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管他们住在高原、山地、平原、海滨还是森林、草原,不管他们选择何种生活、生产方式,也不管他们的历史有几百年或几千年,他们都会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独有的歌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音乐家就直接参与对民歌的词曲和歌唱背景作全面的记录整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民歌的收集整理有了很大成绩,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就包括31卷,近4万首作品。本书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精选28个省区、56个民族的305首民歌,其中包括了《黄河船夫曲》、《孟姜女哭长城》、《小白菜》、《茉莉花》、《走西口》、《康定情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摇篮曲》等脍炙人口的民歌。每一首民歌后面都有与这些作品相关的介绍、分析性文字,对民歌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
由“文化”的定义我联想到对民歌的认识,因为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管他们住在高原、山地、平原、海滨还是森林、草原,不管他们选择何种生活、生产方式,也不管他们的历史有几百年或几千年,他们都会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独有的歌声。这歌声,是世世代代生活在不同土地上的人们“矢口寄兴”、“放情长言”之唱。所以,它也如同陶器一样,是“从泥土里出来的东西”,是世界上许多古老文化的“原发点”。而在它不断丰富之后,又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民歌在各种历史典籍中被记录下来,民歌受到文人、学者的赞美,就十分自然而普遍了: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南朝乐府);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由口心。”(南朝乐府);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明徐师曾);“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韵文之兴,当以民间歌谣为最先。歌谣是不会做诗的人(最少也不是专门诗家的人)将自己一瞬间的情感,用极简短、极自然的音节表现出来,并无意要它流传。因为这种天籁与人类好美性最相契合,所以,好的歌谣,能令人人传诵,历千年不废。其感人之深,有时还驾专门诗家之上。 ”(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序论》,东方出版社,1996);
“一首民歌,就是一个超级的艺术品。” (英:威廉姆斯《民族音乐论》);
民歌“不只是‘穷人的珍宝’,并且也能满足至高的文化要求。也就是说,它们不仅仅是原始的残余,而且也是在成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成熟、得以精练的一种艺术,一种富有价值的完美的艺术。”(柯达依:《论匈牙利民间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