裂及各种破裂前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孕震动力学方程组及各类前兆与孕震过程的理论关系式,以及岩石膨胀流体扩散模式(DD)、雪崩不稳定裂隙形成模式(IPE)和膨胀蠕动模式(DC)等,对于认识孕震过程及其前兆现象的物理意义等很有启发。
    ……
展开
目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序
编著者的话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地震活动及地震灾害概况
1.1.1 中国地震活动的构造动力学环境
1.1.2 中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
1.1.3 中国地震灾害情况
§1.2 中国地震预报研究概况
1.2.1 地震预报探索的发展概况
1.2.2 地震预报进展、困难和现实水平
§1.3 地震分析预报的科学思路
1.3.1 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
1.3.2 源兆与场兆思想
1.3.3 源的过程追踪与场的动态监视相结合思想
1.3.4 “块、带、源、场、兆、触、震”协同的思想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
§2.1 地震活动图像
2.1.1 地震空区
2.1.2 地震条带
2.1.3 地震活动的重复性
2.1.4 地震震中的迁移
2.1.5 地震活动的增强和平静
§2.2 震前地震活动性分析
2.2.1 6值
2.2.2 小地震活动的窗口效应
2.2.3 小震群活动
2.2.4 图像B(余震的爆发)
§2.3 地震序列
2.3.1 序列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2.3.2 前震序列
2.3.3 余震序列
§2.4 震源参数变化
2.4.1 大震前小震主压应力轴取向的特征
2.4.2 振幅比的异常
2.4.3 S波偏振
2.4.4 初动半周期变化
2.4.5 波形的变化
2.4.6 大震前后小震应力降和震源半径的变化
§2.5 介质参数与地震波速的变化
2.5.1 品质因子Q值
2.5.2 地震波振动持续时间的变化
2.5.3 地震波速变化
§2.6 震兆的综合判定方法
2.6.1 模式识别
2.6.2 TIP方法
2.6.3 SIP方法
2.6.4 TSIP方法
§2.7 预报效能的评价
2.7.1 R值评分
2.7.2 模糊评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地壳形变与地震预报
§3.1 地壳形变的一般概念
3.1.1 全球性构造活动
3.1.2 区域构造活动
3.1.3 局部构造活动
3.1.4 潮汐应变
3.1.5 地壳形变中的负荷效应、热效应
§3.2 地壳形变与地震
3.2.1 地震地壳形变的含义
3.2.2 震前地壳形变
3.2.3 震时(同震)地壳形变
3.2.4 震后地壳形变
§3.3 地壳形变观测基础
3.3.1 信息与噪声
3.3.2 观测技术设计思想
3.3.3 台网
§3.4 地壳形变观测方法介绍
3.4.1 空间大地测量
3.4.2 地面大地测量
3.4.3 连续形变、应变观测
§3.5 地震地壳形变信息的提取
3.5.1 大地测量数据处理
3.5.2 连续形变、应变观测数据处理
3.5.3 潮汐应变、倾斜数据处理
§3.6 地壳形变信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3.6.1 大地测量信息的应用
3.6.2 断层活动信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3.6.3 地倾斜、应变信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3.6.4 形变前兆的不确定性和形变前兆检验门限
3.6.5 地震预报的不确定性~一概率预报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地下水微动态与地震预报
§4.1 什么是地下水微动态
4.1.1 基本概念
4.1.2 研究目的与方向
4.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4.1.4 研究的科学思路
§4.2 岩体弹性变形引起的地下水微动态
4.2.1 地下水位的潮汐效应
4.2.2 地下水位的气压效应
4.2.3 地下水位的降雨荷载效应
4.2.4 地下水位的地表水体荷载效应
§4.3 岩体破坏(地震)前的地下水微动态
4.3.1 地震前地下水微动态的异常形态
4.3.2 地震前地下水微动态的异常特征
§4.4 利用地下水微动态异常预报地震
4.4.1 单井预报
4.4.2群井预报
4.4.3 追踪预报
4.4.4 后效预报
4.4.5 前驱预报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
§5.1 水文地球化学预报地震研究概述
5.1.1 研究概况
5.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5.1.3 研究内容
§5.2 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机理与实验基础
5.2.1 水化前兆机理的实验研究
5.2.2 水化地震前兆异常机理分析及前兆模型
§5.3 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观测
5.3.1 地震水化观测点的选择
5.3.2 地震水化观测项目的选择
5.3.3 地震水化观测网的布设
5.3.4 观测点的引水采水装置和采样方法
§5.4 水文地球化学地震预报方法
5.4.1 水文地球化学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
5.4.2 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异常
5.4.3 水文地球化学地震预报工作程序
5.4.4 地震三要素预报.
§5.5 水化震例与预报实践.
§5.6 气体地球化学方法在探索活断层中的应用
5.6.1 活动断裂带地球化学观测
5.6.2 断层气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地震的地电前兆
§6.1 地电观测内容、简史及特点
6.1.1 观测内容和观测方法
6.1.2 观测方法特点及其发展简史-
6.1.3 与传统电法探测的差异
§6.2 岩石的导电性
6.2.1 决定岩石导电的因素
6.2.2 麦克斯韦公式(Maxwell’sformula)
6.2.3 阿奇尔公式(Archie’sformuIa)
6.2.4 温度与岩石电阻率的关系
6.2.5 前兆异常量大小的估算
§6.3 岩石破裂与电阻率变化实验研究
6.3.1 实验研究
6.3.2 对地震预报的意义
§6.4 电阻率法原理和视电阻率
6.4.1 直流电法
6.4.2 交流电法(低频交流法)
§6.5 台网建设
……

第七章 地震的地磁前兆
第八章 重力预报地震研究
第九章 地震前兆综合研究
第十章 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