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发展观的价值维度:「生产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90849X
  • 作      者:
    何怀远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发展观的价值维度》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著作”,通过研究“生产主义”和“生产主义批判”理论,力图既超越“生产主义”,又超越“生产主义批判”理论,澄清对于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观的误解,科学定位物质生产的社会历史作用,确立评价物质生产的人本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三维一体的科学标准,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从理论深层次论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展开
作者简介
    何怀远 1956年12月生,安徽太和人,哲学博士。现任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哲学学会秘书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编全军院校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出版《欧洲社会历史观》、《理解马克思》(译著)等著作10余部,在《求是》、《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哲学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发展观的价值维度》通过研究“生产主义”和“生产主义批判”理论,力图既超越“生产主义”,又超越“生产主义批判”理论,澄清对于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观的误解,科学定位物质生产的社会历史作用,确立评价物质生产的人本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三维一体的科学标准,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从理论深层次论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br>    绪论部分追踪和梳理了“生产主义”概念的不同语境和义域,研究了“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现状,将“生产主义批判”区分为狭义生产主义批判、广义生产主义批判和生产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批判和超越生产主义和生产主义批判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狭义生产主义社会是“生产一消费型社会”,广义生产主义社会是“消费一生产型社会”,前者是生产主导型社会,生产逻辑主导着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后者是消费主导型社会,消费逻辑主导着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与此相适应,狭义生产主义批判,批判的是“生产一消费型社会”;广义生产主义批判,批判的是“消费一生产型社会”。生产主义批判还深入到生产主义体制的意识形态层面,批判了作为社会历史观意义上的生产主义观念,以及使生产者成为生产主义者,从而支撑着物质生产无限扩张的一些基本观念。<br>    第一章从分析中外学者在理解马克思的物质生产观上存在的分歧人手,提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物质生产观的三个方法。方法I是关注和超越“强势文本”和“文本强式表述”。所谓“强势文本”,是指那些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确认和传播曾经发挥或正在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和强势作用的著作。所谓“文本强式表述”,就是作者以特别方式在整个文本中给予鲜明表达、集中概括和特别强调的理论观点及其段落。《发展观的价值维度》提出区分马克思著作的“强势文本”和“文本强式表述”的目的是提醒人们重视它,根据它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力图表达的重要思想、理论和观点;同时提醒人们超越它,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表述上,尤其不能由此断章取义,曲解马克思主义。方法Ⅱ把马克思的文本区分为“公示文本”(自主公示文本)、“类公示文本”、“亚公示文本”和“非公示文本”四类,根据意愿责任序列和写作时间序列,提出了理解马克思的文本置序。方法Ⅲ是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与文本体系的系统解读,要求读者始终在马克思写作的根本目的统摄下定位每一个文本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br>    第二章通过研究马克思的物质生产观,为超越“生产主义”和“生产主义批判”理论奠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发展观的价值维度》从马克思对生产的应然分析、实然分析、应然和实然的结合上,论证马克思超越生产主义的理论逻辑。《发展观的价值维度》强调,青年马克思在哲学层面上区别“劳动”和“异化劳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生产”活动的“异化劳动”性质,这是他终生批判生产主义经济体制的“理想范式”。当他在经济学层面上考察物质生产本身时,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性以及物质生产对整个社会的支配作用给社会带来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正是在理想化“劳动”的应然性、资本主义“生产”及其人的“异化劳动”的现实必然性的张力中,寻找超越生产主义的理论理念和现实路径。