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聊的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57664
  • 作      者:
    (挪)拉斯?史文德森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拉斯·史文德森(Lars Svendsen),挪威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哲学系副教授。他的作品包括:《邪恶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Evil)以及虽有争议仍受热捧的《恐惧的哲学》(A Philosophy of Fear)、《时尚的哲学》(Fashion: A Philosophy)和《无聊的哲学》(A Philosophy of Boredom)。
展开
内容介绍
  如果有人问你,“你有过无聊的时候吗?”恐怕你的答案会是,“当然有”。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无聊?是因为无事可做,还是因为重复单调?为什么无聊会让我们感觉不舒服?无聊是怎么折磨我们的?无聊的时候.我们看电影、逛街、上网,让自己忙起来,希望能借此摆脱无聊,但是我们真的能据此走出无聊吗?为什么哲学家说“无法忍耐无聊的一代是平庸的—代”?
  无聊是现代人的“专利”,人类的快乐与愤怒是保持不变的,然而当下人们的无聊感却是与日俱增,世界明显变得越来越无聊。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无聊是身份的象征,只有上层阶级才有无聊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在浪漫主义时代以前,无聊只是边缘现象一一只有僧倡和贵族才感到无聊。随着无聊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已不再具有排他性。
  作者认为,无聊是无法靠意志克服的,它对于人类有着独特的和重要的意义。透过无聊,我们去获得另一种看世界的智慧。
展开
精彩书评
  拉斯·史文德森关于无聊、时尚和恐惧的三本书立意入微,巧思新奇,它与此前我读过的以乳房、阴茎、眼泪乃至茅厕为主题的泛人文专著近似,都是在文化软肋人性褶皱处下刀,噗的一声让人进退失据。惶然错乱。
  不过,拉斯·史文德森所站位置刚好就在乳房之类对面儿——就好像一座镶满碎花玻璃的教堂站在Shopping Mall对面儿,一座荒革没关的墓园站在富豪排行榜对面儿。
  在烃斯·史文德森笔下,无聊逼近伟大,对尚血战无聊,而这一切,都来自我们与生俱来的恐惧——它是我们生命的默认后缀,也是我们赖以为生的欣悦之源。没有它,肘尚、无聊顿消,生命之宴也随之索然无味。
  ——作家、语词收藏家  黄集伟
展开
精彩书摘
  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的无聊
  哲学家必须时时努力去解决一些关键问题,如果不这么做,就等于是忘记了研究哲学的初衷。在我看来,无聊就是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对于无聊的考察,应该能揭示我们生活环境的一些重要层面。有时候,我们不应——事实上也不能——逃避思考我们对于存在问题的态度。也许有很多起因促使人反思自身的生活,但基本的生存体验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不可避免地导致人质疑自身的存在。深层的无聊就是这样一项基本的生存体验。正如乔恩·海勒斯尼斯(Jon Heuesnes)所说:“有什么比无聊更能让人感觉到生存的烦扰?”
  关键问题不一定就是永恒的问题,无聊只是在近几个世纪才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当然,我们不能肯定无聊产生的精确时间,但它一定有些先兆。可以断言:无聊是伴随着现代性而突显出来的典型现象。总体说来,无聊的先兆只出现在一些小团体中,如贵族与教士阶层,然而,现代性的无聊波及更广,可以说几乎影响到今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无聊经常被视为与人性无关的随机现象,但这个说法的基础——关于人性的假设,是很可疑的。同样也可以有另一种说法,无聊植根于人性,但它也一样假设了有所谓“人性”的存在,我认为这种假设是很有问题的。假定一个特定本性的存在,即是排除了所有进一步讨论的可能,原因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将自己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能变化的事物。”假定一个“本性”,即意味着它是不可变化的。也许有人会倾向于假设一个完全中立的人性——人体验到痛苦与快乐、兴奋与无聊的几率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无聊的解释完全依赖于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然而,我认为,在处理无聊之类的现象时,很难清楚地划分心理层面与社会层面,还原的唯社会学论与唯心理学论一样不可取。因此,我选择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同时采用思想史和现象学的视角。尼采指出,“所有哲学家共同的毛病”就是研究特定阶段的人类现象,却将其扩大到永恒的真理。所以我只能权宜地说,无聊是一个影响到许多人的严重问题。亚里士多德坚持认为,道德不是自然的,但也不是非自然的,无聊亦是如此。此外,即便不假定任何人类学的常量——独立于特定社会、历史背景的事物,对于无聊的考察依然能够进行。这里,我们处理的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对人的探讨,我描述的是我们自身,生活于浪漫主义的阴影下,仿佛是不再狂热相信想象能改变世界的老浪漫主义分子。
  尽管所有好的哲学都应包含一个重要的因素——对自我的认识,但它也不必非得采取奥古斯丁(Augustine)《忏悔录》(Confessions)的形式。许多人都问,我写这本书是不是因为自身遭受到无聊的折磨。然而,我个人的体验不应成为读者关注的对象。我认为哲学并不是一项自白的活动,而是试图阐明事物的努力。诚然,这种阐明只是暂时的,但还是有希望以个人的见地照亮其他人。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我个人的经验是不相关的,即便它们显然对我自己很重要。
  我对同事、学生、朋友和熟人进行了一项不太严格的小调查。对于自己是否感到无聊的问题,有些人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其中一个甚至声称从未觉得无聊。但总体说来,大多数人无法肯定自己的确切感受。通过比较,对那些可能从未感到无聊的读者,我可以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深层的无聊与失眠相关。在黑暗里,个体失去了自我,完全陷入无边的空虚之中。人尝试着入睡,也许还采取了一些看来有效的措施,但无法真正睡着,最终进入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在《惶然录》(Book of Disquiet)里写道:
  有些感触就像睡眠,如同迷雾般萦绕在脑海,使我们无法思考、无法行动,甚至无法简单明了地活着。仿佛我们没有睡着,一些从未梦过的梦境盘旋在心头,直到新一天的太阳温暖了麻木的知觉。我们沉醉于这种不是任何人的状态,意志就如同一个被路人随意踢翻的桶,里面的水洒得满院子都是。
  佩索阿的无聊是明显的,特别在于它的散乱无形。然而,只有极少数人能真正确知自己是否感到无聊,这是事物的本性使然。首先,就我们所知,情绪基本上不是一种有意的行为——确切地说,它并不是我们有意观察的对象,而是发现自己置身其中的一种状态;其次,无聊情绪的特征就是无法定性,因此比其他大多数情绪更难辨认。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无聊的问题
无聊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专利。
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的无聊
无聊与现代性
无聊与意义
无聊、工作与休闲
无聊与死亡
无聊的类型学
无聊与创新

第二章 无聊的故事
人们津津乐道于各种关于无聊的对策,然而,大多数对策都是有偏差的。
怠惰:前现代的无聊
从帕斯卡尔到尼采
浪漫主义的无聊:从《威廉·洛弗尔》到《美国精神病人》
论无聊、身体、技术与越界:《欲望号快车》
塞缪尔·贝克特与个人意义的不可能性
安迪·沃霍尔:拒绝个人意义

第三章 无聊的现象学
无聊是一种情绪状态,我们不得不听命于无聊。
论调适
本体论:无聊的阐释学

第四章 无聊的伦理学
无聊有其自身的道德内涵,它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如何生活的。
什么是“我”?
无聊与人类历史
无聊的体验
无聊与成熟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