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26593
  • 作      者:
    (美)罗伯特·伯顿(Robert A. Burton)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罗伯特·伯顿(Robert A.Burton),耶鲁大学及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的双料高材生。<br>  33岁成为加州大学锡安山医院最年轻有为的神经科主任。<br>  他擅长把尖端神经科学、实验数据和趣闻轶事相结合,提出极具挑战性、开创性的观点。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试图理解我们为什么以及如何会出现这样的情感,《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作者苦苦思索的产物。大脑跟任何一种复杂的生物系统一样,可能具备某种自我监控系统——一套向自觉意识报告的信号,告诉自觉意识,潜意识正在进行什么思维。<br>  编者希望《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一书能让读者意识到这种确定感的内在限制,作者当初并没有奢望会有多少人来读《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写《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主要是用于记录自己对人性的解剖,算是个人日志而已。
展开
精彩书评
  非常引人入胜。伯顿以风趣而又深刻的方式引发我们对潜意识最深入的思考,质疑了我们最确定的看法。天空真的是蓝色的吗?<br>  ——《华尔街日报》
展开
精彩书摘
  满脸通红的泌尿科医生打断了我的话,坚持要病理学家承认他是错误的。病理学家拒绝承认自己是错误的,转而向我说:“告诉他们,伯顿,当时你不是跟我一起在酒吧里吗?”<br>  “饶了我吧,我记不得了。”<br>  “不可能,”两名交战的医生同时说,“大家都记得肯尼迪被暗杀事件。”<br>  当你做不出来数学题目、物理题目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总是叫你再努力些,再好好想想。你的知识干涸了,但他们认为更多的努力能在干涸的知识和感到理解之间架起桥梁。要是不这么想,我们就会在刚刚感觉问题无法理解时立刻放弃思考。逻辑和推理很少是令人信服的,因此我们开始凭空想象。<br>  那么,到底该采用什么来弥补失踪的知道感呢?是应该更用心地去想,还是应该更漫不经心、顺其自然?让我们先来看看一种奇怪的现象——盲视,也许这是研究知道感缺失的最佳例子。<br>  眼睛看不见,脑子看得见<br>  一位病人中风了,中风破坏了他大脑的一部分,使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东西。现在,打开他眼前的灯。病人说他什么都看不到,可他却能相当准确地指出手电筒亮灯的位置。他觉得自己是乱猜的,但是他不知道,任何猜测都不可能做到如此准确。<br>  这怎么可能呢?<br>  当有物体迅速靠近或者远离的时候,我们会把头转到那个方向,以让眼睛探测是否有危险。即刻的反应比耗时的、有意识的感知和深思熟虑更有进化上的意义。从广义上讲,你可以说大脑的某些区域“看到”了危险,但没有将看得见的图像发送到意识里。<br>  盲视病人的视觉定位和导航系统是原始的、无意识的。病人在潜意识里察觉了光线的位置,但没有引发知道感,因为这种觉察到不了大脑,所以无法产生任何感觉。因此,病人坚持声称他没看到光线,但他显然对光线的位置有一种潜意识的知晓,只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br>  从盲视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道和对这种知道的意识之间是相互脱节的。不受我们的控制。盲视通常因中风引起,这样的病例十分罕见,但是,知道感的错误表达却是日常现象。我们从思考自己的回忆开始,来看看知道感的各种错误表达。<br>  我千真万确地记得<br>  想想看,肯尼迪被暗杀的时候你在哪儿?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时候你在哪儿?纽约世贸中心遭到空袭的时候你又在哪儿?现在再问问自己,你对那些回忆有多确定。如果你觉得非常确定,那么请继续保持这种感觉,然后读读下面的“挑战者”号研究案例。如果你不记得自己当时在哪儿,就问问自己是如何知道自己不记得的。不管你是否记得自己在哪里,你都要努力弄清楚你对这种回忆的确定程度。<br>  在“挑战者”号爆炸的那天,研究。闪光灯效应”记忆(对极度戏剧化事件的回忆)的心理学家乌尔里克·奈瑟(UlricNeisser)让他班上的106名学生写下他们是如何听到爆炸消息的,以及当时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听到爆炸消息是什么样的感觉。两年半后,他们再次接受了访谈,结果显示:25%的学生所说的跟他们原来日记记录的截然不同,一大半人错得不算太离谱;真正把所有细节都写正确的人不足10%。然而,在他们看到原来写的日记前,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记忆正确无误。<br>  我们只能无奈地承认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事实。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曾亲眼看过一件事随着人们的重述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很多次家庭聚会上,我们都听到曾经熟悉的共同经历变得说不清楚,对同一件事情常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描述,但是大家又都坚持自己的说法。所以说,看到自己的记忆跟写的日记不一样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然而在挑战者号研究中,学生们面对他们自相矛盾的记述时的反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许多人都信誓旦旦地说自己错误的记忆是正确的,就算把他们自己亲笔写的日记给他们看也无济于事,一个学生竟然这样解释道:“这的确是我的笔迹,但事情不是那样的。”<br>    ……
展开
目录
序言 不经大脑的结论<br>第1章 遇到打劫,你会向劫匪开枪吗<br>第2章 你对同一件事的记忆为什么会改变<br>第3章 似曾相识感来自我们做过的梦吗<br>第4章 为什么有人总感觉门没锁好<br>第5章 “闪光”让你想到的是摇滚音乐会还是电线短路<br>第6章 鼻子先撞到了门,为什么脚趾头也觉得疼<br>第7章 为什么有人会喜欢背字典<br>第8章 为什么冒失鬼和胆小鬼都爱赌上一把<br>第9章 为什么灵感总惠顾某些幸运的人<br>第10章 医生怎么会相信爱情能治愈红斑狼疮<br>第11章 谁能让我们得永生,科学还是神<br>第12章 你蓄谋了20年的事,为什么天知地知,就是你自己不知<br>后记 知识最重要的产物就是无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