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89898
  • 作      者:
    (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现时代最杰出的社会学家.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头脑之一。他在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等若干领域的系统建树,他的方法论体系,他的大规模比较研究,至今仍是无与伦比。<br>    德国的韦伯成为世界的韦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学文集》和《经济与社会》的广泛影响,而《社会学文集》自20世纪问世以来,对于初步但比较全面地了解韦伯思想就一直是公认的权威读本。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的首个中文译本。主要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编者撰写的韦伯的生平及思想概述。另外三个部分是韦伯的著述,包括韦伯的三篇著名演讲,即“以政治为业”、“以学术为业”和“德国的资本主义与乡村社会”,前两篇表明了韦伯对于现代政治人和知识人的总体评价,以及韦伯本人的价值立场,堪称思想史上的不朽杰作,第三篇则是从宏观背景论述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中欧地区在现代世界与西欧、北美形成的反差、原因以及可能的前景.对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在并非平衡发展历史中的意义具有独特的启发价值。除此之外的两个部分均选自《经济与社会》和《宗教社会学文集》,反映了韦伯方法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通过对权力、群体、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论述观念与现实的因果关系以及互为因果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历史发展是多元动力而不是单一或终极要素的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海德堡,从1906到1910年这些年间,韦伯参加了一系列与知名同行进行的热烈的思想讨论,其中包括他的弟弟阿尔弗雷德·韦伯、奥托·克勒布斯、艾伯哈特·格特恩、威廉·文德尔班德、格奥尔格·耶利内克、厄恩斯特·特勒尔奇、卡尔·瑙曼、埃米尔·拉斯克、弗里德里希·贡多尔夫以及阿图尔·札尔茨。在假期或者其他“业余时间”,海德堡以外的众多朋友会来探访韦伯夫妇,其中包括罗伯特·米凯尔斯、维尔纳·松巴特、哲学家保罗·亨泽尔、胡戈·明斯特贝格、斐迪南德·滕尼斯、卡尔·福斯勒、尤其是格奥尔格·齐美尔。还有一些希望得到韦伯激励的年轻学者:保罗·霍尼西斯海姆、卡尔·勒文施泰因和格奥尔格·卢卡奇。这些圈子并不拒绝非学术界人士,后者包括几位知名艺术家,比如音乐家米娜·托布勒——韦伯的印度教与佛教研究就是献给她的,以及前演员克莱雷·施密德一龙贝格和她的诗人、哲学家、艺术鉴赏家丈夫。另外还有两位精神病专家,一是卡尔·雅斯贝尔斯,他后来成了哲学家并在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中运用了克尔凯郭尔的研究成果;一是关心现代艺术最新发展的H.格鲁勒。海德堡的聚会上活跃着三代思想和艺术精英。<br>    1908年,韦伯积极着手筹建社会学学会。他忘我地担起了克服这种组织的常见难题的重负。在确定会议讨论水准、明确未来任务范围上,他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推动了一些集体研究课题,比如对自愿联合体的研究,涉及范围从体育俱乐部直到宗教教派和政治党派。他曾提议通过问卷调查对新闻业进行条理性研究,并且指导推动了工业心理学研究。另外他还为出版商西贝克负责,要组织出版一套社会科学研究的系列丛书,这个计划本来打算两年完成,但却一直拖延到他去世之后,他的《经济与社会》就是作为这个系列的一种在他身后出版的。<br>    韦伯的荣誉感之严肃,他的立竿见影的骑士品质,以及他的预备役军官身份,有时会迫使他卷人一些法律诉讼和“荣誉事件”。他涉讼时的典型表现就是十分暴躁并伴以正当的愤慨。不过,一旦他的对手在道德上被他发动起来的机器所压垮,他的狂怒也会迅速冷却下来,他会被宽容和同情心制服,如果他意识到罪错者以外的其他人也因为他的诉讼而受到了伤害,就更其如此。
展开
目录
    中译者 前言<br>    1948年版英译者前言汉斯·格特赖特·米尔斯<br>    1991年版前言布莱恩·特纳<br>    导读韦伯其人其作<br>    一 传略<br>    二 政治关切<br>    三 思想取向<br>    (一) 马克思与韦伯<br>    (二) 官僚制与超凡魅力:历史哲学<br>    (三) 社会科学的方法<br>    (四) 观念与利益的社会学<br>    (五) 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与类型<br>    (六) 自由的条件与人的画像<br>    <br>    第一部分 学术与政治<br>    四 以政治为业<br>    五 以学术为业<br>    <br>    第二部分 权力<br>    六 权力的结构<br>    (一) “大国”的声望与权力<br>    (二) “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br>    (三) 民族<br>    七 阶级、身份、政党<br>    (一) 受经济因素决定的权力与身份秩序<br>    (二) 由市场状况决定的阶级状况<br>    (三) 出于阶级利益的共同行动<br>    (四) “阶级斗争”的类型<br>    (五) 身份荣誉<br>    (六) 身份分层的保障因素<br>    (七) “种族”隔离与“种姓”<br>    (八) 身份特权<br>    (九) 身份分层的经济条件与结果<br>    (十) 政党<br>    八 官僚制<br>    (一) 官僚制的特征<br>    (二) 官员的地位<br>    (三) 官僚制的前提和原因<br>    (四) 行政任务的量变<br>    (五) 行政任务的质变<br>    (六) 官僚制组织的技术优势<br>    (七) 官僚制与法律<br>    (八) 行政手段的集中<br>    (九) 社会差异的扯平<br>    (十) 官僚机器的恒定性<br>    (十一) 官僚制的经济与社会结果<br>    (十二) 官僚制的权力地位<br>    (十三) 官僚制的发展阶段<br>    (十四) 教育和训练的“理性化”<br>    九 超凡魅力权威的社会学<br>    (一) 超凡魅力的一般性质<br>    (二) 超凡魅力权威的基础和不稳定性<br>    (三) 超凡魅力王权<br>    十 纪律的意义<br>    (一) 纪律源起于战争<br>    (二) 大规模经济组织的纪律<br>    (三) 纪律和超凡魅力<br>    <br>    第三部分 宗教<br>    十一 世界性诸宗教的经济伦理——宗教社会学比较研究导论<br>    十二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br>    十三 中间考察——宗教拒世及其方向<br>    (一) 拒世的动机及其理性结构的意义<br>    (二) 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类型学<br>    (三) 遁世的方向<br>    (四) 经济领域<br>    (五) 政治领域<br>    (六) 美学领域<br>    (七) 性爱领域<br>    (八) 思想领域<br>    (九) 神正论的三种形式<br>    <br>    第四部分 社会结构<br>    十四 德国的资本主义与乡村社会<br>    十五 民族性与容克<br>    十六 印度:婆罗门与种姓<br>    (一) 种姓与部落<br>    (二) 种姓与行会<br>    (三) 种姓与身份群体<br>    (四) 种姓的社会品第秩序概说<br>    (五) 种姓与传统主义<br>    十七 中国的士<br>    (一) 孔子<br>    (二) 考试制度的发展<br>    (三) 儒学教育的类型学地位<br>    (四) 士的身份荣誉<br>    (五) 君子的理想<br>    (六) 官员的声望<br>    (七) 经济政策面面观<br>    (八) 士的政治对头:苏丹制与宦官<br>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