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资本主义是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基本建构材料。这里有两种思考问题的线索。一些学者倾向于对政治结果的经济解释,运用供给或者需求等经济变量来解释选举或者对外贸。易等与政治相关的结果;另一些学者则倾向于发展对经济结果的政治解释,例如,商业集团、劳工集团和国家这三者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导致非常不同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不出意料,一些改革派官员结果被证明不是右派,而是左派社会主义者和秘密共产党员(crypto communists);正如我们在这章其后所看到的,他们在经济计划参谋本部的表现在1941年产生了一大丑闻。
在1940年第二次近卫组阁成立之前,大多数省的主流派曾经力图悄悄地阻止改革派官员的影响,他们把这些官员看作过分怀有野心的人。因而,亲近军方的官员(promilitary)往往寻求调转到“满洲”或者经济参谋本部的内阁级的各局担任职务。1935年5月,当内阁调查局成立时,商工省的町田大臣建提出,吉野担任这个局的第一任局长,但是当吉野拒绝接受时,他并没有坚持要求其接受。①反而,首相选择了吉田茂(18851954),我们必须将他与战后担任首相的完全同名的外务省官员严格区分开来。这位吉田本是一名内务省官员,一名维护民族荣誉社团“国维会”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成员,并且是1944年小矶内阁的军需大臣。
在以吉田为首的调查局成立时,该局分别从陆军省、海军省、内务省、大藏省、商工省、农林省和邮政省等调来一些官员,还调来在资源局兼任职务的两名内阁官员。②商工省派遣了两名官员,分别是桥井真和藤田国之助(从1934年1月到1935年5月担任临时产业合理局的第一部长官,并且在战后起初成为美国赞助的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的一名理事,后来在中央大学做教授)。吉田本来请岸信介也参加,但是他在商工省和“满洲”另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办,因此,婉言谢绝了。
前言
附表
第一章 日本的“奇迹”
第二章 经济官员
第三章 产业政策的出现
第四章 经济参谋本部
第五章 从军需省到通产省
第六章 高速增长体制
第七章 行政指导
第八章 国际化
第九章 日本模式?
译后记
★中国已经成为理解比较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案例,很高兴能够看到这些著作的出版。
——Peter Gourevitch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比较政治经济学领域成为理解不同资本主义模式的关键,而这套丛书则致力于出版这个领域内最重要的著作。它们是理解政经互动所不可缺少的篇章,而现代世界正是这个互动所创造的。
——Peter Hell
★这套丛书的出版激动人心,这也是连接中西学者的重要步骤。这些书将增进全球的学术和理念的交流。
——David Kang
★在中国出版这套比较政治经济学丛书的重要性是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它将促进中国学者、学生与世界的对话。
——Joel Mig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