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共心理学教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79477
  • 作      者:
    许远理,孙天义主编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教师教育精品教材:公共心理学教程》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当代教师教育和师范生的需求,吸纳公共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最新成果,以全新的理念编写而成的一部公共心理学教材。《教师教育精品教材:公共心理学教程》体现了以下特点:(1)在编写内容上,有利于教师授课,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心理学知识视野;(2)在内容、资料的筛选上,体现了知识的科学性、资料的新颖性、结构的合理性;(3)在编写体例上,采取“学习目的—学习要求—正文—相关资料插入—本章小结—关键术语—课后习题—课外阅读—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线索,并构成了系统的编写体例,使整书结构和内容浑然于一体。
展开
精彩书摘
    其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如何发生的科学,这就意味着心理学首先要研究心理活动是在什么物质基础上产生,物质之间如何发生关系,产生的规律是什么。其三,心理活动一旦产生,就不会停止不动,而要发展。因此,心理学还要研究心理活动产生以后如何发展,受哪些因素的促进而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制约而限制发展,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其四,心理的发展并不都是线形的,在很多情况下是非线形的,这就是心理活动变化的结果。心理活动的变化,使心理活动变得复杂起来,也使心理变得神秘起来。其实,心理活动的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寻的。所以,心理学也要研究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变化规律的研究,使我们更好地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了研究方便,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其规律时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例如,我们看到颜色,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尝到滋味,摸到物体的软硬或冷热等,这就是感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你能辨认出这是阳光,那是春风;这是树木,那是花朵,这些就是你对事物的知觉。对感觉和知觉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思维。人们还可以在已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构思出未曾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想象。听过老师的教诲,仍“话犹在耳”,看到过的某种图形、物象,仍“历历在目”,这就是记忆。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都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同形式,统称为认识过程。
    2.情感过程
    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世界,而且要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对这个世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态度,体验着某种感情。例如,当我们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京九、南昆铁路通车时,不仅认识到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会产生激动、高兴和兴奋的感情。周围世界中有些现象和对象使我们愉快,而有些现象和对象会引起我们忧愁、恐惧或愤怒。买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愉快;他人的高尚品格和行为,会引起我们的赞美,卑鄙的行为则会引起我们的愤恨。这里谈到的“兴奋”、“愉快”、“恐惧”、“愤恨”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人们不仅在不断认识世界,产生情感体验,而且还在实践中改造世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拟定实践计划、作出决定、执行决定,以及为达到目的而克服各种困难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意志过程。
    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简称知、情、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人在认识事物时,必然产生一定的情感,如一个人对祖国事业的发展和未来的认识越深刻,对祖国的情感就越深厚。“知之深,则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有了积极的情感,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从而也产生坚强的意志行动。由此可见,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认识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作用。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任务
二、心理学的意义
第四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简介
一、西方心理学流派
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的基本理论
一、感觉的基本规律
二、知觉的特性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
一、感觉的生理机制
二、知觉的生理机制
第四节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第五节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直观教学的合理应用
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三、提高师生双方的社会知觉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第三章 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 意识与意识状态
一、什么是意识
二、意识的其他几种状态
第二节 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三、注意的功能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五、注意的生理指标
第三节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
三、有意后注意
第四节 注意的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二、注意的心理机制
第五节 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第六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充分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二、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三、运用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四、课堂上学生的分心与控制

第四章 记忆与遗忘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的分类
第二节 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环节
二、记忆的信息加工机制
第三节 记忆的生理机制
一、 定位说
二、非定位说
三、记忆突触说
四、记忆分子说
第四节 影响记忆的因素
一、系列位置效应
二、蔡加尼克效应
第五节 遗忘和遗忘理论
一、遗忘的概念
二、遗忘的规律
三、遗忘的理论
四、遗忘的影响因素
第六节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青少年学生记忆的发展
二、良好记忆的品质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 思维
一、思维概述
二、思维的过程与形式
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第二节 想象
一、想象概述
二、想象的品质及其培养
第三节 思维和想象
一、思维和想象的联系
二、思维和想象的区别

第六章 情绪与动机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三、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第二节 情绪的脑机制及其功能
一、情绪与情感的神经机制
二、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第三节 情绪调节
一、 情绪调节的概念
二、情绪调节的分类
三、调节情绪的方法
第四节 动机概述
一、动机及其功能
二、情绪与动机的关系
三、动机的产生
第五节 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二、正确的、高尚的动机和错误的、低下的动机
三、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四、长远的动机和短暂的动机

第七章 人格
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
一、人格的定义
二、人格的特征
三、人格的结构
第二节 人格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二、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三、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四、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
五、人格五因素模型
六、A-B型人格理论
七、中国人大七人格模型
第三节 人格的测量
一、行为评定法
二、自然实验法
三、测验法
第四节 人格的成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学校教育因素
六、自我教育因素

……
第八章 能力与智力
第九章 人的毕业发展
第十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 学习与教学心理
参考文献
网络资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