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利益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利益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名词。在社会主义国家,其统治阶级是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统治阶级的利益与全体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国家利益的内在矛盾性主要针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在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的阶级利益是对立的,统治阶级通过一定的程序,将其阶级利益以国家利益的面貌出现。因此,其国家利益就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阶级特性。通过掌控国家机器和决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被涂上了全民利益的色彩,进而动员全国的资源来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
(2)国家利益的全民性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的全民利益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基础。如果国家的整体利益受损,统治阶级的利益也难以保全。因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全民利益之间常常是重叠的,特别是在国内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的时期。在对外政策中,掌控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在不损害自身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全民利益。例如,面对外敌入侵,统治阶级会动员全体人民保卫自己的祖国;统治阶级也会承担其社会职能,努力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文化,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利益的阶级性和全民性的重合度会进一步提高。
(3)国家利益的全球性(或称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自身的利益。但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和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加,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例如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中国和许多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签订了《京都议定书》,限制本国二氧化碳排放,尽管这会增加本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毕竟保护大气环境,防止地球变暖,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也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因此,追求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并未颠覆国家利益之上的原则,而恰恰是这一原则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体现。维护共同利益本身就是维护自身利益。争取自身利益不是为所欲为,要尊重别国利益。随着国际社会的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之间的契合度将进一步提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