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一
文学作品不一定是通过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理解的。作者虽有很大的自信,但其所创作的作品却并不一定受到读者的欢迎;而意外的失败之作也有获得好评的时候。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之难,正如中国六世纪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知音篇》所说: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
“知音”原本是指对音乐的理解而言的,但在这里的“知音”被一般化了,指的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有时也指那些具有较好理解能力的读者。
如按《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所言,读者“多贱同而思古”,即通常轻视同时代的人而思慕古代的人。秦始皇和汉武帝便是这类人中的典型例子。《史记·韩非列传》载,秦始皇在读韩非的著作时感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汉书,司马相如列传》也载,汉武帝在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时亦有“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之叹。实际上,秦始皇与韩非、汉武帝与司马相如都是同时代的人,韩非和司马相如也都因此而被举荐到朝廷。但在此之后,二人所处的环境却是灾难性的,他们并没有得到曾醉心于他们作品的君主们的厚遇,而是像世俗意义上的怀才不遇的人们一样终其一生。正如《文心雕龙》所说,此中所表现出来的是读者们对同时代人的蔑视。
韩非和司马相如的不遇,或许是一种假说。如果他们不是存在于秦皇、汉武时代,而是二位皇帝想像中的远古之人,那么他们肯定会受到统治者的极大垂青。换句话说,正因为二人的存在,才成为同时代人的障碍,故而也就不能被君主真正理解了。进一步而言,作者如果不与读者处在同一时代,其作品本身或许能够获得更为纯粹的评价。
如果变换一下视点来看,遥远的过去和现在是靠着文献的联系融合到一起,两者的思想于是才能够得到交流。《文心雕龙·史传篇》第一节说:“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所言正是如此。
由此看来,通过古与今的融会,才能使古典文化在现代获得进一步的可能性研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