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理资源论析:心理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形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91514
  • 作      者:
    葛鲁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葛鲁嘉,1956年生于辽宁沈阳,祖籍山东海阳。1975年参加工作,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在吉林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英国Warwick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吉林大学任心理学教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吉林省心理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专家。曾主持教育部科研项目2项,吉林省科研项目1项,吉林大学科研项目3项。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90余篇。学术专长为理论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展开
内容介绍
    《心理资源论析:心理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形态》是对心理学的文化历史资源的挖掘、提取、转用,书中包括了:心理资源概述、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资源形态的心理学等八章内容。《心理资源论析:心理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形态》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者却具有共同的性质。它们可以按研究对象与研究者加以区分,也可以形成超越这种区分的联系。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也可以是一体化的,那就是心灵的自我超越活动和自我创造活动。这不仅是个体化的过程,而且也是个体超越自身的过程。这不仅是心灵的自我扩展,而且是心灵与心灵的共创活动。
    除了上述两个一般理论前提,涉及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还有一些具体的理论预设。这些设定关系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概念和技术手段。
    一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主流的心理学家坚持了可验证性的原则。这个原则体现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感官经验的证实;二是以方法为中心。心理学的研究者对与己分离的研究对象的认识应始于他的感官经验。那么,研究的科学性就建立在研究者感官经验的普遍性上。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总是极力推崇客观的研究方法。这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后果。人的心理也是内在的自觉活动,只通过外在观察者的感官是无法直接把握到的。只依赖于研究者感官经验的普遍性,心理学便无法把握到人的心理的完整面貌。确立实证方法的中心地位强调的是通过实证的方法来确立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心理学的研究运用实证方法是重大的进步。但是,运用实证方法和以实证方法为中心具有不同的含义。以实证方法为中心是为了确立实证方法的绝对支配性地位。这导致了研究是从实证方法出发,而不是从对象本身出发。
    二是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主流的心理学家在运用概念和通过概念来建立理论时,总是力求坚持合理性的原则。这个原则体现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二是强调理论符合逻辑规则。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来自日常语言,那么对研究者来说,就存在着如何将日常语言转换成为科学概念的问题。心理学中流行过操作主义,许多心理学家都希望借助于操作主义来严格定义心理学的概念。操作定义的长处在于保证了科学概念的有效性,也即任何科学概念的有效性取决于得出该概念的研究程序的有效性。心理学理论的构成也强调逻辑的一致性。这需要的是科学语言的明晰性和科学理论的形式化。
    三是心理学的技术手段。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主流的心理学家对人的心理进行技术干预坚持的是有效性的原则。这个原则也体现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被干预对象的性质;二是技术干预的限度。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心理资源概述
第一节 资源内涵
第二节 文化资源
一 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内涵
二 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演变
三 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性质
四 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意义
第三节 思想资源
第四节 学术资源
第五节 学科资源
一 关系的演变
二 依附的关系
三 排斥的关系
四 合作的关系
五 共生的关系
第六节 心理资源
第七节 本土资源

第二章 心理资源论析
第一节 心理资源考察
一 考察的视角
二 考察的学科
三 考察的内容
四 考察的方式
五 考察的结果
第二节 心理资源分类
一 分类的尺度和标准
二 不同的心理学资源
第三节 心理学的形态
一 常识形态的心理学
二 哲学形态的心理学
三 宗教形态的心理学
四 类同形态的心理学
五 科学形态的心理学
六 资源形态的心理学

第三章 常识形态的心理学
第一节 常识心理学的界定
第二节 常识心理学的产生
第三节 常识心理学的演变
第四节 常识心理学的类别
一 个体的常识心理学
二 社会的常识心理学
三 生活的常识心理学
四 科学的常识心理学
第五节 常识心理学的功能
第六节 常识心理学的命运

第四章 哲学形态的心理学
第一节 哲学心理学的界定
第二节 心理学与哲学关系
一 关系的确立
二 关系的演变
三 相关的学科
第三节 传统的形态
一 西方的哲学心理学
二 中国的哲学心理学
第四节 现实的发展
一 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定位
二 反思有关研究对象的理论预设
三 反思有关研究方式的理论预设
四 心理科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五节 反思的功能

第五章 宗教形态的心理学
第一节 宗教心理学的界定
第二节 两种宗教的心理学
一 宗教心理学的宗教形态
二 宗教心理学的科学形态
三 相互之间的学术性关联
第三节 宗教的宗教心理学
一 不同的宗教流派
二 不同的宗教心理
第四节 科学的宗教心理学
一 科学的宗教心理学的起源
二 科学的宗教心理学的探索
第五节 宗教形态心理学的价值
第六节 宗教形态心理学的功能

第六章 类同形态的心理学
第一节 类同心理学的界定
第二节 不同学科的贡献
一 物理学的贡献
二 化学学科的贡献
三 计算机的贡献
四 生物学的贡献
五 生态学的贡献
六 经济学的贡献
七 社会学的贡献
八 文化学的贡献
九 人类学的贡献
第三节 学科的互涉
第四节 学科的互动
第五节 还原主义的问题
第六节 共生主义的原则
一 共生的含义
二 共生的原则
三 共生的影响
第七节 大科学的新生成

第七章 科学形态的心理学
第一节 科学心理学的划界
第二节 科学心理学的演变
第三节 科学心理学的传统
一 实证立场的心理学
二 人文立场的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科学观问题
一 心理学的分裂
二 多元化的研究
三 认知潮的冲击
四 文化潮的兴起
五 后现代的精神
六 心理学的视野
第五节 心理学核心性课题
一 问题中心
二 方法中心
三 统一问题
四 价值问题
五 资源问题
第六节 心理学研究的类别
一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二 理论、方法、技术划分
三 以理论或方法为中心
四 关于技术优先的思考
第七节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第八节 心理学与本土文化

第八章 资源形态的心理学
第一节 后现代的问题
第二节 心理学本土化
第三节 心理学全球化
第四节 文化历史传统
一 在西方心理学框架下的理解
二 从中国本土文化出发的理解
三 片断破碎和语录摘引的理解
四 完整系统和深入全面的理解
五 限于传统和解释传统的理解
六 立足发展和力求创新的理解
第五节 原始性的创新
第六节 学科研究取向
一 社会心理学的对象性质
二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四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七节 多元化的文化
一 多元文化的潮流
二 多元文化的探索
三 多元文化心理学
第八节 新心性心理学
一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
二 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
三 新心性心理学的创新
四 新心性心理学的建构
第九节 中国本土心理学展望
一 心理学本土化的热点与难题
二 心理学本土化的演变与趋势
三 心理学本土化的出路与结局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