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明确对我国以及我校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本书的创新点:首先,补充并丰富了我国关于印度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内容。据文献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院校的宏观与上位层面,从学科微观和下位层面进行研究的成果明显不足,凸显了本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其次,该研究有助于从理论上把握一流学科成长规律。以纵向历史发展为线索,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横向坐标出发,对学科建设及演进历程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介绍与分析。探析必要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促进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机制,力求全面总结历史经验。再次,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到快速崛起再到成为世界知名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特别是该学科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理工类院校探寻世界一流学科成长路径,探索一流学科建设及一流人才培养大有裨益。
绪 论 .............................................................................................................................. 1
第一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1963—1982年)......................................................................................... 22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22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40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
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73
第二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
(1983—1991年).................................................................................... 82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82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84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
存在的问题........................................................................................................ 130
第三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
(1992年至今)............................................................................................. 137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137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139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
的问题................................................................................................................. 181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187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187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200
附录 ........................................................................................................................ 205
参考文献 .................................................................................................................... 237
后记 ........................................................................................................................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