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更广泛和积极地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了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二者的融合研究,近几年的有关文献尤其为多。吴先明(1999)在回顾现有贸易、投资理论研究分歧、交叉和融合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研究方向,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对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视④。此后,国内许多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截至目前,国内的研究还都多数局限于对国外已有理论的归纳综合和定性描述,建构在数理经济理论之上的定量研究还很少见。
在对理论总结和未来走向的研究中,朱刚体(1993)认为,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已经越来越成为普遍的国际现象,以公司内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为基础的方法要比以国家的比较优势的方法更能解释现代国际贸易格局。发达国家之间各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不同是国际贸易尤其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能发展国际竞争力强的产品并进行海外投资也与其公司的特定优势有关。对不完全市场结构、公司的垄断优势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系统化和模型化研究,可以建立融合贸易投资于一体的国际生产一般理论。朱刚体(1997)则提出,通过公司内部安排的资源配置和产品销售活动反映了公司对外部市场的摈弃,涉及外部市场本身效率、交易成本以及公司在市场和公司行政安排之间所作的选择,这些问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应该成为主流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张二震、马野青(2002)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投资一体化现象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认为国际贸易基础将由比较优势转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的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格局中目前的公司问产业内贸易将向巨型跨国公司内产业内贸易发展,公司内贸易中高科技精密零部件的比重将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利益中的动态利益地位将日益突出,一国开展国际贸易更强调贸易对就业、技术进步、税收、GDP等的促进作用;保护贸易政策中的保护对象日益难以确定、保护效果不确定性增加、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歧视性下降和开放性增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亟待创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