本章系统回答了绪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其结论是:马克思是深入系统地批判生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位理论家。<br>    第三章梳理了西方学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后马克思学者,还有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家对生产主义自反性的揭露和批判。生产主义以生产者物质利益为驱动的无限扩张性,必然导致生产过程的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使物质生产在快速发展中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摆脱生产主义体制运行危机的出路是世界贸易,学者们运用帝国主义范式、依附论范式和世界体系范式,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以世界贸易为先导,由经济殖民同时带来的政治殖民和文化殖民,从而导致了生产主义在国际社会范围内的社会自反性。当“生产社会”进入“消费社会”后,为了生产和再生产的继续,生产主义通过文化符号不断操纵商品的文化意义,使商品的物性价值受到文化赋予它的意义的规约,物的使用价值被不断颠覆和反复定义,生产成了使用价值和财富的“创造性摧毁”过程,世界成了一个“朝生暮死的物世界”。人的生产活动成了西西弗式的劳动苦役。生产主义表现出极端的价值自反性。自反性充分暴露了生产主义的局限性、不合理性和荒谬性。<br>    第四章选择了支撑生产主义体制的三大意识形态观念,即自然观念、人性观念和发展观念,总结了学者们对这三大观念在西方受到的生产主义污染和扭曲的批判。“自然”概念与产业革命一起,经过科学的“祛魅”阶段,成了“生产性自然观”,现实的自然界被商品殖民化。“人性”概念从柏拉图到弗洛伊德形成的是“我欲故我在”的人学传统,经过中世纪欲望和理性的极度紧张阶段,开始文艺复兴的“放纵情欲”,形成了当代西方“我消费故我在”的商业文化气质。当人被彻底自然化、本能化以后,人文社会科学又全面高喊“以人为本”,从而实现了“人性”观念与生产主义体制的合谋。“发展”观念通过赞美“成就”,鼓励“竞争”,把发展赞同于“经济增长”,并通过发展制造“文明”与“野蛮”、“现代”与“传统”,把文明和社会区分为“先进”与“落后”,支持了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霸权。可以说,生产主义体制运行机制是煽情性管控,人在这种体制中得到的是“自虐的快感”和“满足的缺憾”。<br>    第五章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生产观,吸收和借鉴生产主义批判的理论成就,克服他们的偏失,提出了全面超越“生产主义”和“生产主义批判”的价值评价新思路:建构物质生产的三维一体价值论,即实现物质生产的人本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这一三维价值体系的内部关系是互支、互制、等值关系。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它的实践模式的具体体现。建立在这一价值评价体系上的发展观有两个要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义上的“睦邻、富邻、安邻”的人类情怀。最终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展开
目录
内容摘要<br>Abstract<br>绪论发展观科学视域中的物质生产质疑<br>一 “生产主义”概念的不同语境和义域<br>二“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现状<br>(一)狭义生产主义批判-<br>(二)广义生产主义批判<br>(三)生产主义意识形态批判<br>三 建构超越生产主义的科学发展观<br>第一章 马克思生产观的解读方法论<br>一 马克思生产观理解分歧的方法论原因<br>二 马克思生产观的文本解读方法论I<br>三 马克思生产观的文本解读方法论Ⅱ<br>四 马克思生产观的文本解读方法论Ⅲ<br>第二章 马克思超越生产主义的理论逻辑<br>一 生产的应然分析维度:劳动和异化劳动<br>二 生产的实然分析维度:生产的社会作用与社会改造论<br>三 马克思对生产主义的现实超越<br>四 马克思物质生产观的时代性和历史性<br>第三章 生产主义的自反性<br>一 生产主义的经济自反性<br>(一)生产主义的自然掠夺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激化<br>(二)生产主义的自我生存机理性障碍<br>二 生产主义的社会自反性<br>(一)自由的霸权:全球生产主义批判的帝国主义论范式<br>(二)“自愿的”依附:生产主义批判的依附论范式<br>(三)结伙的“自由”:生产主义批判的世界体系论范式<br>三 生产主义的价值自反性<br>(一)剩余价值生产与“创造性破坏”<br>(二)时尚与“朝生暮死的物世界”<br>(三)现代物质文化与财富的轮回<br>第四章 生产主义意识形态批判<br>一 资源无限的“自然”理念<br>(一)自然和自然观<br>(二)生产性自然观批判<br>(三)生态性自然观<br>二 欲望为本的“人性”理念<br>(一)“人性本欲论”的“理念人”<br>(二)生产方式对欲望方式的操纵<br>(三)纵欲与监控<br>(四)从“规范性监控”到“纵欲性管控”<br>三 经济制导的“发展”理念<br>(一)“发展”问题的兴起<br>(二)生产主义发展观的“成就意识形态”<br>(三)生产主义发展观的“竞争意识形态”<br>(四)生产主义发展观批判<br>第五章 建构科学发展观<br>一 物质生产的理性批判和现实生活世界的矛盾纠葛<br>(一)生产主义批判思潮的睿智和褊狭<br>(二)理想发展模式的苦心探索<br>二 物质生产的三维价值论<br>(一)物质生产的人本价值维度<br>(二)物质生产的经济价值维度<br>(三)物质生产的社会价值维度<br>(四)三维价值体系互支互制等值关系<br>三 中国的科学发展观的普遍意义<br>(一)辉煌成就中的沉重代价<b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