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处在“无我”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是一种般若境界,这个般若境界是实相。一个真正有实相智慧的人,无论从境界上、文字上、方便上、眷属上展示,是不是都是展现出无我的存在?这样我们就会认识到般若智慧实质是什么样子。般若智慧可以从五个不同的方面去认识,认识什么?都是无我的,都是一个智慧的整体。这个整体就叫金刚般若。
有没有实相智慧诞生以后没有境界的呢?可不可能实相智慧诞生以后没有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真正的大般若智慧出现以后,金刚智慧出现以后,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没有!只要有一个眷属般若的出现,那么它一定是实相般若智慧出现了,方便般若智慧、文字般若智慧和境界般若智慧都出现。所以我们认识般若智慧的时候,不能说是五个智慧,而是一个整体的实相智慧,是需要学习的人们从五方面去认识它、践行见证它的。你从境界的角度去看,它是无我的空性、性空即有;从文字、方便、眷属般若上来看,它还是空性、性空即有。四个方面展现出来的内容,跟实相展现出来的内容,实质上是一个东西。你只不过有意识地从境界上去描述它、认识它、看待它,从文字上、方便上、眷属上,这些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面上,去认识这个般若智慧。其实这五个方面只说了一个内容,那就是金刚智慧——金刚智!所以我们很多人,在讲这个东西的时候,把它讲成五个了,这样就把概念给混淆了,把修行人认识的观念搞糊涂了,这样所行之道就走偏了。
实质上境界、文字、方便、眷属这四方面,只要当你证到了金刚般若,这一切都会是自然呈现的。你不管从哪方面去看待智慧的存在,它都是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存在于与人交往的万事万物中,而与宇宙的万有本源,既是协调的又是统一的,都是对存在客观的、自然的反映。
那么,是不是具有金刚般若智慧的人才能展示这样的成果呢?平时在我们生活当中,其实每一个人都具有实相智慧,但是展现出来时总是在一刹那问,而不能常处于这种自觉的智慧整体态。我们举个现实中的实例:一个老师有两个学生,老师有一点困难,这两个学生都想帮助老师,于是两个学生分别给老师寄了1000元钱,钱邮到老师这个地方结果却不相同。学生甲给老师邮去了1000元,老师把邮单拿到手上是980元;而学生乙的邮单是1000元。这体现出了什么样的境界?学生甲在汇钱的时候,他认为这个20元的邮寄费应该由老师出;学生乙就只是觉得应该帮助老师。由于人的境界不一样,其产生的结果就不一样。这个里面就体现出一个平常人他现不现智慧的问题。
如果在平常生活当中,我们办一些事,哪怕是一丁点儿事,你出现有我的状态,那么这个“有我”的境界产生的结果就是980元;对于一件事在一刹那间,一个人处在“无我”的境界,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它就是1000元的结果。那么把这个东西邮寄过来以后,展现出来这个结果的数字,是不是文字?是不是人的文字境界?这个文字是有我的境界,还是无我的境界?“980”又是什么样的文字?表达的是有我。有我的文字表达的是谁有我?是一个赞助者,是一个奉献者表达的有我。这样他在那个刹那展现出来的爱,就没有爱可言了。
真爱在平常之中!你们脑子里边平常有分别,你们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他奉献了980元,为什么他对老师的爱,在那一刹那他展现的却是“0”呢?因为他就爱自己的20块钱。他的爱不在老师那儿,更不在他自己那儿,而是在自己的概念、观念和观点之中。究其原因,他的“爱”是被分别心所淹没,成为自己概念、观念和观点这一分别心的奴隶,成为了因分别心而出现的执著心和妄想心的奴隶,其过程被20块钱所记录。他既爱老师,又爱自己的20块钱,还在不知不觉中爱自己的观念。因为在这个观念当中,有很多的观点——节约、舍不得等,这些都是因为有“我”这样的参照模式的存在而出现的分别心。这样一来,他的爱就被体现在20块钱上面了。其结果,他不是呈现出来的奉爱之心,而是分别之后的“小我”之心。这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当中是非常常见的事例。
再讲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有一个朋友想到我们这儿装资料——关于身心修养的智慧教育文化的资料。他带着一个4G的MP3,但是要想装我们这里的资料,容量却不够。当时老师考虑装不下,就对他讲,送他一个120G的硬盘,留下4G的MP3。他说“好”,当时马上就答应了。因为120G和4G没法比。然后他就问了一下:“120G的硬盘得花多少钱?”因为他怕老师吃亏,说如果价钱太高,就别麻烦老师,别买了。一问120G的硬盘在我们这儿卖800元,而那个4G的MP3在他们那个地方得值2000元。他一想,不合算,他就说不换。不管是什么原因,其心理活动所呈现的结果是分别、执著和妄想心使然。结果在他走的时候,MP3让他带走了,硬盘老师也送给他了。
这两个事例,是平时生活当中非常多见的,而且是非常平常的例子。那么,我们现在看一看这个朋友是什么样的心态?他是个利己的利益心态,是属于有我的境界。同时老师体现出什么样的境界呢?是无我的境界,是通过语言、通过行为来帮他认识,做一个无我的、做一个“提得起,放得下”的人。那么在这件事上,他既没有放下,又没有提起;而老师体现出来的是既放得下,又提得起。因为考虑到方便他学习,给他的资料是100G,而最后给他买的是250G的硬盘。然后我们没有要他的那个4G的MP3。
因为他执著于自己利益的见解,他不仅是有我的,而且是非常利己的利益心态。他可以在某方面帮助你,但真实地表达出来的与他奉献者的这种心态完全是两码事。他讲的是这种朋友的义气,是“我”的义气,“我”的情感,“我”对你的帮助。他是有分别的,而他不能体现出无我的境界。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是利己的,有我的。他那种方便,也是在自己观念允许的条件下的方便。他是不是眷属?我们这个100G的资料里边包含着很多修身养性的善巧方便之法,过去有一句行话叫“千金不卖道”,可是硬盘中的内容全部是讲道、信道、行道的资料,都是关于如何修养身心、开发大智慧的内容。那么可不可以用利己的心态、世俗利益的心态来衡量这个事物呢?他实际上是处在“我”的观念下的一切思想行为活动,然而他对道的文化、对修身养性的文化,没有一丝一毫的认识。没有!全然地体现出一个利己的、狭隘的、自私的小我境界。
这是什么样的反差?老师是以无我之心去展示这个内容。大家可以从这个通俗的例子中去看人的心态。这样是不是很容易理解“无我便是德”?老师并没有计较利益。像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多很多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